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至2017年七年级下册期末历史专题训练(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 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 方便了隋炀帝下江南
C.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谣》与下列哪一制度直接相关( )
A. 行省制度 B. 三省六部制度 C. 科举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有
①与吐蕃和亲
②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③玄奘西行天竺
④鉴真东渡日本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A. 藩镇割据 B. 宦官专权 C. 黄巢起义 D. 安史之乱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 秦朝的御史大夫
B. 西汉的诸侯王
C. 唐朝节度使
D. 北宋的通判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定分界线,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后出现的情况
A. 宋金和议
B. 辽宋和议
C. 夏宋和议
D. 金灭辽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 火药
B. 指南针
C. 印刷术
D. 造纸术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  )
A. 明朝国力雄厚 B. 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
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 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考证,"南澳一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船上发现了大量来自瓷都的瓷器。这些来自瓷都的瓷器是
A. 越窑的青
B. 邢窑的白瓷
C. 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D. 景德镇的青花瓷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水浒传》一经播出便引起轰动,但剧中部分穿帮镜头令人汗颜。根据史实,下列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的是(  )
A. 酒壶、茶壶 B. 猪肉、羊肉
C. 宋江、公孙胜玉米地中大战 D. 刀、剑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张学良先生的这首诗称赞的是( )
A. 戚继光 B. 林则徐 C. 郑成功 D. 郑和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太祖时,全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 )
A. 废除了丞相 B. 废除了行中书省
C. 废除了三司 D. 废除了锦衣卫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皇权统治的加强 B. 文化专制的加强
C. 思想控制的强化 D. 资本主义因素萌发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内容不属于明朝“八股取士”规定的是(  )
A. 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B. 考生的答卷,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C. 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 D. 考生可以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从左到右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 封建制度的完善 B. 生活习惯的变化 C. 社会文明的进步 D. 君主权力的强化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明太祖——迁都北京 B. 戚继光——抗击倭寇
C. 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 D. 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  )
A. 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 B.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C. 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 D. 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指(  )
A. 沈阳故宫 B. 紫禁城 C. 山西晋城 D. 避暑山庄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著作和作者搭配正确的是( )
①《本草纲目》——李时珍 ②《天工开物》——宋应星 ③《红楼梦》——曹雪芹 ④《农政全书》——贾思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时期的特点,正确的是 ( )
A. 繁荣与开放并存 B. 多元文化膨胀与经济高度发展
C. 繁盛与危机并存 D.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泛指人口)日繁,人物殷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B.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C.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D.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东方的中国人正在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八股取文、文字狱 D. 闭关锁国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下列属于宋朝发明的是( )
①雕版印刷术②火药③活字印刷术④交子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②③
24. 综合题 详细信息
综合探究: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吸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有两位高僧曾经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请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垄断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时间?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材料四“……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釆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这个政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5. 综合题 详细信息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四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图),在雍正时代以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偏房”外景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体制?图中的丞相制度是在哪个朝代被废除的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反映的某朝首创的哪一制度?这一制度下中书省直辖的地区除河北外还有哪里?该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政权,这个少数民族是?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
(4)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26. 综合题 详细信息
我国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1)材料一体现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其在位时与吐蕃实现民族团结友好往来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 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各小组分工搜集历史材料
第一小组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第二小组清朝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第三小组清朝巩固西北边疆
第四小组清朝的疆域
(2)该班同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主题是什么?如果你是第三小组成员,你应该能搜集到哪些方面相关史料?
(3)清朝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已达到了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程度。那么元朝是如何对西藏进行管辖和管理的?有何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民族关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