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至2018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在线测验完整版(河南省南阳市)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A. 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 B. 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C. 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中叶后,宋国六卿已无太宰、太史等职。其他各国的太宰、太师、太史也都成为次要职位;而主管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的司徒、司空、司马、司寇等政务官,则上升为六卿。这反映出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形成 B. 西周分封制无约束力
C. 政府权力的官僚化趋势增强 D. 诸侯国战争频率提高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
A. 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 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 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 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翟同祖先生认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汉代中央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这种变迁主要表现在
A. 权力中心由外朝转向内朝 B. 统治思想由法家学说变为儒学
C. 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 D. 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
5. 详细信息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写道:“西汉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西汉文化教育的普及
D. 汉武帝后儒学地位提高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等,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B.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C. 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
A. 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
A. 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B. 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C. 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D.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到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 城市人口的缩减
C.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中前期,皖北地区人口维持在五十万户左右,沿汴河两岸兴起了六孜、庸桥、灵壁等商业大镇。金代时,汴河逐渐湮废,皖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人口和北宋相比下降了近64%。元朝时撤并了归德府所辖的临涣、符离等八个人口不满千户的县。这说明
A. 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B. 交通是影响皖北商业的最主要因素
C. 民族政权轻视农业发展
D. 皖北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 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 B. 注重写意甚于写实
C. 表达文人政治追求 D. 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表中反映的现象


A. 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B. 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C. 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D. 表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无变化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 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 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
D. 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 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 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慘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B.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 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B. 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 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9年,中国对欧洲国家商品进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68年的33.4℅下降到11℅.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当时资本输出成为主流
B. 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
C. 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D. 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选项,对表格的正确解读是


A.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B. 洋货所占比重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 洋货所占比重下降与群众性的抵制洋货、倡用国货运动有关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梁启超说:“世之所谓温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张矣……然则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既不能救亡,则与不改革何以异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梁启超全盘否定了李、张的改革 B. 学习洋操量少力弱导致改革失败
C. 革新制度才能改变中国全貌 D. 评价改革成败标准是战争的胜负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严复在《天演论》中指出:“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 说明“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必然
B. 进一步宣传赫胥黎进化论思想
C. 用生物进化理论来阐释人类社会发展
D. 唤醒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 辛亥革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有历史必要性
C.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2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度组织化的官僚队伍是皇帝“家天下”的保证、治天下的臂膀.秦始皇时全国已有40多个郡、1000多个县。西汉时全国设1587个县、6622个乡,官僚总数有130285员。中央集权就像一部大机器,13万官吏就像机器上的13万颗螺丝钉,大机器的总操纵者就是君主。“里”是最基层的组织,所设官吏最小,称胥吏。皇帝就是通过层层官吏实现对全国的控制的。官吏也依赖皇帝授予的权力统治属下及其臣民,并获得地位、荣誉、俸禄和“灰色收入”。西周的“官”以贵族血统世袭,个人财富来自领地。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成为一种职业。韩非子称之为“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秦汉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管理官吏的法律、法规,官僚依法履行职责、执行公务,政务通过文书(文件)的运行来操作。官僚之间是等级关系。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科举制在宋代的完备使大批读书人进入官僚队伍,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宋朝涌现出一大批学者型官员,形成文官政治,即文官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作用.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包拯两次带头组织台谏官集体谏诤,阻止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宋仁宗最终取消了原来的任命。尽管在制度和理论上,皇帝有最高统治权,但君臣“共定国是”已经成为双方认可的原则。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官僚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影响
25. 详细信息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材料二 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吾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编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