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高一历史2019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带答案与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A. 铁犁牛耕发展的过程
B. 古代播种方式的变革
C.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D. 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黄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诗中体现出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生产技术落后
B. 租税负担沉重
C. 自然条件限制
D. 生产规模狭小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汉至明南北方户数的变化



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
A. 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B. 南方生产力水平更发达
C. 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我们看到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方向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更加…轻便灵巧。”材料中农业工具的发展特点
A. 有利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
B. 适应了小农经济的生产需要
C. 满足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要求
D. 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俗务纺织……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表明明代家庭纺织业生产
A. 主要是为了交纳政府赋税
B. 主要是为了满足自我消费
C. 出现了耕与织的分离现象
D. 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农业劳动力大量减少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C. 无业游民的增加必然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D.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重农抑商政策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到了清末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造成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两个时期
A. 外来因素影响不同
B.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C. 政策松紧程度不同
D. 人们认识水平不同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史书记载:“宋代(城市)不再集中设市,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商业街,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材料实际上反映了宋代
A. 城市管理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
B.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空前强盛的局面
C. 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D. 城市职能转向以经济职能为主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前夜,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迴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出现劳动力商品化的趋势
B.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江南出现一批工商业市镇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A. 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B. 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 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D. 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己有警觉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两个傲慢者互相顶撞,双方都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中国拒绝对世界开放,而英国人则不管别人愿意与否,想让世界对所有的国家交流开放。”中英双方在18世纪的这种冲突实质是
A. 传统外交与近代外交的差异
B. 儒教与基督教文化的分歧
C. 维护主权与扩张殖民的对抗
D. 自然经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这句话对历史研究的启示是
A. 研究历史时个人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B. 研究历史的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C. 研究历史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
D. 面对历史,历史学家往往无能为力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这表明
A. 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
B. 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
C. 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
D. 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鸦片战争初期中国的茶、丝出口量情况表,该表反映了

A. 对外贸易稳居出超地位
B. 国内税收政策逐渐宽松
C. 传统手工业制品质量高且成本低
D. 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2年8月,李鸿章在轮船招商局创办章程中写道:“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原系仿照西商贸易章程,集股办理。”材料表明轮船招商局
A. 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企业
B. 借鉴了西方公司的运作模式
C. 开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先河
D. 旨在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60年代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这一现象说明
A.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B. 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
C. 列强在中国创办船舶制造业
D. 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清政府对私人资本网开一面,“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政策思路推动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的阶段。清政府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A. 洋务运动破产,物资供应严重匮乏
B. 效法东洋,走上自强求富道路
C. 清政府巨额赔款加剧了财政困难
D. 迫于资产阶级变法与革命,清政府与资产阶级妥协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影响
B. 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C. 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 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3年12月,某大资本家说:“做老板迟早死路一条,企业必须走联合国的道路。”材料中的“联合国道路”实际上是指
A. 实行公私合营
B. 企业完全国有化
C. 建立生产合作社
D. 走合作化道路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统计,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由此可知
A. “一五”计划加速了工业化
B. 国民经济重心转向了内地
C. 沿海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D. 工业“大跃进”局面已形成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A.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B. 是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
C. 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9年8、9月间,东北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4;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人口猛增,全国职工由1957年的2450万人猛增到5044万人。这表明当时
A. 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
B. “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
C. 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D.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的两件不大不小的事件,使中国开启了新的纪元,这就是广东农民的逃港潮和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这两件事表明
A. 改革开放的序幕被揭开
B. 时代需要对外开放
C. 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B. 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
C. 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
D. 城市对农产品需求增加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此规定
A. 加速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 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C. 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D. 表明国有企业的自主权扩大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5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地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同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交通运输。这些政策
A. 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C. 旨在缩小城乡差距
D. 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99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中的“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此举
A. 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
B. 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C. 是对国际政治深刻变化的反映
D. 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2年2月,中国和美国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国产影片市场地位受到极大挑战。但国产影片在2012年票房总额中占比仍超过48%。这表明
A. 我国应该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 我国电影产业已具有绝对优势
C. 对外开放政策推进电影产业成长
D. 开放政策冲击了我国弱势产业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古代,有“闻七不闻八,闻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这反映出
A. 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
B. 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C. 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
D. 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
30. 详细信息
从古至今,国家政府实行的政策、举措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影响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使官僚资本逐渐膨胀。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加强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开发,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概括材料一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其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31.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气”的原因。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