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练习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明理学家们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核心内容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前者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人文主义;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天主教会的压制。上述结论正确的是
A. ①③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二程的理学思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物后有理
B. “人伦者,天理也”
C. 提出“格物致知”认识论
D.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的这段话表明
A. 玉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B. 以玉入法反映治国方式醇熟
C. 玉的人格化折射丰富的人文精神
D. 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智慧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就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D.理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有一位叫秦间的才子,于清朝乾隆年间考中状元,在游杭州西湖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地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 道学
B. 佛学
C. 理学
D. 民族主义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 “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 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 目的是为了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B. 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
C. 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D. 认为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不同时期,对于提高人修养的途径问题,儒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宋朝到明朝的变化是
A. 遵从礼乐到顺应天命
B. 顺应天命到顺应自然
C. 格物致知到本心体悟
D. 循序渐进到经世致用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现存于河北定州的元代清真寺汉文碑记《重建礼拜寺记》认为:伊斯兰教奉行的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席、朋友之信与儒家五伦;伊斯兰教的真主与儒经中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念、礼、斋、课、朝五功与儒家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之教没有什么不同。这一见解
A. 显示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高度融合
B. 有助于穆斯林群众与汉族群众的文化认同
C. 印证了元代中国开放、平等的包容性文化
D. 标志着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主要社会原因是
A. 儒学内容陈旧
B. 焚书坑儒的实行
C. 社会经济的落后
D. 佛教和道教的迅速传播
13.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材料二: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材料四: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他认为,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列举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主张?
(3)材料三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他提出该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主张,并指出朱熹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
14. 简答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材料二、“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性与天道,一也,天道降而在人,故谓之性。性者,生生之所固有也。循是而之焉,莫非道也
——《二程集》
性即理也。……于是人物之性,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中庸章句》
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陆九渊集》
(1)指出材料一中“天”的含义,概括材料的共同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据此分析“天”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家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儒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