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至2018年高一上册11月月考历史试卷完整版(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马克思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因为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妥协行为不满
C.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 英国武装侵略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在评论某纲领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该纲领是
A. 《南京条约》
B. 《资政新篇》
C. 《天朝田亩制度》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 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 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 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 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甲午中日战争时,日本国内知识界的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论定朝鲜战争是义战”。这些观点的本质是( )
A.认定战争是推动文明的根源
B.坚持认为战争可超越国家利益
C.以狭隘地区观总结战争性质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说:“100年前,武昌的枪声埋葬了一个旧时代;100年后,新时代还在路上。”这里的两个“时代”分别是指
A. 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B. 君主专制时期、人民民主时期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 闭关锁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孙中山建议国史院修撰《国史前编》时“欲至其详细,当从海外各地再行收集材料,乃可呈采。”“若里居、生殁、婚异,凡为群之众,非家乘(注:族谱)一无所稽焉……家乘所详,视官史且信”。孙中山意在强调
A.民间史料比官方史料信度高 B.史料孤证不立,应广搜博采
C.要坚持民生主义的史学观念 D.治史应立足国情并学习西方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 )
A.第一个要求推翻清政府
B.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第一个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D.第一个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是.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事实不符的是
A. 街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 报刊报道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最能完整地体现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性质的口号是



A. "废除二十一条"
B.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 "还我青岛"
D.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
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C.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D.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革命任务
13. 填空题 详细信息
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A.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他着重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这说明当时
A. “左”倾错误开始滋长
B. —些领导人已经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
D. 组织工人运动仍然是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出“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B. 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实现
C. 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过武力对抗解决矛盾
D. 合则两利、分则不利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双十协定》的签订 D. 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9年某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驻香港记者关于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道:“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该报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共同纲领的制定
C. 三大战役的胜利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8.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昭示了人民应有的权利,它是在革命条件尚不充分,但清王朝已经一触即溃的情况下,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背水一战,以退求全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首创伟业,可谓20世纪中国式的‘光荣革命’。”对此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称辛亥革命为“光荣革命”,是因为它结束了封建制度
B. 辛亥革命使国人看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一线曙光
C. “一触即溃”表现为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D. “以退求全”是因为革命党人痛感社会觉醒和革命武装的严重不足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全国抗战之初,李宗仁发表《焦土抗战论》等一系列文章,提出:“举国一致,痛下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战。”他的这一主张后来遭到很多人的批评。下列对双方主张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李宗仁的主张充分表达了民族抗战的决心
B. “焦土抗战”是当时中国抗战的最佳途径
C. 批评者在政治立场上与李宗仁严重对立
D. 批评者基本上应该被判定为汉奸卖国贼
20. 详细信息
以下所提供的材料你必须认真研读,我们提供二组不同角度的问题,你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一组探究并作答(选择其中一组作答,写清第几组答案)。

图一: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图二: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1)探究题第一组(自选)

①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②第二幅图所反映的战争有人说是十四年,有人说是八年,请根据相关史实说明为什么有这样两种说法。

(2)探究题第二组(自选)
①两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分别是什么政府?在涉及民族利益、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时,他们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②抗战胜利以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的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结合中国抗战的历史,说说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21. 详细信息
材料一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