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免费试卷完整版(2018-2019年山东省荣成市)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在中华文明史的初期产生的艺术品虽然也有以祭祀鬼神为用途的,但是最常见的还是与先民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仰韶文化的大量彩陶器具上所绘的鱼鸟图案,无论是意味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还是祈祷狩猎有获,但肯定反映着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诉求。至于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都有发现的陶器,或呈猪形,或呈狗形,更是先民畜牧生产的直接表现。最早的古代歌谣也都是人间的产物,例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第一则写制弓射箭,第二则写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都是直接取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倾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时代的推进,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例如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上的纹饰,从早期的神秘诡异的饕餮图案逐渐转变为后期的圆润柔和的几何纹饰;又如汉唐两代都很发达的墓葬壁画,前者常见伏羲女娲蛇躯交尾之类的神话题材,后者却以宴饮、耕牧等人间生活为主要内容;又如诗歌中的神仙主题,从秦代博士所作《仙真人诗》到汉末曹操所作《精列》等游仙诗,神话色彩越变越淡,及至晋代郭璞的《游仙诗》,竟被钟嵘评为“乃是坎壤咏怀,非列仙之趣也”。所以从整体而言,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准则。
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对于“诗言志”的释义,历来多有歧解,但其基本的内涵是很明确的。《左传正义》解释为:“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在中华先民们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非人间的内容在诗国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人本精神就是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元代散曲、明代山歌和近代诗歌,人本精神是中华诗歌史一以贯之的主线。
因此,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抒情性质。也可以说,抒情是中国诗歌最重要的民族特征。我们不妨以西方诗歌史作为参照物来做一些考察。柏拉图是古希腊最为权威的思想家,至少在15世纪以前,柏拉图的理论对欧洲的诗歌思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柏拉图认为人类社会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所以把人间生活作为描写对象的诗人是应被逐出“理想国”的。在古希腊的文化体系中,柏拉图的观点是完全合理的:既然世界的主宰是天上的诸神,既然人类是伏在诸神脚下的渺小生灵,那么以人类生活及其思想感情为内容的诗歌还能有什么价值呢?所以尽管在古希腊并非没有抒情诗,但是我们从古希腊的文化中可以看到对诸神和英雄的歌颂,却很少发现对平凡生活的诗化处理。这与以抒情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诗歌南辕北辙。
(选自莫砺锋《人本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韶、河姆渡、大汶口等文化都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这在陶器具的图案或形状上能体现出来。
B.诗歌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文化形态,任何非人间的内容都无法在诗国中立足。
C.“诗言志”能作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是与中国特定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的。
D.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表现人类生活及其思想感情的诗歌没有价值可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中华文明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特点。
B.第二段对中国古代艺术作品进行了历时性考察,印证了人本精神随时代推进而逐渐增强的特点。
C.为了进一步论述中国诗歌的抒情性特征,文章将中西方诗歌对人类生活和情感的不同态度进行了比较。
D.文章多处运用引证法,目的都是阐发人本精神内涵,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说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的陶器、歌谣等艺术作品往往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这也为我们了解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参考。
B.随着时代的推进,游仙诗的神话色彩越来越淡,由此可见神仙主题的诗歌创作已走向衰亡。
C.人本精神是中华诗歌史一以贯之的主线,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准则。
D.柏拉图“颂扬诸神、轻视人类”的创作主张,导致古希腊文化中很少有抒情诗。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站记忆
李耀岗
上大学在太原,那时候从家到学校之间的数次往返都是乘坐火车,而且是那种速度慢、停靠站点多的绿皮火车。尽管票面上仍然印着“普快”,但我相信它是国内铁轨上跑着的最慢的车,比它更快的“直快”“特快”总是骄傲地长啸一声擦肩而过,把它远远地甩在后面。与只在大城市大站停靠的“特快”列车相比,蜗行慢车匹配的常常是铁路沿线上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小站。慢车票价便宜、无站不停,小站低眉顺目、不事张扬。太铁北营站,就是这样的小站。
