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统一调研考试高二试卷在线练习(2018-2019年湖北省襄阳市)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是我的读书观。研究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
我认为陶渊明这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要。我们常把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叫“章句之学”,每章、每句都要详加解释,《汉书·儒林传》谓:“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儒师秦延君释“尧典”二字,十余万言;释“曰若稽古”四字,三万言。至魏晋风气一变,注经典多言简意赅,倡“得意忘言”,例郭象注《庄子·逍遥游》第一句:“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曰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句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我想,这就是“会意”。读哲学书,重要的在“会意”,不在“曲与生说”。“会意”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才能有所创新。
据日本人林泰辅说,《论语》的注解有三千余种,元朝的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也有三千余种。不管有多少种《论语》《道德经》的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是对《论语》或《道德经》“甚解”了呢?杨伯峻先生在注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一句时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
我认为,杨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对的,他只是“姑且”给一种解释,并没有说他的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解释。在我的一篇文章中,为了说明我对“真、善、美”的看法,我就给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新解,认为这几句话是孔子说他自己追求“真”、“美”、“善”的过程。我真的“甚解”了孔夫子的话吗?没有,但我从孔子的话中“会意”出一种新意来,于是我便“欣然忘食”了。
读书人喜欢读书,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宗教的、文学的、艺术的、考古的、历史的、民俗的,甚至科学和科学史的,是不能要求都“甚解”的,知道一点就行了。它可以帮助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读你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求了解得深入一些,但也只能要求“深入一些”,也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所谓“正确了解”,而“会意”则是更为重要的。哲学家要求的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会意”实际上是加上你自己的“创造”,这样才真的把学问深入下去了。
(选自汤一介《读书本该会意》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哲学书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因而读书时句句都求甚解便是不大可能的。
B. “章句之学”其实就是在追求“甚解”,作者不赞同并批评这种章句之学是“生说”。
C. “会意”就是抓住古人语言的要义,再加上自己的“创造”,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古文。
D. 作者并没有全盘否定“甚解”,而是否定“句句求甚解”,突出了“会意”的重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引用陶渊明的话,直接点明了自己的观点:读书要“会意”。
B. 文章提出“甚解”“会意”两个概念,论证了“甚解”的不足取和“会意”的正确性。
C. 文章以中国书多、《论语》等注释多为论据,论证了读书要“会意”的必要性。
D.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联系古今中外,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A. “甚解”容易走向“生说”,导致泥古不化;“会意”强调领会精神实质,这是读书真谛。
B. 只要采用“会意”的读书方法,我们就能从古代经典和当代书籍中读出新的意义。
C. “甚解”讲究字字句句都有解释,所以“甚解”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经典。
