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高三模拟考试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晁福林认为:“在先秦时期,(他)对于宇宙本原及其运动规律的思考最为深刻,他对于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纪元。”材料中的“他”赞同(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书法家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评论某种字体:“字虽不迕而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而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下列“福”字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篆书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人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
A.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 B.专卖政策阻碍了农产品商品化
C.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极为缓慢 D.土地税是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乾隆年间的《苏州碑刻》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这说明当时会馆的主要功能包括
① 商人停宿场所 ② 商品储运场所 ③ 商人贸易场所 ④ 政治诉求场所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同治十年,李鸿章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时,借用万国公法来反对日本这一做法。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又因日本侵台而用万国公法来进行辩驳。李鸿章此举
A. 开始抛弃传统“蛮夷观”
B. 用近代外交法则维护利权
C. 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
D. 避免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局限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 )
A.领导太平军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B.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C.最早进行“师夷”设想并实践 D.大力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漫画(注: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是

A.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 B.反对君主制度,主张共和制度
C.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D.反对暴力革命,欣赏渐进改良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胡适在《谈新诗》中写道:“初看起来,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旨在
A. 打破旧束缚促进思想解放
B. 废除格律诗推广新体诗
C. 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
D. 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是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毛.泽东在文中主要调强中国
A. 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
B. 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
C.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D.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他描写的是
A. 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
B. 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
C. 晋冀鲁豫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D.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
A. 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 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C. 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 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483-前480年,雅典扩建了海军,共需划桨手约3万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来自第四等级公民。公元前480年萨拉米斯海战胜利后,雅典废除了一切关于行政官职任选的财产限制。这主要体现出
A.旧氏族贵族的特权开始发生动摇 B.公民责任推动民主权利扩大
C.下层公民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加强 D.民主政治激励公民保家卫国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针对此状况,列宁
A. 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 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1920年到1926年,苏俄(苏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并和美、英、日等国签订过为期20年或30年的金矿、锰矿、石油开发协定。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选择、有条件、受限制和受法律监督的,到一定年限,政府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苏俄应对战争的无奈之举 B.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恢复
C.体现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D.向社会主义阶段的迂回过渡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材料表明,美国
A. 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B. 司法权和行政权间的冲突
C. 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
D.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漫长的20世纪》指出: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此,战后采取的措施是
A. 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 建立“福利国家”
C. 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D. 发展“混合经济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8年,苏共中央作出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原计划三到五年内完成。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安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由此可见,“拖拉机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B. 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C. 操之过急,缺乏科学的规划 D. 未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导弹危机。它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则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版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权弹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 对“加勒比海危机”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 B.结果以苏联妥协而告终
C.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 D.是“冷战”时期的局部热战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一份国际文件中有如下表述:“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通过实行最终包括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该文件的签署
A. 遏制了苏联向西欧的扩张
B. 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
C. 促进了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D. 冲击了美苏对峙的格局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作家莫泊桑形容当时一位画家:“他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猎人。他……带着他的画布——用五到六幅画布描绘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与光影效果下的景观。他完成这些画作之后,便按天气的变化一张张排列。”下列作品与该画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唐璜》 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 D.《老人与海》
21.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潜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 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元制,宿卫诸军在内,而镇戍诸军在外,内外相维,以制轻重之势……诸行省非奉旨 毋擅调军。” "(行省)遇有刑名公事,先送检法拟定,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拟定 明白罪名。除重刑结案咨来外,轻囚就便量情断遣……”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 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 第三款合众国参议院由每州州议会选出的两名参议员组成…… 第十款无论何州不得缔结条约结盟或加入邦联……不得通过洽民权利剥夺法案 ……无论何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另一州或 外国缔结协议或条约・…… 第六条本宪法和依照本宪法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 结的一切条约,都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法官仍 应遵守。 第十条修正案举凡宪法未授予合众国政府行使,而又不禁止各州行使的各种权力, 均保留给各州政府或人民行使之。
——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修正案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元代行省的权力是如何运行的?美国参众两院与联邦制的设置都体现了什么原则?
(2)有人说:行省制和联邦制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都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的特点。请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清楚;行文流畅;约280字左右)
22. 详细信息
为追求富民强国,历代中国人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与奋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富,农战也”。荀况认为富国并不单是为了强兵,归根到底是为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家财富,提出“上下俱富”。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900年庚子事变后,外患日亟,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和部分开明人士积极提倡“振兴实业”,认为“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其根本在先致力于农工商”,在此基础上走工业化道路,从而形成著名的“棉铁主义思想”,且“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而且国家赋税可以增,百姓生计可以足,数十年外溢之利权可以挽,富强之基实系于此。”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后,负责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的编制,并对农产品在内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平衡分配管理……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广电通迅、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讯产品分别增长25.9%至1.2倍。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在经济发展策略中的相同点。指出张謇等人的经济发展策略与古代相比有何新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策略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当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3. 详细信息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及经济构造。”
——庁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材料二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由于出发点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不同,观点也不同。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二十世纪初,从1900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两种见解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论析历史分期。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精英历史观的变化,简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用唯物史观论证材料二中的第一个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4. 详细信息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规模较大的社会变革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的第一项经济改革措施是解决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这项改革计划在官员中激起强烈反响,许多官员在争论中上表要求辞职以示抗议。正如司马光批评的那样,反对派认为,与其说新政节省了财政开支,不如说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并进一步加深了官僚化。他们批评说,从金钱交易中获利不是国家该做的事情。在写给司马光的信中,王安石礼貌地反驳道,对借贷制度的改革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
——(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 二十岁的宋神宗即位,雄心勃勃地宣布“天下弊事甚多,不可不革”之时,王安石就“以激切奋怒之言以动上意。”扬言“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唐)太宗为哉!”求治心切的宋神宗把王安石的大话作知音,于是开始了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王安石具有否定一切为思想倾向,他根本不把宋朝放在眼里。他在变法中废除了宋初许多好的政策法令,在泼污水时泼掉了孩子。
——顾全芳《评王安石变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项改革计划”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什么法令?从正负两面简述它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客观原因。
25. 详细信息
伟大人物在关键时刻能够引领时代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可以说,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和推广由广大农民创造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这样就使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由原来适应计划经济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摘自戴安林《论邓.小平的农村经济改革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邓.小平“首先解决农村问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的措施。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支持和推广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