北营站是一个二等小站,平时上下车的旅客以附近高校的学生居多。去这里乘车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要比去高大上的太原站方便实惠得多。当时从学校南门到北营站,有一段极隐蔽的小路,这样不为人注意的路正好适合我们这些不愿招摇过市的人。毕竟从农村出来的学生更习惯于隐匿在城市的繁华之中不为人所知,况且步行到站上车,还可以省去一些路费。北营站就像一个不起眼的路人,记录下了我们这些匆匆过客的平淡记忆,偶然回味其间,还能从那些记忆碎片中看到透射出来的微光。
因为大部分乘火车的时间都在晚上,而且去北营站的小路相对偏僻,需要步行前往。出于安全原因,女生很少愿意走北营站,偶尔有一两个,也是与男生结伴搭伙而行,但只有一个来自生物系的女生“DNA”除外。
我跟“DNA”认识纯属偶然。第一次认识她时,她正在啃一本很专业的书,昏暗的候车室里,穿着同样灰头土脸的她,全然不顾周围人的存在。要不是书掉在我脚下,我顺手帮她捡起,估计我们永远没有说话的机会。书的封面上有很大的“DNA”字样,我递还她时,随口说了一句,这是关于脱氧核糖核酸的书吧。那时候,DNA还没有因为遗传、基因和亲子鉴定什么的为普通人所了解,我也是因为读书太杂稍微知道一些,才终于有了卖弄的机会。交谈中,了解到她不少信息,但除了名字,所以只能叫她“DNA”。
她是生物系的,比我高两级,来自农村,从衣着打扮可以看出家境并不宽裕。也许是因为意外遇到一个文科“知音”的缘故,“DNA”有点兴奋地向我普及她所在的生物系和这个系的相关专业。就像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学校、系和专业最好一样,在“DNA”眼里,生物系就是我们学校最好的系、最牛的专业,而且她还以具体数据列出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的地位,确实已经达到了最领先的行列。
那时候,考研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得知“DNA”刻苦学习的目标就是考研、考博,再回到生物系,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我很震惊。后来,我在北营站候车又碰到过她几次,她依然我行我素,忘我学习,我与她再无交流。说实话,在当时我更觉得“DNA”挺天真的,可能理科生都这样吧。
然而,在我大二期间某次回家时,又在北营站邂逅了“DNA”,这一次,她明显认出了我,而且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言及她考研面试刚回来的话题时,言语不无兴奋。说自己是第一次出远门到南方,考研成绩还好,面试时导师对她指点不少,最后综合成绩自己觉得还比较理想。对于她来说,不光是未来读研的一切让她兴奋,而且南方的一切也令她大开眼界。她说着还掏出一只装在瓶子里的小龙虾来,说是在南方的水沟里抓的,养了好些天了,其它几只在实验室留着试验用,这一只带回家让家里人看看新鲜。
这种当前夜市排档中常见的一种虾,用麻辣的做法,一晚上食客可以消耗掉很多,但在当年的北方却并不多见。“DNA”大老远从南方带只虾回来又带回家去,算是什么样的礼物呢?尽管可能在现在许多人看来,这样做确实有点奇葩,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来自贫寒农家的女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和几乎不用破费的“礼物”之外,确实无以回报家庭,也只能做到这些了。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DNA”,也不知道“DNA”最终有没有读研、读博,实现她的心愿。我想,凭她的努力和执着,一定不会错的,她配得上拥有美好的未来。
与为人熟知的大站相比,很多北营这样的小站都显得过于陌生而不为人知,但是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通向更大的站,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让你抵达想要到达的地方。尽管已经离开多年,每当我回想起当年,总不由得记起那个不起眼的太铁北营站。虽然北营站已在几年前停止客运业务,但当年在小站昏暗灯光下努力读书的那个平凡女孩,想必一定到了她想要去的地方吧。
没有人能许你未来,除了你自己。
(选自2018年7期《散文选刊》)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照应了标题,“记忆”既是指小站对学子乘车经历的见证和记录,也是指小站给学子们留下的印象。
B.“DNA”会把小龙虾作为礼物带给父母,一是因为小龙虾是稀罕物,二是因为她没有能力给父母买更好的礼物。
C.北营小站虽小,却能帮助年轻人通向希望和梦想,此文表达了作者对小站不为人知甚至停止客运业务的惋惜之情。
D.结尾段“你”代指包括作者、读者、“DNA”在内的所有人,是作者情感的积聚与升华,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和说理性。
【2】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写到绿皮火车和各种快车?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关于小站可回忆的内容应该很多,作者为什么把仅数面之缘的DNA作为回忆的主要对象?请结合作品分析。
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我国国民听书习惯考察发现,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其中,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平均水平(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为22.7%,与成年国民基本持平。具体看来,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达28.4%;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分别为20.9%和20.7%。对我国成年国民听书介质的考察发现,选择“移动有声APP平台”听书的国民比例较高,为10.4%;其次,有7.4%的人选择通过“广播”听书;有5.3%的人选择通过“微信语音推送”听书。
