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期中考试历史免费试卷带答案和解析(2019-2020年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第二高级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
A.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
C. 孔子的儒学思想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D. 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 仁者爱人、兼爱
B. 克己复礼、兼爱
C. 仁者爱人、非攻
D. 克己复礼、非攻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
A. 孟子的民本思想
B. 荀子的政治思想
C. 董仲舒的新儒学
D. 孔子的德治思想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三教图》。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
C.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D.使儒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
A. 心外无物
B. 理是世界本原
C. 无为而治
D. 仁者爱人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慎思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 )
A.恪守纲常 B.格物致知
C.发明本心 D.经世致用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明时期,传统儒学汲取了佛教、道教的思想精髓,再次实现了理论上的升华。理学在塑造民族性格方面,培养了国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对气节的执着追求,下列表述中与之无关的是( )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神宗实录》记载:“乙卯,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中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观点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是
A. 阶级立场根本不同
B. 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
C. 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D.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他‘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这是对谁的评价
A.
B.
C.
D.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
A. 强调实地调查
B. 反对君主专制
C. 维护儒家正统
D. 主张经世致用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材料中先生的观点与谁的相类似
A. 普罗泰戈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 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到:“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经历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一观点产生于
A. 智者学派
B. 宗教改革
C. 文艺复兴
D. 启蒙运动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 ……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得到这些礼物。马丁·路德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宣扬( )
A.上帝的权威 B.因行称义 C.先定论 D.因信称义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批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这里的“批判”的准确含义是
A. 自我批评,相互批评
B. 批驳错误,判断是非
C.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D. 批斗异端,打倒反动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A. 王羲之《兰亭序》
B. 柳公权《玄秘塔碑》
C. 怀素《自叙帖》
D. 颜真卿《祭姪文稿》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轼曾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中国画追求“淡而不薄,厚而不浊,苍而不格,润而不滑”的韵味。下列绘画体现这一风格的是
A.
B.
C.
D.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电子产品的广泛运用导致我们对汉字感到生疏,提笔忘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一个汉字、一个方块字,会由衷的觉得我是一个中国人。如果我们不会写汉字,而是像英美国家那样都说英语或者使用计算机的各种语言的话,在未来也许会出现身份认同的危机。它反映了汉字
A. 应该与时俱进
B. 促进文明传播
C. 有利于国家统一
D. 增进民族认同感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05年爱因斯坦能写出震惊世界的文章,是因为“物理学几大原则问题正在等待破解”。这里强调“爱因斯坦破解问题”的成果及其意义分别是
A.提出经典力学体系、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 B.提出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
C.提出量子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D.提出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专制说’源自欧洲,代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观,这个观点在近代传入中国,便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个观点”被国人认同并较大规模传播应开始于( )
A.鸦片战争期问 B.洋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 D.国民革命期间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 实现中国工业化
B. 实行民主政治
C. 推动中国近代化
D. 革命与救亡并重
27.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1)请列出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代表人物。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材料二中“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指什么事件?概述其兴起的背景。
(3)启蒙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什么?请列举三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并概括其主要学说。
2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1895—1914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问题:
(1)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政治思想观念。
(2)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有哪些?“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
(3)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