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锃亮(zèng) 膝盖(qī) 鄙夷(bǐ) 自给自足(jǐ)
B.两栖(xī) 寂寥(liáo) 粗糙(cāo) 转瞬即逝(jì)
C.撺掇(cuān) 勾当(ɡòu) 咫尺(zhǐ) 咬文嚼字(jiáo)
D.沉淀(diàn) 狩猎(shǒu) 蠕动(rú) 袅袅云烟(yǎo)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巍峨 赋予 怨天尤人 重峦叠嶂
B.怪涎 睿智 无精打彩 月明风清
C.湎怀 苍穹 花枝招展 物竟天择
D.匍匐 安祥 生意盎然 辗转反侧
3. 其他 详细信息
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四字成语。
(1)“业精于勤”道出了治学做事的真谛。我们只有 地汲取知识,才能在学海中直挂云帆,驶向成功的彼岸。(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2)秦岭的石头 。从南的到北,从东到西,清一色的灰色调的花岗岩。它静气而坚硬,普通而有性格。(人世间没有第二个。形容稀有。)
4.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经典诗文默写(①~⑤小题必做;⑥~⑧小题任选一题,若都做,以第⑥小题为准赋分)。
(1)_______,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_______,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5)庶竭驽钝,_______,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6)不信,请看那朵流星,_______。(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7)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8)我是你簇新的理想,_______。(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5.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按要求完成下边问题。
①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柔和不是丧失原则的软弱,就是虚怀若谷的谦逊。②随着生活,学习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 , , 。③在现实生活中,柔和的目光,能卷起心灵的纱窗;柔和的声音,能消除彼此的隔阂;柔和的表情,能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④因此,我们要学会柔和,用柔和来建立和谐家园,和谐社会。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的短语依次填入第②句的横线处,使语句衔接顺畅。______(只填序号)
a.语调是柔和的 b.目光是柔和的 c.面庞的线条是柔和的
(3)第④句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歌词)
刚擒住了几个妖,又降住了几个魔,魑魅魍魉怎么它就这么多……打你个魂也丢来魄也落,神也发抖,鬼也哆嗦,打得那狼虫虎豹无处躲……
上面的歌词赞颂的是谁?他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至少写出三点)?
7.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请你参加以“关注中学生阅读方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看图表,找特点)请简要概括下图所反映的中学生阅读方式的主要特点。

(活动二:亮观点,谈理由)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阅读已经成为许多中学生经常使用的一种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活动三:仿佳句,显魅力)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纸质阅读仍在彰显着它永恒的魅力。作为中学生,你认为纸质阅读的魅力在哪里。请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其与上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纸质阅读能让我们感受文字的魅力, ,能让我们传承文化的精髓。
8.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墨的演变
邸永君
①先人用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6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用于图画、装饰之墨,当出自天然。发明文字后,墨被用作书写材料,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中,除大量镌刻的文字外,也发现有不少朱书与墨书的痕迹。后经科学鉴定,甲骨上的红色笔迹为朱砂,墨色笔迹则为单质碳素,这可视为先人于殷商时代便已掌握天然墨性能并用于书写文字之例证。