(节选自《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移动电台是指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等智能终端为音频载体,通过在线、离线等方式,提供音频收听等服务,音频内容覆盖电台广播、音乐、脱口秀、相声评书、小说剧、教育培训、新闻资讯等音频内容的业务总称。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的浪潮为移动电台行业找到了一个盈利突破口。《中国移动电台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显示,主流的移动电台应用在加强对内容的整合,用优质的内容带动粉丝、社群经济。譬如,喜马拉雅FM与出版商、图书公司进行合作来打通版权和分发的环节,保证平台内容生产的良好环境,引入名人大咖的代表作品(如《逻辑思维》、《百家讲坛》),借助原有内容的粉丝经济效应,提升平台用户活跃度及开展相应粉丝经济业务。
(选自《喜马拉雅FM产品分析报告》)
数据显示,仅22.5%中国受访有声书用户不愿为有声书付费,其余用户均有一定程度的付费意愿。其中受访用户对有声书意愿付费额度主要在20元以下,占比高达69.0%。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有声书用户粘性较强,而用户内容付费习惯的养成也使有声书付费市场前景看好,有声书领域也将成为内容付费及平台挖掘盈利空间的重要方向。
(选自《2018中国有声书市场专题研究报告》)
材料四:
顾彬说,在他看来,读书是门艺术,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能用耳朵听。“从德国当代哲学来看,通过我们的声音,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出眼睛还没有看到的意义,同样的一个文本,不同的人用眼睛看都是一样的文字,而从小孩子和从老人口中朗诵出来的感觉,则完全不同。”他解释道。德国人经常参加外国人的诵读会,“听书”的爱好似乎跨越了语言的障碍。顾彬曾邀请台湾诗人郑愁予赴德举办朗诵会,100多位德国人来到现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懂汉语。当顾彬打算安排翻译时,许多现场听众却表示不需要,他们通过声音能够理解这位台湾诗人表达的意思。
(选自《德国汉学家顾彬谈读书:德国读者流行“听书”》)
听书虽好,却也并非十全十美。最主要的一条是主播会将自己对书的理解和感受代入进朗读之中。严格来说,书籍主播跟电影导演有几分相似,他们进行的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主播作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情绪化在所难免,不管有意无意,都会在作品中有所流露。这也没什么不好,可以营造出绘声绘色的效果,帮助听众获得一定的艺术享受,有助于对书的理解。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我们读书,更需要的是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怕先入为主的干扰,更不容越俎代庖。好好的一本书,有时候却被某些肤浅的主播毁了。即便主播水平比较高,也不一定就是好事。读者的情绪不知不觉被其带着走,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意识,也失去了对书籍进行鉴赏的乐趣,沦为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除了消磨时间,还有多大意义?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7年2月,《我们需要更纯粹的阅读》)
【1】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与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单一媒介看,我国成年公民数字化阅读率超过图书、报纸、期刊等,居各媒介之首。
B.从各媒介阅读率对比可知,我国阅读媒介呈多元化趋势,多数成年公民会采用不同媒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
C.近年来我国有声阅读市场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16年后增速放缓并出现负增长。
D.与其他媒介相比,我国有声阅读率并不高,但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已超过40亿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我国超两成公民有听书习惯,听书率较前一年提高了5.8%,不同年龄段听书率有所不同。
B.知识付费为移动电台行业找到了盈利突破口,但如果平台不在内容优质化上做文章则很难持续盈利。
C.虽然愿意对有声书进行较高额付费的用户并不多,但只要用户养成付费习惯就会持续付费购买有声书。
D.有人认为听书会干扰读者对文字的感悟,而顾彬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听书已跨越了文字障碍,能挖掘出作品更丰富的内涵。
【3】经典作品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一部纸质书,可以拍成电视剧,也可以制成音频资料。如果你对《红楼梦》有兴趣,你会选择读书,还是观剧,还是听书呢?请联系本文,结合《红楼梦》中某个具体情节或人物谈谈你选择的理由,200字左右。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佐武王伐纣,至牧野,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封周公旦于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椅以朝诸侯。及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周多士)文王日中昃不暇食,飨国五十年。”以诫成王。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节选自《史记·周鲁公世家》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B.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C.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D.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社:杀牲取血以祭社神。衅,古代祭祀仪式,以牲畜血涂在新制器物上。
B.践阼:登上王位。古代君王登上庙堂前台阶主持祭祀,故以阼代指帝王位。
C.南面:面向南。古代以坐南朝北为尊位,文中周公坐在尊位朝见诸侯。
D.中昃:昃,指太阳偏西。中昃,日中及日偏斜,泛指过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周公旦功勋卓著,不贪私利。武王伐纣时,他写檄文,打硬仗,成为开国功臣后,不去封地享乐,而是留在国都辅佐武王。
