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二语文2016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带解析及答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庠序(xiáng ) 转身(zhuǎn ) 鹰隼(shǔn ) 雕阑玉砌(qiè )
B. 给予(jǐ ) 塞责(sè ) 编纂(zuǎn ) 不可估量(liang )
C. 虫豸(zhì ) 哄笑(hōng ) 瓜瓤(náng) 挑拨离间(jiān )
D. 船坞(wū ) 抹布(mā ) 吮吸(shǔn ) 门衰祚薄(zhà )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优渥 希冀 揆度 大放獗词
B. 拙劣 厘清 荣膺 扪心自问
C. 盘垣 斑鸠 勾当 夙兴夜寐
D. 震撼 陨落 摧促 初来乍道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 我并没有 地下结论。
(2)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 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
(3)谦和能够让人的心灵保持透亮,并 着一种确实而永恒的宁静。
A. 标明 轻易 遏止 充斥 B. 标明 轻率 遏止 充塞
C. 表明 轻率 遏制 充塞 D. 表明 轻易 遏制 充斥
4. 其他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②领导干部要带头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力清除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和“污垢”,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
③在各种媒体、出版物等传播载体上,尤其是在网上,经常看到一些有关中国铁路、中国高铁的文章、言论等,多半不忍卒读。
④“互联网+预防接种”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缓慢改造的过程,目前,国外并没有非常成熟的同类应用。
⑤每年正月十六这天,阆中古城万人空巷。一大早,大人让小孩穿上新衣,戴上新帽,一家人吃过汤圆,把备好的饮料、瓜果、糕点带上出门。
⑥她不孚众望,拿出了叫好叫座的话剧《青蛇》,沿着上海国际艺术节铺设的红地毯,走到了肯尼迪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等国际舞台上。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虽然加州旧金山是Uber起家之地,但Uber与加州车辆管理局的关系并不良好,所以即使Uber公司认怂并提交申请,但何时能获得车辆管理局的许可还尚不可知。
B. 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和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城,加强科研观 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C. 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 人大代表提议,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步伐,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填补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法律空白。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对偶、夸张、借代)
B.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对偶、通感)
C.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
D.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夸张、通感)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四首诗,各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令的时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新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③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④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A. ②①④③ B. ④②①③ C. ③①②④ D. ②①③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下文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明式家具,崇尚简约、天然之美,_____ ,_____ ,_____ ,牢固结实;不过多地进行装饰,不过多地渲染技艺,不过多地雕琢,_____ ,_____ ,_____ 。
①结构全不用钉
②以木材天然纹理和色泽为美
③加工工艺精密
④简洁而典雅
⑤用榫铆接合得天衣天缝
⑥符合中国“道法自然”的传统审美情趣
A. ①⑤⑥②③④ B. ②③④①⑤⑥ C. ③①⑤②④⑥ D. ①②⑥⑤③④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C.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 其制稍异于前
1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中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诚”为真,为信,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朴素观的提出始于距今两千多年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他用“朴”“素”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提出了这一观念。
B.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的朴素观,在道德层面发展出一种崇尚天然、纯真、清廉、平淡、清雅、简洁和诚信的美学观点。
C.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说,朴素美是最高的美,其他民族也大都崇尚这种美,如法国雕塑家罗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D.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追求享乐主义的价值导向所排挤,人们崇尚奢华,奢华生活会腐蚀人心,催生腐败,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朴”和“素”分别指原始状态的木和丝。老子提出朴素观,因为他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的精神所追求的极致。
B.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并以“见素抱朴”进行美学表达。这种观点逐渐被融入到儒墨等学派的学说中。
C.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自然是美的,这种美就该宣示一种真实的美。艺术家们所说的“自然”和“真实”就是道家所提出的“朴素”。
D.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应构建在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并促进这一使命的实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现实生活层面,道家学派首创的朴素观与儒墨学派创立的节约观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与审美观。
B. 朴素观作为一种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不仅崇真尚善臻美,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
C. 朴素观中“不慕繁华,不贪名利”的思想,到工业社会受到了错误思潮的冲击,从而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
D. 工业文明发展之“殇”逐渐催生了文明与生态共生,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及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
12.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B. 或凭几学书 或:要么
C. 一日,大母过余曰 过:经过
D. 述诸小妹语曰 诸:之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某所,而母立于兹
B. 则修文德以来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D. 先妣抚之甚厚 他日汝当用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A. 既来之,则安之
B.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D.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3.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下阕中的“酒醒”二字照应上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句照应上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14.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1】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2】作者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4分)
【3】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3分)
15.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___________,__________。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__,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端正好》)
16.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揣摩下列情景,按要求补全对话。
某同事带着5岁女儿参加朋友生日宴会,期间,米妮气球成了孩子最亲密的小伙伴,一直被她抱在怀里。要回家了,因为安全问题,朋友们商量着不把气球带上车,并讨论着用糖果什么的把气球“哄出来”,或者用“不听话就不喜欢你了”的“适当严厉”的话语。同事决定不采用哄骗“策略”,也不采用厉声“威胁”,而是坚持要直接跟孩子对话解决。
“①_______”同事很直接地开场。“②_______”孩子疑惑,有些不舍得。
“③______”同事耐心而温柔地说。孩子看上去还是不舍,想了想,却松开了手,盯着天空看,还听她小声说了句:“④___”。
17.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世说新语·品鉴》中记载:“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你跟我相比,怎么样)?殷云:我与我周旋(和自己打交道)久,宁作我!”桓公,桓温;殷候即殷浩。桓温与殷浩是东晋士人中的一时瑜亮,二人既是从小的朋友,又是政治上的竞争对手。殷浩北伐失败后,桓温甚为得意,所以有此一问。
针对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根据以上故事,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