D. 如果对每句话都“甚解”,就不能做到对文章整体“会意”了,二者是对立的。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土
宁新路
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
我的肠胃有敏感症,只认老家的水,挪个地方就水土不适闹肚子。母亲说拉肚子是肠胃在“换水土”。这次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一去要好几年不能回来,肠胃肯定得大“换”水土,定会拉得爬不起来。母亲很担心,就给我备了包东西,临上路的那天,她装在我衣兜里,嘱我每天喝它几次。
我知道那是一包土,是那晒了很多年太阳的土,叫“太阳土”,也叫“老土”,是那细如面粉的绵土。这是我每次出门,母亲都会让我带的东西。我带着它上路,母亲添了些安慰,我也少了些惧怕。
“太阳土”是老墙下的土,是太阳晒落墙上的灰土。“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土被晒成了纯粹的土面,老人不把它看作是土,看作是太阳身上的灰,说它干净得很,灵气得很。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老人偏爱这土,喝它暖肠胃,出远门带上调理水土不服。
“太阳土”的名字好听,水却难以下咽,有苦酸辣涩麻咸等说不上来的味,入口喉咙发呕。母亲说常喝就不难喝了,喝惯就好了。这样的东西能喝习惯吗?我喝一次它难咽一次,从来没喝习惯过。虽难喝,我却是权把它当作母亲的爱心,才喝它的。想到喝土水的怪味,就想到土里什么都会有,土脏。想到土里的脏来,就想吐。可母亲和老人把它说得很神奇。老土难道真有神力?这让我注意起这老墙的土来。
老土里除苦酸辣涩麻咸外,那说不清的味究竟是什么?深想,一撮土还真不简单。一撮土来自一片土地,一撮土里有世代村人。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越想这土的生成,越觉得它复杂。
这墙的土坯是哪里来的?老人懒得回答我这问题。我怀疑这“太阳土”的墙,是来自村西荒地。那里有人常年打土坯,打的土坯不是村里打墙用,就是盖了房子。荒地虽是花草遍地的树林,当年却是坟地,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的钱币和陶瓷,当然还有棺材的朽木、人骨和兽骨。这其中或许也有我的祖先。村人会用这土打墙。这老墙的土,虽被太阳晒成黄亮的尘埃,但它有祖宗的痕迹、遗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
这土的水,是真能疗愈肠胃,还是祖辈乡土情结的狭隘偏执?我无法判断。可它确有安抚肠胃的功效,它被我的祖辈确认,也被我的肠胃证明过。我之所以认可它的作用,是因每到异地水土不服时,喝这“太阳土”水,就像母亲抚摸了我肚子,肠胃会舒服起来。我便有点信了老人对它迷恋的说法,也不好再置疑母亲对它的偏爱。
来村的异地人也同样,初喝村里的水,大多水土不服,村人就让喝碗“太阳土”水,不适便缓解。这“太阳土”似乎有安抚人肠胃不适的功效。
是肠胃只认熟悉的乡土,还是乡土里有令肠胃熟悉的、源自母土的神秘元素?想来乡土里有“地气”,有母亲的“气血”,有出生在这块地上的生命的根。一撮“太阳土”就是乡土的根。这也许是这“太阳土”或“老土”的密码吧。乡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土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
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大地上的生命倒下,也包括我的祖先,一切都入土,化作养育万物的圣洁的泥土,化作了水、草、树、麦、禽、布等供人吃穿用的物质。也在阳光、空气、水的烘烤、氧化、洗涤下,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泥土变得纯洁而神圣,我不再嫌它脏。老墙的土被太阳晒“香”,“太阳土”是香土。
我一路上惦记着到异地的那杯水,也提醒自己离家时母亲反复叮嘱的,喝水时不要忘了放点“太阳土”。
我被拉到了大山里的哨所,风是咸的,水也是咸的,这里的水土我的肚子哪会“服”?我把几撮“太阳土”搅到水里,一口气喝下了,但还是拉了肚子。想必这水土对我肚子太“生分”,我喝它喝得太少了。我就连喝“太阳土”水,当然也吃了连队卫生员给的药片,肚子才安稳下来。“太阳土”喝完了,我的肠胃也终于适应了哨所的水土。是“太阳土”起了作用,还是卫生员的药片起了作用?我一厢情愿地相信是“太阳土”的功效。
习惯了异地的水土,从异地再到异地,仍是水土不服,仍会肠胃难受,就想老家墙上的“太阳土”。想起那黄亮的土,顿感肠胃舒服了起来。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4月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爱到“太阳土”里所包含的浓浓母爱。
B. 第三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解释了上文母亲给我包的东西,也引出了下文对太阳土的介绍,使文章由叙事转入抒情。
C. “太阳土”水有说不清的味道,是因为太阳土的生成非常复杂,既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民的钱币和陶瓷。
D. 作者由离家远去不服水土写起,赋予太阳土神奇的内涵,即乡土与生命的链接,表现出他对乡土的根的深沉的思索。
【2】请简要概括本文描写的“太阳土”有哪些特点?