②西周时,人工墨开始出现。据明代《述古书法纂》载,西周宣王时,“刑夷使制墨,字从墨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人造墨的最早记录。但由于明末与西周相隔2 000余年,此说不可轻信。在有徽墨故乡之称的安徽歙县、休宁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刑夷在河边洗手时,看见河中漂浮着一块松炭,随手捡起,手顿时被染黑。取之回家,捣碎成灰,用水和之而不凝结,随手用粥饭拌和,效果很好。刑夷用手搓成扁状或圆形的块状,人工墨乃成。此说真假不必深究,但先人掌握造墨之法,肯定经过这样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西周初期,社会经济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文字开始广泛使用,并出现了最早的竹、木简书,其字迹均为笔墨书写。西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周时“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因此,该时期出现最早人工墨的可能性很大。
③春秋战国时期,墨已被广泛用于书写文字。人工墨因质量优于天然墨,而逐渐被接受并得到推广。秦和西汉,以松烟墨为代表的人工造墨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东汉时,出现了墨模,使墨锭的外观式样趋于规整,这在中国制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汉代制墨业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知名墨工和名墨产地。因汉代以今陕西一带为政治文化中心,当地又拥有大片松林,所以名墨产地主要集中在扶风(今陕西凤翔)、隃麋(今陕西千阳)、延州(今陕西延安)等地,尤以隃麋之墨为贵。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松烟墨工艺进一步走向成熟。魏初,在汉代烧松取烟制墨的基础上,全面改进生产流程和配料,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其间以韦诞贡献最著。其制墨法“……以好纯松烟干捣,以细绢蓖于缸中,蓖去草芥。……以珍珠一两,麝香一两……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杵多亦善”。首开配以贵重药物制墨之先河。
⑤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繁荣,制墨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中叶至唐末,经济重心南移。本为制墨能工的奚超、奚廷圭父子举家由河北易水南迁至歙州。他们以皖南古松为原料,又将捣松、和胶等技术加以改进,摸索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香味浓郁、久不褪色之佳墨。
⑥宋明时期文化繁荣,制墨业亦随之大盛。宋代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局面。宣和三年,歙州更名为徽州,诸家之墨遂统称徽墨,并相沿至今。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制墨工艺进一步发展,广泛采用桐油烟、漆烟,并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10余种贵重原料。所制之墨,质量精良,行销全国乃至海外。
⑦清同治四年,湖南书生谢松岱来京就读于国子监,因深感研墨受取水、砚台和温度等条件制约,又耗时不便,若需急用,难免手忙脚乱,有失大雅也。经过屡次尝试,终于研制出可以与墨锭媲美的墨汁,墨色光洁,耐水性强,不洇纸,不褪色,幽香沁人,使用方便。松岱自书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并取联首各一字,取店名为“一得阁”。“一得阁墨汁”之创,具有划时代意义。
(选文有删改)
【1】从全文看,墨的演变历经了哪几种形式?请简要概括。
【2】文章第②段插入“刑夷制墨”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下面三个时期人工造墨技术(工艺)的显著特点。

【4】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上的墨书痕迹,可看作殷商时代古人掌握天然墨性能并制墨以供书写之用的例证。
B.陕西在汉代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正是陕西的这种特殊地位使扶风、隃麋、延州等地成为当时名墨的重要产地。
C.在烧松取烟制墨的基础上,魏初的韦诞采用干捣、过滤、合调等方法,全面改进了制墨的生产流程和配料。
D.“一得阁墨汁”具有传统墨锭所不具备的墨色光洁,耐水性强,不洇纸,不褪色,幽香沁人,使用方便等特性。
9.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乡
刘立勤
王市长轻车简从回到小镇绝不是没有衣锦还乡的意思,而是想把这种意思表现得含蓄一点儿,以免留下一些话柄,不然日理万机的他,就没有回小镇的必要了。
王市长童年的时候曾在小镇住过两年,那时候他只有七八岁,也不是市长,而是和黑蛋、狗蛋相差无几的铁蛋。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后,母亲戴着一顶右派帽子和他来到小镇。因为母亲有满脑子的好文墨,右派就成了学校的老师,成了老师的母亲不仅没有受到小镇人们的歧视,而且还受到小镇人的尊敬,就连他也颇受人的喜爱,但那些日子在他心里仍然是一个创伤。他常说,没有在小镇所受的屈辱,就没有今天的成绩和地位;没有在小镇受到的歧视,也没有今天这个市长。想象之中小镇给予他的屈辱和歧视成了他前进的动力,小镇给他的坎坷也成了他骄傲的资本。
