吉林高一历史2019年后半期月考测验网上考试练习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砍伐森林,清除地上杂草,焚烧作为肥料,然后挖坑下种。”这种耕作方式属于
A. 铁犁牛耕
B. 刀耕火种
C. 精耕细作
D. 现代农业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氏族公社所有制
D. 农民土地所有制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 )
①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④以土地国有制为主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鞅变法中,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其实质是
A. 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B. 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 打破井田制下的土地疆界
D. 培育了一大批新兴地主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连续性 D. 脆弱性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A. 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先进
B. 古罗马人青睐中国丝织品
C. 丝绸经丝绸之路运至欧洲
D. 私营作坊的丝织技术最为精湛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经济根源于
A.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 不抑兼并的政策
C. 重农抑商思想影响
D. 工官制度的实行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秦汉

117(全国)

5.72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6.42

3.21

3.21



A. 南方技术更加先进
B. 北方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C. 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D. 经济重心完全已经南移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付倍于前。”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
A. 灌溉工具
B. 农耕技术
C. 冶金工具
D. 交通工具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史·艺术列传》记载北齐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即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再几经熔炼使其为成为钢。材料中涉及的技术是
A. 灌钢法
B. 垄作法
C. 代田法
D. 灌溉法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唐朝江南一带的农民,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A.空暇之时,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
B.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
C.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存点纸币
D.用彩瓷装饰房子,用煤做饭取暖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封建社会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均田制始于隋唐
B. 均田制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C. 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D. 均田制下的农民必须对国家承担义务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 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B. 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C. 政府注重民生,关注市民健康
D. 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热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一个画面:榜下捉婿。这反映出宋代

A. 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
B. 商人地位一定程度上提高
C. 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
D. 理学的社会影响逐渐势弱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出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中国古代的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 商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
A. 春秋战国
B. 西周
C. 明清
D. 宋朝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同学在阅读《欧洲史》时,看到这样一条史料:“17世纪……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挪威的木材、丹麦的鱼类、波兰的粮食、俄国的毛皮、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纺织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等,人都由……商船转运。”其中省略的国家是
A. 西班牙 B. 荷兰 C. 英国 D. 法国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殖民帝国的有利条件有( )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 ②先进的政治制度 ③强大的海军力量 ④发达的手工工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表

年份

欧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18.3%

2.4%

18.3%

1750年

19.2%

1.6%

13.1%



据此推知
A. 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
B. 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
C. 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
D. 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变革进一步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以下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改革是
A. 1688年光荣革命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1832年议会改革
D. 中国辛亥革命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是
A.雇佣关系出现 B.手工工场出现 C.自由资本主义产生 D.垄断组织形成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 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 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C. 《诗经·卫风·氓》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 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25.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要一个中国》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3)材料三表明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该政策有何影响?
2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持续28年。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乘208艘船。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27550人分乘61艘船,于1433年返回刘家港。郑和率领的船队在28年中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占城(越南南方)苏禄(菲律宾苏樣群岛)溜山(马尔代夫)满剌加(马来西亚马六甲)竹步(索马里准博)等。郑和宝船大型的长44.4丈(138米),宽18丈(56米),排水量约为14000吨,栽重量7000吨以上。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郑和下西洋不仅留下了文字记录,而且对航海路线作了详细描述,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对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都作了可靠记录,是中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15世纪中叶,欧洲前往东方的通道为控制整个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势力所封锁,对欧洲人来说,地中海是一所牢狱,而不是一条大道……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在中世纪后期出现许许多多为突破或绕过将欧洲人限制在地中海地区的穆斯林屏障而制定的计划。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制定突破或绕过地中海地区计划的原因,并分析这一计划得以实施的条件。
(3)材料二中的远航与中国郑和下西洋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远航从全球史观角度产生的影响。
2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织布机数量(单位:万台)

年份

1813

1820

1829

1833

1850

1861

台数

0.24

1.4

5.5

10

25

40



英国伦敦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年份

1801

1831

1841

1851

1861

人口

111.7

190.7

223.9

268.5

322.7



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

年份

1841

1861

农业

22.3

18.8

工商运输业

48.5

55.7

其他

29.2

25.2



材料二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面貌的。
(2)19世纪初,在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交通运输业革命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事件与材料一、二事件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