【3】在对“太阳土”的介绍和回忆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北极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远隔千山万水,开展科学考察活动与我们的关系不大。“然而,随着全球变暖、海冰融化,北极气候变化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中低纬度气候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国民生活。”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朱建钢说。7月20日,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科考船再次出发,一路向北继续探寻北极的秘密。
北极通常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这里大部分海域常年为冰层覆盖,被认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过去30多年间,北极地区温度上升,使北极夏季海冰持续减少。科学家甚至预测,北极海域可能在本世纪中叶甚至更早出现季节性无冰现象。“北极快速变化产生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影响,势必传导到中国,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影响的程度。”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说,“而且,目前人类对两极地区的观测相对匮乏,两极变化的机理研究不够充分。因此,必须加强现场的观测,努力获取更多第一手连续的北极环境资料。”
全球变暖又赋予了北极另外一种价值——冰雪融化的北极为各国商业利用北极航道和开发北极资源提供了机遇。科学家断言,北极航道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干线,这不仅将对全球航运、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还可能对北极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材料二:
考察队全程12300多海里的征程,将由“雪龙号”劈波斩浪完成。与风高浪险的南极考察相比,北极考察的航行也充满考验。“北极多处区域主权已定,航行科考区域受到了限制,同时,位于北冰洋中央区的公海恰好是海冰最密集的地带,对现有科考船的破冰能力形成了挑战。”“雪龙号”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破冰船是极地科考不可或缺的承栽工具。自我国开展北极考察以来,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只有“雪龙号”科考船。“雪龙号”于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这无疑成为我国进一步提高极地考察能力的制约之一。
对此,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立民透露,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有望于2019年交付使用。相比“雪龙号”,新建破冰船具有较强的双向破冰能力,科考能力将显著增强,特别是将极大提升在水体和海底的探测能力,成为我国认识极地、利用极地和保护极地的重要支撑。
材料三:
“从本科到研究生,每年都有很长一段时间漂泊在海上,可以用自己亲手在北极获取的水样完成论文,特别兴奋。”厦门大学海洋化学专业研二学生陈梦雅说。她今年24岁,是队员中年龄最小的。第一次前往极地,她有个艰巨的任务,搜集100桶海水。
60岁的李伟是年纪最大的一位,这已经是他第9次前往极地了,也将是最后一次。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他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有一次,科考船的进水口被碎冰堵住,测量仪器无法正常工作,李伟想都没想,套上防水服,双腿浸在冰凉的海水里,“战斗”了50分钟,一点点把碎冰渣掏干净,刺骨的水温让他的双手生出紫红色的冻疮。“前往极地考察,年龄不得超过60岁。”李伟有些无奈,但他也说,“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下船并不代表着结束。”
“雪龙号”启程前,魏泽勋忙得不可开交,他担任此次科考团中的首席科学家。“征战”大洋20多年,越来越喜欢海洋。他说,这种喜欢,绝非“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
参与此次科考的不少人都是90后。“这让我们感到.振奋,青年一代科研者站到了舞台中央!”魏泽勋这样评价。钟强强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学专业的博士生。他喜欢称自己为“海洋人”。如今,他觉得距离成为一名科学家这个梦想越来越近,更要大步向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气候环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北极的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气候环境有重要影响,这是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继续探寻北极秘密的原因之一。
B. 全球变暖将会使北极冰雪融化,使北极航道开通和北极资源开发成为可能,这虽然会带来经济价值,但也可能对北极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C. 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与“雪龙号”相比,在破冰能力和探测能力方面将显著增强,这将有力地提高我国的极地考察能力。
