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上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完整版(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先秦时期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材料旨在说明当时
A. “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 B. 华夏族容易被周边民族同化
C. 民族融合进程加速进行 D. “中国”概念已有明确定义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人和谋士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浪迹于各国各地,主动寻找主人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说明
A. 宗法分封制已完全崩溃 B. 军功成为各国授爵的依据
C. 贵族世卿世禄特权被打破 D. 君主集权意识的产生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 说明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是历史进步
C. 肯定选官以品行取代血缘的进步性 D. 认为科举制出现必将代替九品中正制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主题应该是

A. 君主专制的文化符号 B. 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C. 经济重心南移之进程 D. 近代民主思想的溯源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佘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 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D. 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A. 英国的炮舰政策
B. 清的外援与曾军的奋战
C. 西方国家的携手
D. 朝局之变及时势的认识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衡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开始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A. 中国近代外交半殖民地化进程加速 B. 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C. 传统朝贡体系外交退出历史舞台 D. 清廷外交受制于西方列强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 达成了对甲午战败根源的共同认知 B. 刺激了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发展
C. 加速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进程 D. 促进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末的中国出现了废除帝王纪年采用新纪年的主张,并形成了孔子纪年、黄帝纪年、帝尧纪年、西周共和元年纪年,秦始皇纪年、耶稣纪年之争。这反映了
A. 满汉民族矛盾已不可调和 B. 专制与共和思潮的激烈较量
C. 中西文化观念的碰撞冲突 D. 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观念之争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陈独秀加入国民党后,以国民党员的身份,批评孙中山与奉系、皖系军阀建立反直“三角联盟”的传统做法,期望他走到依靠工农革命的道路上来。”陈独秀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 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 推动国民革命的正确开展
C. 巩固北伐战争的胜利成果 D. 避免国共两党合作的失败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2年10月,鄂豫皖“剿匪”总部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这一规定
A. 主张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 旨在削弱共.产.党在农村的影响
C. 践行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D. 充分照顾了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6年4月,株(洲)韶(关)段接通,完成了粤汉路全线贯通。1937年上半年,陇海路向西伸至宝鸡,宝鸡至连云港的1075公里铁路通车。国民政府致力于铁路建设客观上
A. 收回了列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B. 体现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C. 预做了一些抗战的战略准备 D. 构建了完善的铁路交通网络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4年8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经毛.泽东亲自修改的社论,标题是"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战友们"3个字是毛.泽东审稿时亲自加上去的。社论指出"美军观察组战友们来到延安……这是中国抗日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意图拆散美蒋之间的战略同盟
B. 努力推动中美外交关系的改善
C. 争取国际外援对中共抗战的支持
D. 积极加强与美国军事上的合作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载,重庆谈判前,蒋介石指示谈判代表在政治上对中共可尽量宽大让步,甚至表示可以一再容忍,务取宽大,以此妥协换取军事上的绝对统一。据此推知,重庆谈判结果难以保证的真正原因是
A. 美国坚持“扶蒋反共”的政策 B. 共.产.党针锋相对并据理力争
C. 军事统一是蒋介石既定方针 D.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出现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中国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文字为中俄文对照,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护照语种的变迁体现了
A.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 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
C.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D. 中国国力的日益提升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不能从重要信息中筛去琐碎的噪音和从长远需要中筛去眼前的一时兴致。该观点认为
A. 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B. 雅典民主范围过于狭小
C. 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D. 雅典民主具有明显阶级性
17. 详细信息
古代罗马的法学家发明了这样一条定则,即“奴隶不是人”,并把它载入《法学阶梯》之中。法学家盖乌斯和乌尔比安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奴隶即畜类,是“另一种家畜”。这主要反映出古代罗马法
A. 保护私有制的本质特征 B. 缺乏“人人平等”的理念
C. 仅保护奴隶主阶层特权 D. 公法和私法都有较快发展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恩格斯指出:“最先承认人权的美国宪法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黑人奴隶制,阶级的特权受到了指斥,而人种的特权,则为法律所神圣化。”这说明
A. 1787年美国宪法存在致命错误 B. 美国黑人奴隶被剥夺基本的人权
