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二)-2018年高一语文下半期课时练习完整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字画上盖章,能使得以墨色或青绿为主的作品,由于朱色印泥的衬托而平添许多韵致。明清以降,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________于市面的所谓闲章常有奇趣,其文字或________、引用典实,或直写胸臆。有时候于无意中遇到鲜见的印章,会使人迫不及待想把玩一番。有一块长方形寿山石,刻诗一联“鹭拳沙岸雪,蝉翼柳塘风”,不知是谁的句子,也不知何人镌刻。我觉得对仗工,意境雅,________着缥缈、清寂、淡薄的禅境;书法是阳文玉筋小篆,尤为佳妙,我喜欢它文字凸起有棱、圆融秀丽之貌。
A. 流落 寻章摘句 充溢
B. 流失 寻章摘句 充斥
C. 流落 寻行数墨 充溢
D. 流失 寻行数墨 充斥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竹子因虚心、有节、挺拔,有着不一般的文化含义,是君子品格的象征。下列诗歌中的竹,不具有此象征义的一项是(  )
A.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B.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C. 琼节高吹宿凤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D.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产生雾霾的主要原因,静稳天气多、相对湿度大、吸湿作用明显等不利因素又扩大了雾霾的严重程度。
B. 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常常倾注颇多心力在一两个字上,这一两个字常常使诗歌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产生出来。
C. 好电影生命力很强,其故事情节具有可延展创新的空间,这就是《蜘蛛侠》《蝙蝠侠》等侠类电影可以续拍的原因。
D. 科研工作者用水缸作为青蒿素的提取容器,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他们的健康受到影响。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从古希腊人立下塞基洛斯墓志铭甚至更早的时候起,人们写作、歌唱与演奏音乐的目的就是为了赞颂神的荣光与人世的美好。
②但即便如此,对丑与恶的表现也仅仅是停留在艺术层面上的,从未有人鼓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也如此操作。
③当音乐史的长河逐渐流淌至近现代,作曲家们发现对暴力、扭曲、阴暗的描写同样是艺术美的一种。
④古典音乐一定不会是助长人性中“恶”的一面的催化剂。
⑤将艺术与生活区分开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什么难度。
⑥听过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人不会真去搞这么一场献祭仪式,热爱马勒交响曲的乐迷们也不会因为受其中悲观厌世情绪的影响而真去做什么轻生之举。
A. ④①③②⑥⑤ B. ⑤⑥④①③②
C. ④②①③⑤⑥ D. ③②④①⑤⑥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四句嵌入题采石矶太白楼的两副对联最适合的一项是(  )
①独有千秋 ②酒杯在手 ③明月当头 ④竟无一语
对联一:公普登临,想诗境满怀, 甲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 乙
对联二:旷代文章,问江底青天, 丙
抚怀今古,看楼台明月, 丁
A. 甲③  乙②  丙①  丁④
B. 甲④  乙③  丙②  丁①
C. 甲②  乙③  丙④  丁①
D. 甲①  乙④  丙②  丁③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人论师书
钱大昕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今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①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②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戆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兄皆延师教之  延:邀请
B. 弟子之所藉于师者 藉:借助
C. 士习由此而偷 偷:怠惰
D. 直谅多闻,谓之三益 谅:原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于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B. 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C. 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D. 在信的末尾,作者表明了自己愿意以平等的身份与友人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态度,表达了希望成为友人益友的愿望。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
(2)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
【4】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
7.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简述这首诗的象征手法。
【2】你认为这首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8.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顺风而呼,____________,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__________________,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8)______________,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9.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李十三
陈忠实
夫人刚转过身要出门,院里突响起一声嘎嘣脆亮的呼叫:“十三哥!”
再没有这样熟悉这样悦耳这样听来让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感觉到快乐的声音了,这是田舍娃嘛!田舍娃是渭北几家皮影班社里最具名望的一家班主,号称“两硬”班子,即嘴硬——唱得好,手硬——耍皮影的技巧好。李十三的一本新戏编写成功,都是先交给田舍娃的戏班排练演出。这个把他秃笔塑造的男女活脱到观众眼前的田舍娃,怎么掂他在自己心里的分量都不过分。
“舍娃子,快来快来!”
李十三从椅子上喊起来站起来的同时,田舍娃已走进门来,差点儿和走到门口的夫人撞到一起。
“我给你背了二斗麦。”田舍娃拍打着衣襟上和裤腿上的土末儿。
“你人来了就好——我也想你了,可你背这粮食弄啥嘛!”李十三说。
“给你吃嘛!”
“我有吃的哩!麦子豌豆谷子包谷都不缺喀!”