D. 因为年龄的关系,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之行将是60岁的高级工程师李伟此生的最后一次,这意味着他将告别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研究工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极夏季海冰持续减少所带来的气候变化一定会影响到中国,因此,我国必须取得更多第一手连续的北极资料,从而推测这种影响的程度。
B. 破冰船是极地科考不可或缺的承载工具,是我国进一步提高极地考察能力的制约因素之一,未来中国迫切需要更加先进的极地考察破冰船。
C. 北极考察充满考验,除了气候因素,还因为目前北极很多区域因主权问题不能进行科考,而可以进行科考的公海是海冰最密集的地方。
D. 此次极地科考中,青年一代科研者占大多数,他们的加入使得老一辈科学家欣喜,他们的热爱程度与投入状态带给中国极地科学考察队新的活力。
【3】以上三则材料,每则材料报道的角度与侧重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洪咨夔,字舜俞,於潜人。嘉定元年进士,授如皋主簿,寻试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楼钥赏识之。授南外宗学教授,以言去。丁母忧,服除,应博学宏词科,直院①庄夏举自代。
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边事纤悉为尽力。丘寿隽代与之为帅,金人犯六合,扬州闭门设守,咨夔亟诣寿隽言曰:“金人忌楚,必未至扬,乃先自示弱,不特淮左之人心动,而金人且骄必来矣。第当远斥堠,精间探,简士马,张外郡声援而大开城门,晏然如平时。若金人果来犯,某当身任之。”寿隽愧谢。已而金人果遁。山阳兼帅事青州张林清献铜钱二十万缗,咨夔谓宜以所献就犒其军,如唐魏博故事,使无轻量中国心。帅乃令输其半,林清亦不复来。
与之帅成都,请于帝,授咨夔籍田令、通判成都府。与之为制置使,首檄咨夔自近,辞曰:“今当开诚心、布公道,合西南人物以济国事。”卒不受,惟以通判职事往来效忠,蜀人高之。寻知龙州。州岁贡麸金,率科矿户,咨夔曰:“将奉上乃厉民乎?”出官钱市之。江油之民岁戍边,复苦军饷,为请于制、漕司免之。毁邓艾祠,更祠诸葛亮,告其民曰:“毋事仇雠而忘父母。”
后擢殿中侍御史,会王定入台察,力诋蒋重珍,咨夔乃按定疾视善良,乞罢之。越三日左迁定而擢咨夔中书舍人寻兼权吏部侍郎与真德秀同知贡举俄兼直学士院。时咨夔口疡已深,复上疏谓当引咎悔过,且乞祠。帝曰:“卿在朝多有裨益,何轻去?”帝勉留之,迁吏部侍郎兼给事中、奏:“比徇私成俗,化实未更,所恃以一公铄万私者,独陛下耳,而好乐营缮,亲厚近属。”上在位逾一纪,国本未立,未有敢深言之者,咨夔乞择宗室子养之,并为济王立后。 (节选自《宋史·洪咨夔传》,有删节)
(注)①宋代入翰林学士院而未授学士职者称“直院”。②台察:御史台察院的简称。御史台是唐代中央设置的相对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两位御史中丞为辅佐,下设台院、察院、殿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越三日/左迁定/而擢咨夔中书舍人/寻兼权吏部侍郎/与真德秀同知贡举/俄兼直学士院
B. 越三日/左迁定/而擢咨夔中书舍人/寻兼权/吏部侍郎与真德秀同知贡举/俄兼直学士院
C. 越三日/左迁定/而擢咨夔中书舍人/寻兼权,吏部侍郎与真德秀同/知贡举/俄兼直学士院
D. 越三日/左迁定/而擢咨夔中书舍人/寻兼权吏部侍郎/与真德秀同/知贡举/俄兼直学士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斥堠,也作“斥候”,古代的侦察兵,据传起源于汉代。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兵种。
B. 淮左,淮河以东,姜夔在《扬州慢》称扬州为“淮左名都”。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江左”即指长江以东的地区。
C. 乞祠,古人自请退职的一种说法,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请求赐予“奉祠”之职,以享受其俸禄。
D. 纪,古时的一种记时方式,十年称为“一纪”。如李商隐《马嵬》诗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洪咨夔在金人南侵六合、扬州形势危急时,不同意守帅丘寿隽闭城防守的做法,提出虚张声势的计策,最后金人不攻而遁。
B. 洪咨夔虽感念崔与之的知遇之恩,但在崔与之做制置使后发文让他靠近自己以为心腹时,洪咨夔以当下应该联合西南人才来成就国家大事为由推辞。
C. 洪咨夔请求罢免刚进入御史台察院的王定,主要是因为王定极力诋毁忠臣蒋重珍,朝廷随即贬谪了王定,洪咨夔也随之被提拔重用。
D. 洪咨夔在皇上在位多年,国家法令还未建立,而大臣们无人敢上书直言的情况下,上奏章给皇上指出了国家近来徇私成风的恶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第当远斥堠,精问探,简士马,张外郡声援而大开城门,晏然如平时。
(2)咨夔谓宜以所献就犒其军,如唐魏博故事,使无轻量中国心。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②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②诛求:强制征收、征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采用民歌复沓的句法,生动地描写了白帝城乌云翻滚、大雨倾盆的情景。
B. 颔联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写出江水奔腾震天动地、林荫昏沉暗无天日的景象。
C. 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D. 全诗意象密集,语言含蓄蕴藉,以暴风骤雨喻动荡时局,更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吞灭强敌的气势,而“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出师败还的结果。
