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一上半年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山东省的“富民兴鲁”政策深得民心,齐鲁大地在改革开放中崛起。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这一称谓来源于( )
A.山东半岛自然地理特征 B.宗法制下嫡长子的族姓
C.母系氏族公社母系的族姓 D. 西周的分封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后院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A. .嫡长子继承制
B.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 “国”与“家”结合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
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继承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
②州郡县制
③郡县制
④道州县制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②④①③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唐代设立“中朝”分割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古代官制的设置中,属于监察机构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监御史
③州刺史
④太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①③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职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
A. 汉代的内外朝制
B.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C. 明代的内阁制
D. 元代的一省制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文献记载,按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法令出一”
②“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
③“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A. ④①③②
B. ④①②③
C. ①②④③
D. ③④①②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一座城市,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味杂陈的情怀,有繁华后一声叹息,有沉沦时的悲号长鸣。在这里,签订过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割地”“赔款”“关税协定”等字眼曾经多少回灼伤我们的心灵。这座城市是
A. 北京
B. 天津
C. 南京
D. 上海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列强在华攫取的侵略利益,其获取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外商在中国投资设厂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美法等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④中英双方商定关税税率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①②
C. ④③②①
D. ③②④①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 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B. 反对外来侵略
C. 反对封建统治
D. 维护封建经济
13.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标志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局面的事件是
A. 三国干涉还辽
B. 列强在华划定势力范围
C.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D. 签订《辛丑条约》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 威海卫战役
B. 黄海海战
C. 反割台斗争
D. 平壤战役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的是
A.《八一宣言》的发表 B.一二·九运动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宣言的发布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对全面抗战路线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在国共合作基础上的全面抗战
B.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战
C. 在国民党领导之下的全国抗战
D. 在国际正义力量支持下的抗战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彭德怀指挥下,中共领导人民在华北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的一次军事行动是
A. 百团大战
B. 平型关大捷
C. 枣宜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
②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的一面
③它在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主张
④定都南京后,大兴土木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 详细信息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革命性: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
B. 空想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 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D.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在当时无法实现,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本性
21.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不过,汉皇帝更注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给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以前周代的封建国家的面积要少,而且被散置在由国家直接治理的行政区之间。后来,到公元前127年时,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弟子。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三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中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了怎样的制度?带来了什么后果?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指什么?并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2.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3. 详细信息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从关内骗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
——江Z民
材料三 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四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1)材料一中这首诗写于什么历史事件之后?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有哪些?(至少指侵华罪行)
(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抗战胜利的意义,并结合所学思考胜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