C. 美国资产阶级享有法律的特权 D. 美国宪法也有悖于人权理念之处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沃波尔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能言善辩,曾先后担任国防大臣、海军司库、主计大臣、财政大臣等职务,其执政晚期,反对派聚集在王储威尔士亲王弗雷德利克周围,盼望有朝一日王位更迭后得到重用,从而形成了“太子帮”。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 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
B. 责任制内阁尚未形成
C. 国王仍掌握军政大权
D. 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一措施客观上
A. 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B. 维持了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局面
C. 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 D. 堵塞了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传播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9年7月,当西方列强官方对华仍固守传统的殖民路线之时,莫斯科的工农苏维埃政府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则在一项宣言中提议“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签订的所有秘密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无偿放弃一切的在华特权和利益”。这一宣言
A. 使中国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B. 加深了苏俄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 推动了中苏关系的改善和主权的回收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二战后法国共.产.党人创作的幅宣传画,主题是:有偏袒的援助会使欧洲分裂。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

A.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 大国对峙的加强
C. 两大阵营最终形成
D. 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麦克阿瑟主导的对日改革,以1948年为界,前一阶段以激进为主,包括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刷新内政等一系列民主化措施;1948年后减缓了政治改革,转向经济复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和苏联冷战冲突加剧
B. 战后经济急需恢复和发展
C. 中国新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D. 配合马歇尔计划正常实施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9年7月,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唐纳后来在与莫斯科讨论1962年古巴导弹事件时得出结论:“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无核的世界。”这表明危机
A. 是美苏两国误会产生的偶然事件 B. 改变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均势
C. 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无核和平运动 D. 加速了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26.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27. 详细信息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2年清政府任命精通中国传统法律和西方法律的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谕令“按照所陈各节”,“修改删并”,但“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庶以维天理民彝不蔽。”在这次修订法律工作中,沈家本等秉承“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规定禁止刑讯、删减死罪条目,改革行刑旧制、禁革买卖人口、删除奴婢旧制、统一满汉刑律、变通秋审制度,还制定了《商律》、《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新刑律》、《国籍法》、《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现行刑律》等新律。以上十个新律虽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法文化,如引入西方的陪审员制度和律师制度,但由于清政府的迅速垮台,其中大部分只是颁布而未及实施即告废止。
——《清末修宪与沈家本》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修律“中西结合”的表现。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对清末修律进行简评。
28.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遏制战略的缘起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是指贯穿整个冷战时期的美国争霸全球的国家安全战略。此战略是基于美国政府对其二战后世界地位的认识,即美国是世界领袖,负有“领导责任”。凯南最早提出和系统阐述了遏制苏联的思想,称为“遏制之父”。他的思想对美国战略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当局者认为,由于苏联追求对世界的“绝对权威”,暴力的或非暴力的冲突随时可能发生。由于原子武器的发展,如果发生全面战争,人类“将面临全面毁灭的危险”。因此,不能采取直接对抗的战争形式来消除苏联的威胁。
遏制战略既是美国针对苏联及其阵营的战略,也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国家战略。正是由于后一种本质特征的存在,可以说冷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美国必然和已经完全放弃了遏制战略的思维。
——摘编自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制定遏制战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遏制战略对东亚产生的影响。
29. 详细信息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材料 时清政府筹议兴办洋务方略,郭嵩焘慨然命笔,将自己办洋务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他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如是以求自强,恐适足以自敝”。郭嵩焘因此名噪朝野。恰在此时,云南发生“马嘉理案”,英国籍此要挟中国,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清政府最后指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1875年8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当他答应出使英国之后,朝野的卫道士们简直视之为卖国贼,朋友们也为之惋惜,他家乡的秀才们竟然集会商议要捣毁他的住宅。他根据朝廷的规定,报送出使日记,如实记录自己的见闻,却激起轩然大波。一些信守只能“以夏变夷”的官僚认为日记不但没有痛诋西方,反而“谓其法度严明”,“富强未艾”“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肝”,在他们争相攻击下,清政府竟下令毁版。其后,又为副使刘锡鸿奏参十大罪,包括“披洋人衣”“握手为礼”,议论以三角旗为国旗不妥,等等。他的许多安邦治国大计自然无法见用,最终只能赍志而殁。
——摘编自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郭嵩焘被朝野攻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嵩焘赴任驻英公使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