因此,他当上市长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回小镇,想体味一番衣锦还乡的滋味。因为,一个市长在他父母居住的大院里并不耀眼,而在小镇乃至小镇所在的这个偏远小县却是绝无仅有的。可是,当上市长以来,他每天都在忙,日理万机地忙,整天忙些说不清的事情,实在是抽不出一点儿时间,也难了却心头之愿。
今天,他终于抽出一点儿时间回到小镇。眼前的小镇变了,青石板的小街被水泥硬化了,过去的破烂瓦房换成了好多的楼房,摩登的姑娘与州城的相差无几,以往的痕迹已难寻觅。王市长心里顿时充满遗憾,遗憾小镇变得太快也太好了,遗憾这些变化与自己毫无关系。其实,王市长遗憾的事情真的太多了,他虽然当过许多的官,却没干出什么事。他虽然当了两年的市长,也只是讲了两年的话,拍了两年的电视。工作成绩虽然没有,报纸上却是天天有他的照片,电视里天天有他的影子,弄得像个名演员似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也正是如此吧,王市长虽然是独自走在小镇的街道,小镇的人显得很是热情,纷纷和他打招呼,还不断地问候他母亲。虽然没有一个人喊他王市长,也没有人喊他的大名,可热情的笑脸和滚烫的话语让他幸福让他自豪。他觉得自己回乡是正确的,他想展示一番当初的铁蛋现在的市长的威仪。他昂首挺胸从街头走到街尾,又从街尾晃到街头,那越来越热情的笑脸使他的心里热乎乎的。这时,他后悔自己没带记者来。王市长出门没有不带记者的习惯,他想今天要是带上几个记者,那些热情的场面拍成录像可以上中央电视台,那些照片也会上《人民日报》,那时,一向严厉的母亲说不定也会翘起大拇指。
想到这儿,王市长来到一个电话亭,他想打个电话召来几名记者。拿起了话筒,守电话的老人就热情地递上一听饮料。握着清凉的饮料,王市长禁不住问了一句:
“老人家,小镇人常看市台电视吗?”
“不看,市电视台都是领导在拍戏。”
“常看市报吗?”
“不看,市报都是领导的讲话。”
“那你们——怎么知道我?”
“我们不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我只知道你长得像你妈。你妈在我们这儿教过书,我们都记得她,也都记得她的恩情。因此,我们见了你,就像是见到了你妈。”
老人说罢,又关切地问起了他的母亲。王市长就低着头走了,他的心里涌起一阵阵酸甜苦辣。
【1】下面对王市长回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王市长回乡是为了重温曾经在小镇生活时的那段童年往事。
B.王市长回乡是为了抚慰童年在小镇生活时所受的心灵创伤。
C.王市长回乡是为了感谢小镇曾给予他的关怀、爱护和帮助。
D.王市长回乡是为了改变小镇落后面貌,以了却他心头之愿。
E.王市长回乡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威仪,感受做市长后的自豪。
【2】王市长回乡时未带记者,为什么后来他又感到后悔了?
【3】老人的一番话,使王市长的心里涌起一阵阵“酸甜苦辣”。“酸甜苦辣”反映了王市长怎样的心理?
【4】小说写母亲的笔墨不多,但其形象却跃然纸上。小说是怎样塑造“母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5】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0.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於商①,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②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③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④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⑤之,而秦人不怜。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释)①於(wū)商:秦国地名。②黥(qíng)劓(yì):均为古代的一种刑法。③更(ɡēng):变为。④仇雠(chóu):仇人。⑤车裂:古代酷刑。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卫鞅亡魏入秦
(2)赏不私亲近
(3)欲传商君,辞不受
(4)而秦人不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孝公以为相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B.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是商君反为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4】选文中的卫鞅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11.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上祝明妃③。
(注释)①画眉:女子用黛色描饰眉毛。②拂云堆:地名。③明妃:自请和番的王昭君。
【1】诗中使用“作”字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题木兰庙》和《木兰诗》中所塑造的木兰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
12. 作文 详细信息
按要求作文。
题目:今天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