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二地理地理课时同步练习:2.1荒漠化的防治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的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在进行国土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读我国局部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甲、乙、丙三个地区国土整治的主要问题是
A. 甲——防治荒漠化;乙——防治土壤盐碱化;丙——防治水土流失
B. 甲——治理沙尘暴;乙——保护沿海红树林;丙——治理“红色沙漠”
C. 甲——预防低温冻害;乙——治理水土流失;丙——防治暴雨洪涝
D. 甲——治理水土流失;乙——防治土壤盐碱化;丙——改良酸性土壤
【2】乙地区主要生态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中也必须加以重视。解决此类问题,下列做法中最合理的是
A. 将洼地改为丘陵,便于流水排泄 B. 大规模降低土温,减少增发
C. 增加需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 D. 增加农业机械投入,兴修水利工程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我国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
A. 盆地边缘地区 B. 山脉中部地区 C. 盆地中部地区 D. 河流下游地区
【2】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 全球变暖,气候更加干旱 B.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C.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D. 大量开采矿产资源,破坏植被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 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 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 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 干旱和大风现象
【2】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A. 平整土地 B. 修水平梯田 C. 深耕改土 D. 造林种草
【3】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 经济可持续发展 B. 社会可持续发展 C. 生态可持续发展 D. 减少污水排放量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我国西部内陆干旱区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A. 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 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 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D. 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2】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区域的影响,正确的是
A. 河流径流量增加 B. 土地荒漠化加剧
C. 水土流失严重 D. 洪涝灾害多发
【3】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
A. 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B.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 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 D. 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1】该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区的
A. 东部地区 B. 中部地区 C. 东北地区 D. 西部地区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 禁止采矿 B. 建设防护林 C. 实施封沙禁牧 D. 实施生态移民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黄土高原上的塬、坡、沟众多,水土流失严重。当地人根据不同地貌特点,采用“保塬、护坡、固沟”等办法,取得了治理与发展并重的良好效果。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是
A. 地处季风与非季风、水田与旱地的过渡地带 B. 夏季冷锋形成的暴雨多
C. 高原形成时即沟壑纵横 D. 黄土土质直立性强
【2】“保塬、护坡、固沟”措施正确的是
A. 在塬面上恢复自然植被 B. 在坡面上全部植树种草
C. 加固河沟堤坝防治洪水 D. 在塬面和缓坡上适当开垦耕地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若尔盖地处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部,属新构造运动上升区,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若尔盖地区滥采乱挖泥炭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下图为1990—2016年若尔盖地区不同级别荒漢化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若尔盖地区被称为黄河“蓄水池”,主要原因是
A. 降水丰富 B. 湿地广布
C. 畜牧业发达 D. 人口稀少
【2】1990—2016年,若尔盖地区
A. 荒漠化总面积持续增加 B. 中度荒漠化变化幅度最大
C. 轻度荒漠化减少速率先快后慢 D. 重度荒漠化面积以减少为主
【3】推测若尔盖地区经济支柱是
A. 靠天养畜牧业 B. 物流业
C. 农产品加工业 D. 软件开发业
8.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塞罕坝地区地处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自清末以来由于大规模开围放垦和战争、山火等原因,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成为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1962年,塞罕坝设立林场。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不足10%。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塞罕坝建成林地约7.5万公顷,并在大面积单一人工林的基础上,通过小面积抚育砍伐、“引阔入针”“林下植树”等措施,逐步形成了以人工纯林为顶层,灌木、草、花、次生林间种的复层异龄混交结构,环境优美,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位置。

(1)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分析塞罕坝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2)分析塞罕坝土地沙化的自然原因。
(3)从气候角度推测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