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一上半期期中历史题开卷有益(广东惠州市第一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 青铜兵器
B. 铁制农具
C. 皇帝宝座
D. 祖先牌位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新上任的郑庄公不仅不为平王奔丧,还命人入侵王室疆土,抢夺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周王朝统治名存实亡
B. 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C. 官僚政治建立的必要性
D. 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 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赵翼《廿二史劄记》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厲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
A. 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B. 市民阶层箪拥了国家政权
C. 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D. 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改革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主要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三司使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在禁军的地区配置上,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的政策,名为中央驻一半,地方驻一半,实际上主要部分驻守在京师,只有少量驻扎在边境重镇。这有利于
A. 提高军队战斗力
B. 民族战争中处于优势
C. 专制主义的强化
D. 削弱地方的割据力量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D.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朱元璋认为宰相多“专权乱政”而废宰相,立铁牌“内官不得干预政事”于宫门内,但明朝权臣乱政、宦官专权现象仍屡禁不止,究其根源是在于
A.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结果
B. 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结果
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弊端
D. 票拟权和批红权不断下移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 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C. 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
D.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近代中国某条约签订时的相关信息,该条约涉及的内容还有


A. 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
B. 允许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
C. 增开天泽为商埠
D.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 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 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 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C. “十三行”辞退员工
D. 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0年左右,南江苏、江西、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 甚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冲突
B. 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5. 详细信息
以下是晚清时某国领事馆为其本国国民所颁护照的具体内容。由此可经得出的结论是

A. 列强势力已深入到中国内地
B.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 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 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庚子记事》中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这一记载
A. 赞颂义和团视死如归
B. 体现义和团反侵略的决心
C. 是文人诽谤农民阶级
D. 反映了义和团的盲目排外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张之洞痛陈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时说:“北无旅顺,蒽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与该条约直接相关的是
A.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
B. 使中国被列强瓜分完毕
C. 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D. 政府严禁人民反帝活动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廷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上述电文主要针对
A. 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
B. 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
C. 中国同盟会发动系列起义
D.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些现象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 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孙中山曾对近代中国的某一时期的时局发表评论说:“失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甚烈,较前尤甚。”“无数强盗之专制”是指
A. 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 《辛丑条约》的签订
C. 帝国主义列强破坏中国辛亥革命 D. 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
23.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高帝纪》载,汉高祖刘邦曾诏令诸侯王和地方那察民间德才兼备的人,并把这些人送到京城。汉文帝即位第二年(公元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利察举办法逐渐形成制度,文帝还亲自出题策问,评定高下,然后酌授官职。
汉武帝元光元年际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孝廉”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选拔清廉的官吏,充实官吏队伍,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在民众中宣传道德风化。在这种制度下,士人能否当官,一般取决于能否被推荐;而能否被推荐,又取决于乡闾民间的與论。既然察举重视士人在乡阁的名誉,因而“声名”与士子的前途关系极大。
于是士人作伪求名之事也就层出不穷了。以致到东汉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良将怯如鸡”的现象。
——摘编自郭齐家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材料二 隋朝建立之初,也实行过九品中正制。但隋文帝很快废除了这种制度,把选官任人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朝廷的吏部。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明确提出了十科举人的科目,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又将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确。其中尤其注重“文才美秀”科,即进士科,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摘编自郭齐家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
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望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根据材料一对该制度做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3)据材料三归纳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并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御史弹劾、谏官言事常可以不经过本部门长官而直接上奏皇帝。汉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御史制度是上对下的监察纠禁,谏官制度是下对上的匡正建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参议院同意;监察长有权查阅所在部门的所有记录、报告、文件等资料,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它的审计和调查;监察长可向国会报告任何事项而不受所在部门或有关机构限制;除联邦政府道德署外,联邦选举委员会、总统廉政和效率委员会、监察长办公室、独立检察官等都是依据相应法律而设立的专门履行相应职能的监察机构,这就使立法与执法配套、法律体系与监察体系相互协调。
——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监察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