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题免费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家族血缘关系 B.中央集权意识
C.家国同构观念 D.安土重迁理念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时期,在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后,礼成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依据。这表明西周礼乐制度旨在
A. 强化文化认同
B. 规范社会秩序
C. 巩固宗法体系
D. 加强道德教化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

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A.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 B.春秋时期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 D.秦国是最先推行县制的诸侯国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候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权力分散局面出现在
A.秦朝 B.隋唐 C.宋朝 D.明清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A. 西周分封制
B. 西周宗法制
C. 唐朝三省六部制
D. 清朝军机处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 独掌政务决策大权
B. 职官简练,事务清闲
C. 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D. 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最能体现苏格拉底理想的是
A. 抽签选举
B. 差额选举
C. 人民主权
D. 轮番而治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美国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反映:或者签署这项法案使之生效;或者否决这项法案,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下院。此材料表明
A. 总统拥有制约国会的权力
B. 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C. 国会的立法权是形式上的
D. 总统与国会彼此制约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影响2020年春季美国总统选举的一大议题。沃伦等民主党总统参选人抨击政府的抗疫行动不力,而身为总统的共和党人特朗普则抨击沃伦行为是“政治闹剧”。材料中两大政党互相攻击(  )
A.源于其政治利益的争夺 B.损害了美国的国家根本利益
C.加剧了美国的政治危机 D.导致美国政府管理效能低下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英国《权利法案》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遣帝国议会否决;1887年,伸斯麦要求帝国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再次遭到议会拒绝,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屆议会,重新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A.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 B.帝国议会掌握国家立法大权
C.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D.代议制民主得到进一步发展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 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 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00年6月,上海《字林西报》发表消息称东南各省督抚照会各国领事,表示无论北省有何举动,东南各省必当保护各国官商,而各国不得调动军队到东南各省。这表明当时
A.民主革命风潮波及南方各省
B.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C.列强势力范围大致划定
D.地方可以越过中央进行外交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70年代,清廷相继向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派遣了常驻使臣,这些使臣出国后,大多能人乡随俗,依照当时西方的外交惯例进行外交活动。这体现了当时中国
A.改变了半殖民地的社会面貌 B.外交趋向近代化
C.缓和了与西方国家紧张关系 D.国际地位的提高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近代列强获取的一些特权。据此可知

A.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日渐减弱 B.英日结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C.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 D.中国的自然经济抵制了西方侵略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条约关系史上,《辛丑条约》背离对等原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且附件内容多为清帝上谕,这些以承诺国际义务为内容的上谕,通过附件形式成为了和约的一部分,这是以往没有过的新做法。这一做法
A.主要基于镇压义和团的需要 B.表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C.反映出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成为东西方国家间交往的准则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各地兵变统计表。该表说明

时间

兵变次数

时间

兵变次数

时间

兵变次数

民国元年

28

民国五年

24

民国九年

19

民国二年

4

民国六年

17

民国十年

11

民国三年

13

民国七年

8

民国十一年

45

民国四年

3

民国八年

7

合计

179



A. 辛亥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稳定
B.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外国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D. 国民党新军阀之间混战不断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改变了近代中国不断丧失国家独立与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向下沉沦趋向,使整个国家向着实现完全的国家独立、民族自由、人民民主、国家富强的上升趋向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A.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初心 B.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C.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发挥了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4年,全国铁路总工会在北京秘密成立,广州工人组织工团。“五一”劳动节开会庆祝,孙中山讲演号召反抗外国经济压迫。农民运动更为积极,特设农民运动讲习所,孙中山讲演农民大联合,耕者有其田。这反映出当时
A.孙中山注重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相呼应 B.国共对推翻北洋军阀达成共识
C.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纲领相一致 D.国民党重视对底层工人的宣传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开启了党的建设新起点。会议在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同时,强调了组织问题的重要性,制定了《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使党的组织“细胞”在此定型。这次会议
A.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利于规范共.产.党的组织建设
C.准确地定位了党的最高纲领 D.解决了党员的思想混乱问题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7年,毛.泽东“因‘军事机会主义'而在中共中央里落选”。“军事机会主义”主要是指毛.泽东
A. 将革命的力量转向农村
B. 进攻长沙遭受重大挫折
C. 不服从共产国际的指挥
D. 在反“围剿”中指挥不力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锻炼成一只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段歌词描述的是
A. 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
B. 长征时期红军的艰苦斗争
C.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英勇抗战
D. 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抗战期间,许多外国人纷纷涌进中国西北,来到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的抗日大本营延安,特别是美国人是这一时期最多的,有数十人。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中共领袖人物独具个人魅力
B. 中共抗日主张得到普遍认可
C. 中共坚持抗战赢得国际友人同情
D. 中共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7年2月10日,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35



