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二历史期中考试(2019年下半年)同步练习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农业商业的互相影响
B. 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C. 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 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料记载:“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据此判断,该辅臣的身份是(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 同平章事 D.内阁首辅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其揭示出的核心问题是
A. 宰相制度逐渐衰落
B. 封建官僚机构的日益完善
C.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D. 政府监察职能得以完善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论语·八佾》中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节之。”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①“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
②“吾从周”是指孔子尊崇周礼
③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
④《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B. 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
C. 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D. 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古代《东西洋考》记载:“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一此局面持续到清初,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这表明清初及前代
A. 中国外贸在世界居优势地位
B. 清朝海禁政策限制外贸发展
C.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业经济
D. 东西方间以货易货交流频繁
7. 详细信息
黄宗羲在《原臣》中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任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材料中的主张
A. 有利于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反思
C. 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
D. 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布菜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 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
B.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
D. 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伯利克里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
A. 民主的广泛性
B. 决策的合理性
C. 程序的复杂性
D. 公民集体参政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革命就是‘革命的反革命’——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起到了革命的意义,同时却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据材料判断,“反革命”指
A.资产阶级向旧贵族妥协
B.议会违背了人民的意愿
C.避免了再次暴力斗争的出现
D.资产阶级政变更换国王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于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有人指出:在维持一个社会系统稳定性的时候,对内涵发展的阻挠必然导致向外延的扩张,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必然导致对外的冒险。这意在说明德国体制
A. 留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隐患
B. 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C. 有利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D. 有利于内部改造的进行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真正起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落魄贵族是法国大革命主导力量
B. 直到此时法国才第一次建立起共和国
C. 1875年宪法标志第三共和国建立
D. 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是妥协的产物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今天看来是正常的外交行为,当时的人们却感到愤愤不平。这种“不平”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B. 对国际外交原则缺少理解
C. 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 D. 不断增强的爱国主义意识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投资设厂”,其共同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作者试图说明
A. 现代化世界大潮中,封闭的国策、落后的经济和僵化的制度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
B. 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被迫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C.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现代化文明国家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
D. 落后招致民族的屈辱和反思,中国在阵痛中渐渐走出传统并被迫开始现代化探索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 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1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
1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太宗窝阔台时期,契丹族儒生耶律楚材受到蒙古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针对当时中原儒生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情况,耶律楚材为了帮助他们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同时也为了为蒙古军队占领的汉族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挑选适当的官吏,以实现蒙古贵族的文治武功,向元太宗建议“用儒术选仕”。“(太宗)九年秋八月,下诏命断事官……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其中选者,复其赋役,命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得东平杨奂等凡若干人,皆一时名士”,史称“戊戌试”。后耶律楚材受到排挤,科举考试自戊戌年举行一次后未能继续举行,但儒士的社会地位和享受的优厚待遇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摘编自秦新林《试论元代的科举考试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试”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试”中断的原因。
1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钱穆曾谈到:“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于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孟德斯鸠曾在《论法的精神》中阐述过地理风貌对人文精神的巨大影响:“土地贫瘠,使人兴奋、简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地理环境与文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