B.周公旦忍辱负重,忠心辅主。代年幼的成王摄政时,遭遇误解,他向诸位先王坦陈心迹,表明自己辅佐周王朝的决心。
C.周公旦牺牲自己,义无反顾。还政于成王后,得知成王生病,毅然向天神祝祷,要牺牲自己,保全成王,成王病愈。
D.周公旦诫子勤勉,见微知著。伯禽到封地就任时,他以自身经历劝诫伯禽,伯禽报政迟缓,他以此推知鲁国必亡于伯禽之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
(2)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①
唐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②
唐 岑参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注)①此诗是天宝三年(744年)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峪而作。②此诗为作者自长安还终南山隐居地,告别弟弟时所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题目写作者初授官职后题诗,交代了创作的缘起,授官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B.“一命”即官秩最低等,“阑”有消退之意。写出作者授官后的无限感慨,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C.前诗颈联写眼前之景,“吞”、“醉”二字传神地写出谷水恣肆、山花绚烂的美好情态。
D.后诗一、二联点明还山的原因:农忙时节因自己未及时还乡耕种,杜陵叟从山中来信表达不满。
【2】授官后作者的心情颇为复杂,请结合前诗作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后诗颈联和尾联是转述山中来信内容,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请简要分析。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作者感慨时光飞逝、四季更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所览胜景进行了描绘。
(3)李白《越中览古》“________”和“_______”句极力渲染昔日繁华,与“_________”句形成巨大反差。
(4)杜甫《客至》“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寂寞之中佳客临门的喜悦之情。
(5)周邦彦《苏幕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入手,描写了清晨生动活泼的画面。
(6)王国维《人间词话》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引辛弃疾《青玉案》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比喻其最高境界。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术上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一直 。多数人认为绿色建筑是顺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而产生的,与生态建筑、智能建筑相互关联,对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消耗最小的资源与环境损失,换取最好的人居环境。
绿色建筑非常强调的一点是 ,绝不照搬盲从。气候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绿色设计策略 。在日照充足的西北地区,太阳能的利用就显得高效、重要;( )。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在建筑保温材料上多花钱、多投入,而南方炎热地区则更多的是考虑遮阳板的方位和角度,即防止太阳辐射和避免产生眩光。某种建筑平面或户型在一个地区也许是适合气候特点的典范之作,而搬到另一个地区则会成为 的低劣之作。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资源消耗最小,环境损失最少,有最好的人居环境。
B.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以最小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损失,换取最好的人居环境的建筑。
C.在建筑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消耗最小的资源与环境损失,换取最好的人居环境的建筑。
D.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资源消耗与环境损失最小,人居环境最好。
【2】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太阳能在终日阴云密布或阴雨绵绵的地区却可有可无,效果不明显
B.太阳能的效果在终日阴云密布或阴雨绵绵的地区并不明显,甚至可有可无
C.而对于终日阴云密布或阴雨绵绵的地区则效果不明显,甚至可有可无
D.生活在终日阴云密布或阴雨绵绵的地区时,人们并不觉得太阳能很重要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莫衷一是 因地制宜 大相径庭 偷梁换柱
B.莫衷一是 别出心裁 泾渭分明 水土不服
C.众说纷纭 别出心裁 泾渭分明 偷梁换柱
D.众说纷纭 因地制宜 大相径庭 水土不服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依据下图漫画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句子,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一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
, ;
一个人, 。
9.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5月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公众科学日活动,活动方将多个物理公式和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了艺术化的设计,做成井盖涂鸦。该组涂鸦照片见诸网络后,立即引发热议。有人觉得涂鸦作品可爱、有趣,有人认为在井盖上涂写公式,纯属作秀,亵渎了科学。这场争议触发了很多联想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