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一历史期末考试(2018年下册)免费检测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时候,农民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称为“耖田”。由于深耕熟犁,土细如面。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
A. 出现了“一年两熟”制
B. 懂得深耕施肥的重要性
C. 农民辛勤劳动收获少
D. 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特点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有数目收税。其主要历史影响是
A.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 加速土地向私有化发展
C. 加剧地方割据混战
D. 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 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C. 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 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沿海港口城市都繁盛一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造船技术先进 B. 航海技术的发达
C. 海上贸易兴盛 D. 晓市、夜市繁华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B.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书记载,明太祖意识到通过海路,也可以与番邦交通,如果不禁止老百姓通过海上私下贸易,恐怕大家都会不思劳作,纯事商业。为此,朱元璋
A. 派郑和下西洋
B. 实行海禁政策
C. 秉承抑商政策
D. 废除丞相制度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某地”是指
A. 意大利的威尼斯
B. 法国的巴黎
C. 英国的伦敦
D.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英荷)战争。”当时,英国发动三次英荷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B. 将北美洲和大洋洲纳入世界市场
C. 夺取海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
D. 保护跨越大西洋的黑人奴隶贸易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举例说,在一个小扣针厂,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他们虽然很穷,必要的机械也很简陋,有人还要兼任不同操作,但只要勤勉工作,这十个人每日可完成多达48000个扣针。据此可知
A. 手工工场技艺严重落后
B. 机器生产成为普遍现象
C. 生产分工促进产业进步
D. 工业革命催生自由主义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这表明洋务派认为
A. “求强”是“求富”的先决条件
B. “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
C. 民族富强是民族独立的先决条件
D. 民族独立是民族富强的先决条件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A.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B. 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C. 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
D. 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 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 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D. 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民国初年,中国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是
A. 采煤业和运输业
B. 皮革业和卷烟业
C. 化工业和橡胶业
D. 纺织业和面粉业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简单图示。图示中两个“低谷点”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帝国主义的侵略
C. 法西斯侵华战争的破坏
D.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挤压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元贬值41%,以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竞争,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这些举措
A. 有利于世界秩序的稳定
B. 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C. 有利于摆脱经济大危机
D. 加剧世界经济的混乱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方主要大国调整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形成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主要是为了
A. 缓解“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B. 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C.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D.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
B. 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C. 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
D. 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C. 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4年邓.小平讲到:“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与此相关的重大决策是
A. 设立环渤海经济区
B.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D. 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到2000年,城市数量增加到663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 经济特区的设立
B.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C.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哪一国际组织可以为中国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城镇化均衡发展,保障农村生活,扩大基本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改革公共部门等事务提供帮助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A. 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的局面
B.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C.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不断增加
D.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融入国际经济之中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G20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于1999年6月建立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反映了
A. 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B. 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
C. 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
D. 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
26. 详细信息
近代以来,世界各地城市人口日益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产生的,又是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中展开的。虽然城市化浪潮由沿海通商口岸向着周边区域扩散,但沿海城市与内陆省份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沿海和沿江城市迅速扩张,而广大农村与内陆地区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外,这种工业化格局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缺乏后劲,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趋向述评》
材料三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电报局、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材料四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兴起的原因与英国相比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概括城市化进程对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产生的主要影响。
(4)依据材料四分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英国环境问题对当今中国的城市发展有何启示?
27. 详细信息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20世纪30年代)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文摘
(1)材料一中“新的政策”是指什么?(2分)该政策“新”在何处?(2分)
材料二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1985 年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一战前的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2分)为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曾进行过什么改革?(2分)结果如何?(2分)
材料三

注: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2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根据麦迪森的估计,从1500~1998年,全球GDP增长了136倍。1998年的世界GDP总量是1870年的30倍。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世界经济的表现又明显优于以往任何时代。1998年世界的GDP水平相当于1950年的6倍,年增长率达到3.9%。与此相反,1820~195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6%,而1500~1820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3%。假设按0.3%的年增长率要使世界GDP翻一番需要350年,然而20世纪后半期以来,很多国家发展速度让人惊讶。美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在不到30年,日本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产值就翻了一番。很多发展中国家常常在7~10年的时间里就能实现产值翻番,比如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探讨影响全球GDP演变的关键因素。(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