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
A. 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 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 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 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 戊戌变法时期
D. 辛亥革命时期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有个学者名为辜鸿铭,他出生在东南亚的印尼,在英国读书,回国后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妻子则是日本人,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 睦邻友好是中国的主流外交政策
B. 近代中国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
C. 近代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盛行
D. 中国学子踊跃留学并归国建设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握手、鞠躬礼,大街上还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的称呼,这不能表明
A.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化为行动
B. 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断加剧
C.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
D. 重大历史事件是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禁止体罚、保护民权、严禁鸦片、禁止赌博、管制娼妓、改革历法、改变称呼、限期剪辫、劝禁缠足、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其目的主要是
A. 维护革命成果
B. 扫除封建专制
C. 改革风俗习惯
D. 去除封建陋习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入关后,要求汉族男子改穿满族服装,允许汉族女子保留传统服装。辛亥革命后,北方汉族妇女也开始穿旗袍,其样式不断翻新。但是,1933年5月《女子月刊》上发表了“乡下老太婆”的文章,其中写到,过去满人灭明,尚能“男降女不降,而现在糟透了,女子也降满人了”。材料表明
A. 东北的寒冷及游牧生活产生了旗袍
B. 社会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存在冲突
C. 辛亥革命使女性主体意识最终确立
D.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服装有复古趋势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该材料反映了
①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国际化
②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人世界
③改革开放的成就显著
④经济全球化趋势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决定采用阳历为国历,1927年,国民政府通令:“嗣后无论公私事项,一律遵用国历”,然而之后社会使用旧历(农历)仍占主流。1936年,国民政府通告旧有的农家节气,应时节令等,均移于国历,其不可移者,则仍其旧,藉为推行国历之助”。这表明
A. 保守主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B. 政府向落后社会生活方式让步
C. 城乡之间习俗变迁的速度差异大
D. 政府意识到习俗变迁应因势利导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 B. 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
C. 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D. 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这一现象客观反映出
A. 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B. 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
C. 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2年《申报》刊文描写当时的公务员:头戴外国帽,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反映了: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民族工业日渐萎缩
C.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D. 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解放战争后期,上海《大公报》载:“顾客清晨等候店铺开门……百货营业额较平时增加了3到4倍,……南京路四大货物种类已残缺不全……清晨五时,中央银行已是人山人海”这表明
①上海经济发达,社会购买力强
②货币贬值,出现挤兑风潮
③经济前景暗淡,人心浮动
④物价下跌,人们纷纷抢购商品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文绣曾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为争取人身自由的权利,1931年她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与溥仪离婚,并于同年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说明了当时
A. 清王朝即将土崩瓦解
B. 中国妇女已有了婚姻自主的思想与行动
C. 法院的权力高于皇权
D. 法律规定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3年12月1日,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
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文是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一文的内容……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礼服兴,翎顶被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 戊戍变法以后
B. 新文化运动以后
C. 辛亥革命以后
D. 五四运动以后
16.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妇女随同丈夫或父祖的身份地位……在婚姻制度上,有关男女初婚以及丈夫“出妻(男子强制休妻)”七出的条规,几乎一沿《唐律》,而在具体实施上则更为严格;再就是对妇女贞节的强调被发挥到了极致。在清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十分普遍,但不可否认,妇女读书识字人数的比例还是大大增加了,而且不限于中上层家庭,有的贫苦之家也有要求女儿能认字算账的。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的江南地区,女子识字者更加普遍。由于识字妇女较多,一些自恃有文采而又稍有闲暇者,便去写诗作画,甚至还有创作长篇弹词小说和从事其他书籍编纂工作的。
——摘编自郭松义《清代的社会变动和妇女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1950年《婚姻法》以破旧立新为起点,对封建政权赖以生存的婚姻制度及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进行全面改造后,新型的自由婚姻显著增加,文明和睦的家庭大量涌现。同时,宣传《婚姻法》也是对女性生存权和平等权的传播过程。妇女群体借助强大的国家力量,从封建婚姻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仅成为新政权的积极拥护者,还调动起参加生产的积极性,催生出新的社会生产力。通过对《婚姻法》的宣传和执行,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民主主义价值观开始渗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促进了社会主义因素的积累,推动了中国整体性的社会变迁。
——摘编自王思梅《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女性的地位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中国妇女地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