李十三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对妻子说:“快,快去擀面,舍娃跑了几十里肯定饿了。今晌午咥黏面。”
夫人转身出了书房,肯定是借面去了。她心里此刻倒是踏实,田舍娃背来了二斗麦子。明天磨成面,此前借下的几碗麦子面都可以还清了。
田舍娃问:“哥吔,正谋算啥新戏本哩?”
李十三说:“闲是闲不下的,正谋算哩,还没谋算成哩。”
田舍娃说:“说一段儿唱几句,让兄弟先享个耳福。”
“说不成。没弄完的戏不能唱给旁人。”李十三说,“咋哩?馍没蒸熟揭了锅盖跑了汽,馍就蒸成死疙瘩了。”
田舍娃随之悄声悦气地开了另一个话头:“哥呀,这一向的场子欢得很,我的嗓子都有些招不住了,招不住还歇不成凉不下。几年都不遇今年这么欢的场子,差不多天天晚上有戏演。你知道喀——有戏唱就有麦子往回背,弟兄们碗里就有黏面咥!”
李十三在田舍娃得意的欢声浪语里也陶醉了一阵子。他知道麦子收罢秋苗锄草施肥结束的这个相对松泛的时节,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每个大小村庄都有“忙罢会”,“忙罢会”到来的前一晚,约请皮影班社到村里来演戏,每家不过均摊半升一升麦子而已。待田舍娃刚一打住兴奋得意的话茬,李十三却眉头一皱眼仁一聚。问:“今年渭北久旱不雨,小麦歉收,你的场子咋还倒欢了红火咧?”
“戏好嘛!咱的戏演得好嘛!你的戏编得好嘛!”田舍娃不假思索张口就是爽快的回答,“《春秋配》《火焰驹》一个村接着一个村演,那些婆娘那些老汉看十遍八遍都看不够,在自家村看了,又赶到邻村去看,演到哪里赶到哪里……”
“噢……”李十三眉头解开,有一种欣慰。
“我的十三哥呀,你的那个《火焰驹》里的‘黄桂英’,把乡下人不管穷的富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看得迷格登登的。”田舍娃说,“有人编下口歌,‘权当少收麦一升,也要看一回黄桂英’。人都不管丰年歉年的光景咧!”
说的正说到得意处,听的也不无得意,夫人走到当面请示:“话说完了没?我把面擀好了。切不切下不下?”
“下。”李十三说。
“只给俺哥下一个人吃的面。我来时吃过了。”田舍娃说着已站立起来,把他扛来的装着麦子的口袋提起来,问,“粮缸在哪儿,快让我把粮食倒下。”
田舍娃提着口袋跷进另一间屋子,揭开一只齐胸高的瓷瓮的木盖儿,吓了一跳,里边竟是空的。他把口袋扛在肩上,松开扎口,哗啦一声,二斗小麦倒得一粒不剩。田舍娃随之把跟脚过来的李十三夫妇按住,扑通跪到地上:“哥呀!我来迟了。我万万没想到你把光景过到盆干瓮净的地步……我昨日格听到你的村子一个看戏的人说了你的光景不好,今日格赶紧先送二斗麦过来……”说着已泪流不止。
李十三拉起田舍娃,一脸感动之色里不无羞愧:“怪我不会务庄稼,今年又缺雨,麦子长成猴毛,碌碡停了,麦也吃完了……哈哈哈。”他自嘲地撑硬着仰头大笑。
【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段的作用。
【2】如何理解“权当少收麦一升,也要看一回黄桂英”的含义?
【3】作品中的田舍娃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请探究这篇小说的深刻意蕴。
10.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张颐武
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正是由于发展的阶段性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现在人们温饱有余,生活条件相对过去有相当大的改善,但也会碰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过往生活中不曾具有的,往往让人觉得更难以化解。如剧烈竞争产生的巨大压力,住房、子女教育和消费主义诱导下出现的攀比和诱惑,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西方社会当下的条件毕竟比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要完备,更增添了这些群体的问题感,由此产生了许多焦虑和困扰。“戾气”之作应运而生,变成了社会困扰的表征。
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
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选自人民网,有删节)
【1】有“戾气”的文艺作品会对社会产生哪些负面的影响?
【2】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3】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超越“戾气”。
11. 作文 详细信息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凭借《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著作享誉世界文坛的法国作家司汤达,生前曾为自己墓碑上文字的顺序做了明确的安排——“生活过,写作过,恋爱过”。然而,司汤达去世后,负责办理其后事的表兄罗曼·科龙认为,司汤达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所以应该把“写作过”放在墓志铭的最前头,这样才能凸显他的作家身份,显示他的人生成就和意义。其他亲属也一致同意他的提议。于是,司汤达的墓志铭最终变更为“写作过,生活过,恋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