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普宁英才华侨中学2020-2021年高二上半年第三次月考历史在线测验完整版

1. 详细信息
孔子说,君子(执政者)的品德好比风,小人(平民)的品德好比草,卓受风吹拂,一定顺风而倒。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 仁者爱人
B. 以德治民
C. 克己复礼
D. 君轻民贵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建元六年四月,高祖的陵寝发生火灾,汉武帝当即脱下“龙袍”,穿了五天白色的冠服,并颁布了一道虔诚的自我谴责的诏书。这体现了
A. “三纲五常”的学说
B. “独尊儒术”的主张
C. “知行合一”的主张
D. “天人感应”的学说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以下言论符合该观点的是
A.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B.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C.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现象的出现
A.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 B.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C.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D.反映了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周作人在《关于卢奇安》中认为,“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由分,全得需要辩论;其次是在议会里,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见成功。”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智者学派的崛起得益于雅典民主制度的推动
B. 演说功用在于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
C. 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彰显“人民主权”
D. 演说术的兴盛使希腊法庭与议会迷失了正义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观察下列三幅艺术作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 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
B. 都对作品中的神进行了人格化的处理
C. 都通过色彩、构图、技艺融入人文主义精神
D. 都表达作者对至高无上神性的赞美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马丁·奥芬巴赫曾说:“一句民间格言说得很风趣,不是吃得好,就是睡得香。在这个具体事例中,新教徒愿意吃得好,而天主教徒则求睡得安稳,新教徒面向餐桌和资本主义,天主教徒则背向餐桌和资本主义。”对马丁·奥芬巴赫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A. “愿意吃得好”是指责新教徒贪婪而缺乏精神追求
B. “求睡得安稳”是指责天主教徒懒惰
C. 新教的世俗精神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天主教精神可以纠正资本主义泛滥的物欲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他们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方式。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材料中的“他们”
A. 倡导暴力革命以推动社会进步
B. 深刻地感悟到人的伟大
C. 描绘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D. 直接掀起近代科技革命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一书指出“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该材料说明( )
A.天象记录与历法制定密切相关 B.天象变化体现君权神授思想
C.天象记录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 D.天象变化体现天人感应思想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诗经·卫风·氓》中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青年男女恋爱完全自由 B.商品交换仍然存在实物交换形式
C.父母不再干预子女婚姻 D.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束缚人们思想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一种科学理论在诞生之初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初醒的民族主义者对其大声喝彩,中产阶级以此为依据反对国家为促进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一科学理论应是
A.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牛顿的力学体系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2. 详细信息
孙中山说:“(政府与人民)譬如坐汽车的与开汽车的,坐汽车的是主人,他有的是权,不必有能,……开汽车的是雇员,他有的是能,……但是他并没有开到哪里的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出一个目标来,像坐汽车的一般。”此反映了孙中山(  )
A. 主张发展本国汽车工业 B. 宣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C. 主张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D. 主张国家主权属于民众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面对自身的弱小和传统势力的强大,都懂得“借力”。他们都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借助君主权威实践新思想
C.组织政治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人物

言论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梁启超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启蒙与救亡并重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工业化,自强求富 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毛.泽东在《国民革命运动与农民运动》中指出:“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敢迅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这一理论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成为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C.意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D.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1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宇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熟。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盂子认为民貴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我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材料二 “民主”一词源于西方,英语的民主democracy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启蒙运动时西方明确提出主权在民思想:“主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国家最高权力,政府则只是受主权者的委托去执行公意,他们只是以主权者的名义行使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撤换他们。”
——据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不同。
17. 详细信息
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导……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
——张缵、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18.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提取表中两个时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城市经济状况与文学发展状况的关系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9. 详细信息
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并在交流中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椎崇。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内部改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