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考题(山东省枣庄市)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这一变动
A. 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C. 确立了贵族特权政治
D. 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A.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 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B. “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C. 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D. 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A. 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
B. 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
C. 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D. 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个形似制酒用品的青铜“蒸馏器”,经专家鉴定、在该文物中发现了芋头的残留物,一些学者据此认为汉代已经可以蒸馏白酒。但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有关蒸馏酒和蒸馏器的记载出现在元代文献。上述对蒸馏白酒的不同认识说明
A. 文献史料真伪难别
B. 历史研究需注意史料的互证
C. 出土文物更具说服力
D. 历史事实年代久远难以判断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A. 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 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 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 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A. 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
B. 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C. 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 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 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
D.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世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A. 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B. 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C. 提升用人取士信度
D. 引领科学研究风气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 内阁已经取代六部
C. 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 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冯友兰先生说:“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并不是一般的讲认知和行为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所讲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致良知’”由此可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A. 强调向外求真知
B. 重视道德的实践
C. 肯定求知的意义
D. 主张先知而后行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徽调与汉调合流,一个新的剧种诞生。材料主要说明京剧
A. 是徽调与汉调合流而成
B. 徽商的运作起到了决定作用
C. 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
D. 建立在深厚中华文化基础上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钱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A. 杜绝贪腐现象
B. 扩大御史权力
C. 提升监察效果
D. 促进制度转型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分布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中国出口的商品有236种之多。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清政府逐渐废除了“海禁”政策
B. 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比较密切
C.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15. 详细信息
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A. 平均分配土地 B. 产品上交国库
C. 奖励技术发明 D. 开设新式学堂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65年,天津海关税务司抱怨“外国商人和轮船主越来越变成中国贸易商人的代理人,变成他们的搬运工”;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也谈到烟台“外国商人进口的棉布占八分之一当地中国商人从上海进口另外的八分之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制造借口
B. 传统商业体系仍具活力
C.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优势
D. 新式交通运输迅捷便利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陈启源于1873年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厂房占地约为1.44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有1500多工人,95%都是女工。由此可知
A. 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
B. 当地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C. 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
D. 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C.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表是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下表一定程度反映出17世纪以来中国

时间

职能

1645

民政防务

1725

民政防务财政(海关)

1843

民政防务财政(海关)外交(夷务)

1865

民政防务财政(海关)外交(洋务)现代化项目



A. 官员选拔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B. 地方官员主要职能的变化
C. 对外态度和观念的变化历程
D. 从闭关锁国走向主动开放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在幕后积极操作君主立宪制
B. 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
C. 顺应革命潮流推进社会的变革
D. 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变法依据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90年,马建忠提出“富民说”,强调“精求中国固有之货,令其畅销”“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开采矿山,以保证财富常聚而不散。作者意在
A. 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 呼吁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支持民众反帝爱国运动
D. 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亡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有识之士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B. 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D.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03年,梁启超在《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中提到“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材料反映梁启超
A. 对帝国主义本质有初步认识
B. 强调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
C. 认为海权决定海上商业发展
D. 意在强调海权对国家的重要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如《暂行工厂通则》《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些条例、章程、细则
A. 适应了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
B. 反映了清政府抵抗侵略的决心
C. 旨在抑制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 有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陈独秀认为,以往历次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由他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可以说其实质是一场关于“人”的运动,即要改变“人”,要换“心”。这说明该运动
A. 继承了明末早期启蒙思想
B. 忽视了政党斗争的价值
C. 聚焦意识形态领域的革新
D. 旨在宣传国民革命运动
26. 详细信息
唐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丞相不是只有一个人,相权可谓是由集体领导,至少由代表皇帝的中书省、代表中央政府最高权力之一的尚书省和监督朝廷的门下省三省首长共同办事,从而形成了一个集体权力结构。这一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销席要闹……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种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集体领导”的制度体现,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包容与创新”精神的?
27. 详细信息
下表反映了古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春秋

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

秦汉

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国家的统一局面发展了。

清朝

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选取角度,自拟论题,结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行相关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评述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28. 详细信息
面对近代变局,中国有识之土进行了积极的回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引进和发展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在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中作出了贡献。为了“求强”,洋务运动引进了兵器,为生产兵器又引进了大机器生产。而“求富”活动导致机器生产的官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建立。洋务运动发展了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并制成了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轮船、铁路、电信工具等。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清政府事前没有料到的。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刺激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争使中华民族觉醒,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政治舞台来挽救民族危亡。
——张海鹏《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战争爆发120年后的反思与检讨》
(1)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进民族觉醒的进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