(2)韦庄的《菩萨蛮》(其二)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卓文君的典故来写江南女子的秀美。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生动地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加珍惜的奢侈态度。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的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以刚健立身,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说“容乃公”,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唯公才能久。中国人常用“ ”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以用来形容中华文化的品格。( )。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唐朝最大的都城长安是当时的国际都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大食、天竺、真腊、新罗、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使臣 。在宗教方面,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传播。唐朝的长安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发兼容的特点。
今天,我们要认真清理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是在古代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 、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一样,都是没有前途的。
(选自《语文(必修4)》 袁行霈《中国文化精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源远流长 兼容并蓄 摩肩接踵 固步自封
B. 经久不衰 海纳百川 络绎不绝 抱残守缺
C. 经久不衰 兼容并蓄 络绎不绝 固步自封
D. 源远流长 海纳百川 摩肩接踵 抱残守缺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时的国际都会是唐朝最大的都城长安,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
B. 都城长安是当时唐朝的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
C. 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
D. 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是唐朝的都城长安,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B. 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吸取其中的营养。
C. 中华民族善于、乐于也敢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吸取其中的营养。
D. 中华民族善于、乐于也敢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下面是某校元旦晚会上一位刚刚毕业的校友的发言,其中有五处不得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又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见到了我敬爱的老师们,我心情非常激动。母校是我成长的平台,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老师们叨陪鲤对的教诲,让我终身难忘。2018年高考,我十分幸运地考了个全校第一,能有这样的成就,除了我自己的努力外,更得感谢老师们辛勤的培育。一会儿,我把我的电话留给我的班主任老师,今后,学弟、学妹们有学习上的问题,可以随时垂询,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最后,祝大家学业进步、元旦快乐!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下面是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徽标,文字及汉语拼音拼写部分为黑色,其它构图元素为绿色,请写出其除文字以外的构图元素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10.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2月30日播出的《新闻周刊》将“开”字作为2018年年度汉字,开是“开放”之“开”,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开是“开局”之“开”,2018年是中共十九大之后的开局之年;开是“开解”之“开”,2018年朝韩又一次结束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历史性互动与沟通;开是“开创”之“开”,华为5G的异军突起、港珠澳大桥的顺利通车无不标志着中国在科技与制造领域的开创之举;开是“开动”之“开”,一带一路、中国高铁等开动了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的引擎,让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开是“开心”之“开”,2019年即将实行的个税新政是2018年国家公布的最后一项让百姓开心的大事,大家都开心地感受祖国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面对着“开”这个2018年年度汉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呢?请以“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