该调查主要说明
A. 中共在内战中已占上风
B. 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
C. 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
D. 国民政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下图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誓师大会上,指战员们高呼口号“打过长江去”!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将革命进行到底”
C.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 “和平建国,避免内战”
3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在统一各国的过程中,留用大批各国旧臣,使之保持官位,但只领取俸禄,不掌实权。宋太祖在官制上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即职官分离制度。官指正官,只用于定品秩、俸禄和序迁,不担任与官名相应的职务。职指三馆和秘阁中的官职,是授予较高文臣的清高头街,亦不掌实权。只有差遣担任职事官,如参知政事、提点刑狱公事、知县等。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仆射、尚书、丞、员外,居其官却不知职,十常八九。在大举增加及等名额和恩荫入官外,朝廷还常设捧香、从军、年劳动、杂出身等多种入仕门径,致使官员素质多难保障。有人在描述当时官僚机构时称:“吏部闲了,事却归审官院及流内铨;户部闲了,事却归三司;礼部闲了,事归礼院;刑部闲了,事归审刑院;兵部闲了,事归枢密院。”
——摘编自刘立夫《论宋代冗官之成因》等
材料二 元朝冗官弊政独具特色。“今既建立省部矣,有户部,又有大司农司;有礼部,又有太常寺、光禄寺、侍仪司、防同馆;有兵部,又有通政院、太仆寺、尚乘寺,又有伊克扎尔固齐……不相统属,政事纷裂……实为冗长之甚。”地方上由唐宋时期的三级制扩展为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在元朝官属内包括长官在内的负有决策责任的若干官员,被称为“正官”,最少的正官为4员,最多的达到46员。朝廷在规定数额外滥升、滥授的三品以上官爵众多。元人张养浩称:元朝“爵之太高,禄之太重,微至优伶、屠沽、僧道,有授左尽、平章、参政者”,因伎艺而授司徒、尽相者,“相望于朝”。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冗官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出现冗官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朝与北宋冗官弊政的不同之处。
32. 详细信息
从英国领事与清朝官员交往的礼仪,探讨鸦片战争对清朝体制的冲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位于外滩33号,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建成时间1873年。
上海领事馆是英国政府驻上海的代表机关,其职责是维护本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向本国公民颁发护照、向外国公民颁发签证等。
材料二 道光二十五年(1845),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了《上海租地章程》:“决定将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屋及居留之用。”这片英人居住地也就是后来所称的英租界。
材料三 同治元年(1862),英领致上海道涵中有:
“历年以来,本领事馆与贵官廨(xiè官署)早经谅解,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
材料四 比如,对于笞杖这一中国传统刑罚,会审公廨在外国陪审官的影响下,使用就比较谨慎,从1878年4月1日到1880年7月31日的28个月中,仅在47个案件中责打人犯。会审公廨还变通枷号的办法,减轻木枷重量,将示众地点选在可避风雨之处,并允许受刑者回家吃饭、睡觉,第二天早饭后再重新枷号。这些都是在矛盾中变通、调适的结果。会审公廨规定适用西方律师辩护制度,无论民事、刑事案件,华人都可以聘请律师辩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栋建筑是英国驻上海最早的领事馆吗?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驻上海领事试图从清朝获得哪些权利?谈一谈英国人获得此权利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会审公廨和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相比,是有哪些进步?
3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如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甜头”具体是什么?并依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