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河南省平顶山市)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 西周实行“封邦建国”
B. 宋代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C. 明朝设立内阁制
D. 清朝设立军机处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
A. 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
B. 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
C.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 齐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何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人人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展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A. 极力维护宗法等级铁序 B.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C. 政治权小依据血缘亲疏 D. 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财富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
A. 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度
B. 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C. 租佃经济发展
D. 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女性服饰幽案丰富华丽,色彩鲜艳,多有富贵之气。而宋朝女性服饰纹样清秀,颜色淡雅,风格趋于含蓄简约。这一变化根源于
A. 社会环境的变化
B. 统治者意识的影响
C. 学术思想的衍化
D. 各民族融合的程度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律规定:“偷盗者少于五人,赃款在1-200钱之间的只给予流放处罚;但如‘五人盗’,赃款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且黥面并服四年筑城的劳役”。这一规定表明
A. 秦律注重犯罪情节和司法程序
B. 秦朝税收赋役繁重
C. 秦律重治“群盗”以维护治安
D. 秦朝地方割据严重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
A. 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 B. 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
C. 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 D. 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656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管仲对齐桓公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齐桓公从之。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齐桓公恪守宗法分封制 B. 诸侯僭越天子之礼
C. 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D. 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
A. 秦朝的焚书坑儒
B. 明朝的特务统治
C. 唐朝设置节度使
D. 汉初分封同姓王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

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

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

明代进士总数

47.5%

2.3%

50.2%

清代进士总数

19.1%

18.1%

62.8%



A. 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
B. 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 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时,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东汉初年,庙制逐步简化,除在长安和洛阳立高祖庙,合祭两汉诸帝,此外别无他庙。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佛教东传日渐兴盛 B. 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 皇帝制度逐步稳固 D. 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 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
B. 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
C. 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
D. 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
A.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
B. “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
C. 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
D. “君权神授”思想萌芽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时期,由桑弘羊主持推行了“均输”平准”制度。均输法是政府向若干郡国派遣均输官,进行官营运输业的经营,平准法是政府在京师设平准官,进行官营商业的管理。这些制度
A. 导致了交通运输成本的增加
B. 开启中国古代官营经济先河
C. 是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D. 适应了汉代中央集权的需要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作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表明
A. 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 未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 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 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材料中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
A. 家国一体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等级森严
D. 形成大一统的格局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助朱元璋“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机构是
A. 内朝
B. 内阁
C. 厂卫
D. 枢密院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安石任宰相时,想要擢用一新官,负责起草命令的官员不同意,把王安石的手条退还给他本人,并自请辞职。之后上任的负责人,照样把宰相手条退回,并因此被罢免。这样王安石共罢免了七八名负责人,最终临时觅得一代理官才把起草手续完成。这一程序表明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相权受到制约
B. 保守力量非常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C. 官僚政治法理上严明的职权规定
D. 王安石推行改革的决心坚定不移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才的重要标准,非孝廉者不能为官。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
A. 开士人入仕之先河
B. 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C. 保证了官员的品学兼优
D. 杜绝了不良社会风尚的出现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B.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C.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对地方的监察称为“道察”,由察院临时派出监察御史,具有奉敕特使的性质,或者定期巡视。御史出巡,尤其是遣使巡察,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奏闻”。这一制度旨在
A. 维护社会公正 B. 防止贪污腐败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建立监察体制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对于材料中所涉及制度的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A. 秦朝开创汉朝延续
B. 三省长官有相职却没有相权
C. 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D. 协调了中央地方之间的矛盾
27.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酌历史影响。
28.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
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
29.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阅读材料:
材料一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和明朝“天子与阁臣不常见,有所谕,则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的情形不同,“世祖章皇帝(顺治)亲政之初,即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
——摘编自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一八《职官四》
材料三 在军机处产生以后,清朝决策机构更加明朗化,内阁行政职能更加明确,在为政方式上,朝廷对日常政务与机密重务的处理有了原则区别,即所谓“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这可以说是军机处对清朝行政体制的一大完善。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军机处和内阁在权力分配上并不对立,它的出现并不影响内阁作为中央政府处理日常政务的职能,内阁仍一如既往地承担着大量繁复冗杂的行政事务(在军机处设立以后,需要票拟的题本一度大量增加),而这是军机处所不能也无法取代的。
——高翔《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内阁大臣的职责,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内阁的性质。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两朝内阁处理政事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分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论述军机处设置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