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在线练习(2015-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宗法制是西周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血缘
B.地域
C.信仰
D.财产
2. 详细信息
秦朝中央官制中,“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治粟内史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4.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对政治制度影响甚大。下列各项为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 颁布推恩令
B. 设置节度使
C. 增设三司使
D. 实行行省制
5. 详细信息
明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此举目的主要是
A. 增加六部权力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专制统治
D. 提高办事效率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A.多为藩属关系
B.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C.城邦即为城市
D.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有病或因年高有障碍,原告应提供车子。”“患重病……承审员、仲裁员或被告应另日诉讼。”这体现了古罗马法( )
A.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弱者权益
C.限制贵族权力 D.扩大统治基础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习惯法的形成 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公民法的形成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C.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7年,法国一家君主派报纸写道:“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猪狗都不吃的烂泥浆。”这段言论反映了法国
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C.共和派的力量强大
D.共和道路艰难曲折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世纪德意志诗人席勒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发出这样感叹的原因是
A. 四分五裂阻碍发展
B. 王朝战争破坏统一
C. 君主专制极端强化
D. 党派之争愈演愈烈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俾斯麦在1881、1882年两次演讲中,明确宣称:“在普鲁士、在德国,皇帝代表了真正实际权力。”这主要表现在
①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
②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③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④皇帝有任免国家官吏之权,帝国宰相由皇帝直接任命,并对皇帝负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说,“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口口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这里的“口口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中,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条款是
A. 协定关税
B. 割香港岛
C. 领事裁判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这对位于西城区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大门两侧的石狮,是1929年北平图书馆建馆时移置于此的圆明园残余石刻。1860年劫掠圆明园的主要侵略者是

A.俄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美国军队 D.日本军队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样的标语出现于
A. 禁烟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主要历史功绩是
①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驱逐了列强在华势力
④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 D.国民党“一大”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想要参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我们应该去
A.武汉三镇,参观军政府 B.浙江嘉兴,看南湖游船
C.贵州遵义,走长征路线 D.陕北地区,游览瓦窑堡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浙江省杭州市的“血陵园”,这里安葬着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的阵亡将士,其中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这座陵园见证了


A.黄花岗起义失败
B.武昌起义的成功
C.第一次国共合作
D.长征的伟大胜利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C.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D.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4. 详细信息
“红色旅游”是指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的是
A. 开天辟地,中共创立
B. 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C. 战略转移,万里长征
D. 战略反攻,挺进中原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同学在进行历史学习中,搜集了如下资料。其研究的主题应是

A. 国共十年对峙
B. 工农武装割据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包括
①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②壮大了世界和平和民主力量
③鼓舞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
④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7. 详细信息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巴黎公社的成立 D. 工人运动的兴起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 )

A. 法国革命爆发 B. 德意志统一
C. 巴黎公社成立 D. 新中国成立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闻名世界,因为它“亲历”了( )
A. 英国光荣革命 B. 北美独立战争
C. 法国七月革命 D. 俄国十月革命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标志着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 二月革命的发生 B. 《四月提纲》的提出
C. 七月事件的发生 D. 彼得格勒起义胜利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陈毅这首诗真实记录了
A. 五四运动
B. 北平和平解放
C. 开国大典
D. “文革”结束
3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体现的原则,包括
① 民族平等 ② 民族团结 ③ 共同繁荣 ④ 互相监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确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国家领导人是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叶剑英
3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末,“一国两制”构想在我国先后成功实践的地区是
A. 澳门、香港
B. 台湾、澳门
C. 香港、台湾
D. 香港、澳门
3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直接会面。在双方的致辞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实现海峡两岸“三通”
C.台湾改变现有社会制度 D.开始国共第三次合作
3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由新中国提出,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的是
A.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 D. “求同存异”的方针
3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照片记录了历史的瞬间。右图记录的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是( )

A. 与苏联等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首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C.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 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3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社会制度的不同
C.意识形态的对立 D.处置德国的分歧
3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
C.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D.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4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冷战”开始后,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焦点的国家是
A. 德国
B. 朝鲜
C. 越南
D. 古巴
4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美国“9·11”事件
②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③④①
D. ②③①④
4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下列因素对这一趋势有重要影响的是( )
①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②中国的崛起和不断强大
③欧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④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3.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挑选一些文学之士,让他们侍从左右,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简奏章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指出这样做的目的。
材料二

(2)依据所学,完成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要求:写出三省职能,并以箭头线(“→”)标出中央职权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
材料三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庭,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朝军机处的认识。
44. 详细信息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至2015年,我国进行了“丹东一号”的水下考古调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括号里选出一个适当的判断,并找出相应的证据。
2013年,丹东在开发新港的清淤中发现水下有异常磁力显示,预测可能存在沉船。2014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初步探明,此船为1894年甲午战争中 ① (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的沉没战舰,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判断证据:
2015年,经过考察出水文物和各领域专家的质询、讨论后,确认“丹东一号”沉船应为 ② 。(经远舰、致远舰、超勇舰、扬威舰、靖远舰)
判断证据一:
判断证据二:
判断证据三:
材料二

《民报》

虎门销烟

武昌起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邓世昌

回民支队

国共北平和谈

淞沪会战

解放军占领南京

远征军赴缅作战

孙中山

三大战役


(2)阅读上表,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的选择应与主题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示例用过的主题不能再用。
示例:主题:晚清抗击外来侵略
关键词:虎门销烟、邓世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补充: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3)结合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努力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核心要素。

45. 详细信息
“民主政治”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制度设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人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希腊城邦( )的民主是后世的典范。结合所学,说明伯利克里执政期间是如何实现“长治久安”。
材料二 将立法权交予代表民众的议会手中,这是近代英国宪政制度形成的第一步。而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避免议会滥用权力……还要把公共权力分散在不同机构和部门之中。
——摘编自魏建国《宪政体制形成与近代英国崛起》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宪政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3)上图是一位学生画出的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联邦制的理解。请你结合上表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名学生对美国“联邦制”理解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释。
材料四 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945年黄炎培《延安归来》
(4)列举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建设中体现“人民监督政府”的政治制度。
46. 详细信息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素养一: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某班级制作历史墙报,题目是“现代中国外交风云”。请按时间顺序挑选出符合主题的图片资料,并说明你选与不选的理由。
素养二:历史价值观,指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日)扶桑版《新历史教科书》
1937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日本军突然地攻击的中国军。这样,所谓“七七”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不宣而战的战争——就开始了。”
——(日)井上清《日本的历史》
(2)比较以上两段材料的不同之处,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素养三: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断。
(3)这幅漫画形象地描绘了欧洲的百年历程。结合所学,请你续写对漫画的理解,并为此作品起个适当的题目。

第一部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分成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进行混战,遍地战火,欧洲经济受到重创。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