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七校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测验在线答题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尚书》记载西周“克(能够)明俊(才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分辨彰明)百姓;百姓昭明,协合万邦。”这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
A. 儒家民本思想的完善
B. 宗法政治的突出特征
C. 察举选官的雏形出现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2. 详细信息
“驿使图”(下图)为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墓葬壁画,该画绘于公元3世纪左右,画面是一个驿使头戴黑帽,身着短衫,一手持缰,一手拿“邮件”,驿使面部五官缺少嘴巴。对该文物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 汉代绘画注重吸收外来美术风格
B. 能够说明当时西北边境军情紧急
C. 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需要
D. 体现了真实而又写意的绘画手法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其中调用丝、绢、棉、麻上缴;当时生产丝帛的地区遍及全国,丝帛还具有实物货币的功能。这反映了
A.均田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B.南北方丝织业水平趋向平衡
C.社会环境影响到了经济形态 D.农民赋役负担依然十分沉重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显著增加 B.雇工素质较低制约着经济发展
C.流动人口增加促进手工业发展 D.中国开始步入工厂手工业时期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1920年时新式产业与传统产业所占产值的比重,据此可知当时

A.新式产业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B.生产方式的近代化程度较低
C.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逐渐改善 D.传统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写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未能启动,很大程度上在于国民党政府的‘贫困化’.这种‘贫困化’不仅是财政上的破落,更在于中央权威的缺失。国民党政府虽然是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政权,但内部帮派林立、战乱不断,同时投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制民主势力,围剿共.产.党,因而难有权威和效力。”书中所说的国民党政府“贫困化”实际含义是,国民党政府
A. 内外政策均不利于现代化建设事业
B. 财政上濒于破产
C. 无力动员足够资源投入现代化建设
D. 政治上限于孤立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1958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党中央和上海市委希望他们加速实现该项目,在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1965年最终合成)。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 B. 科学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
C. 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 D. 大跃进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按照自然法理念,人人都应该是自由的,但当这一理念向实践提出挑战时,罗马统治集团最终择取的态度还是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这说明
A.自然法与万民法截然对立 B.万民法对私权的调节尚缺乏变通
C.自然法未能反映时代诉求 D.万民法没有承认奴隶的平等人权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不仅认可了各州的共和制,还保障了各州的共和制。”表提供的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以证实这一观点的是

A.第一条第四款 B.第一条第十款 C.第四条第一款 D.第四条第二款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二战结束前夕英国的一幅漫画《今天感觉好些了吗?》,图中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头缠绷带、受了伤的地球。下列对该漫画主旨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承载了民众医治战争创伤、进行战后重建的美好愿望
B. 肯定了英美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C. 预见了美苏由战时合作到战后争霸世界的国际格局
D. 反思了核武使用后的环境灾难,倡导生态环保理念
12.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二 清末,在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自1934年起,北平市卫生行政机构开始以运动的形式,大规模推行预防疫苗注射,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以北京为例,指出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
13.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人们探索人类发展的规律中,恩格斯认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李泽厚则认为:“历史向来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文明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用世界史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最少使用2个以上的事例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4.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根据此方案,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主要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志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
——摘编自王淑慧等《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15. 详细信息

材料一 “不过,毛.泽东在军事上没有必胜把握的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坚决主张派兵赴朝作战,并非是慑于斯大林的压力,而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主权的考虑。……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问题在于,如果朝鲜按照苏联的计划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其残余部队撤到东北休整,那么,因此而将战火引致中国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同盟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东北,援助中国作战。毛.泽东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毛.泽东更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的协定。很有可能,“东北王”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也是毛.泽东在考虑东北命运时的心腹之患。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做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在国门之外了。”
——沈志华:《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材料二 “可以理解,中国军队是不能容忍敌对的部队靠近鸭绿江(中国和北朝鲜的边界)的,正如美国不会容忍在它与墨西哥边界的格兰德河上出现敌对的军队一样。”
——[美]斯蒂芬•豪沃斯:《美国海军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出兵朝鲜的原因何在?
(2)“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还有哪些历史与现实因素使毛.泽东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深感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