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高一历史2017年上半期高考模拟免费检测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历史悠久,完整的官僚体系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且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 隋唐三省制
B. 宋代三司使制
C. 元代的行省制
D. 明代“内阁”制度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A. 皇帝的秘书机构
B. 中央的派出机构
C. 地方的自治机构
D. 朝廷的朝贡藩属
4. 详细信息
泰米斯托克利是雅典“十将军委员会”成员之一,曾为雅典城邦屡立功勋,但后来却贪赃受贿,甚至出卖国家利益,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这种处置方式产生于
A. 城邦最早出现时期 B. 梭伦改革时期
C. 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 伯里克利改革时期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由此可见罗马法
A. 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
B. 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不断发展完善
D. 反对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B. 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 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D. 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里的“起义”指的是
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广州起义
D. 秋收起义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和民主的光辉旗帜”是学者们对民主革命时期一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度概括。这场“斗争”应该是指
A. 戊戌变法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陈毅同志有诗云:“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 关门打狗,辽沈战役奏凯 B. 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 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 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初期,翻译外来书籍盛行。其中对某书的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据此推断该书是
A. 《新青年》 B. 《共.产.党宣言》
C. 《人权宣言》 D. 《独立宣言》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B.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13. 详细信息
政治制度的变迁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明太祖曰:“自秦以下,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其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中央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明太祖对设置宰相有何看法?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旧之间”从政治体制上分别指什么?新制度不能衔接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