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19年九年级下册历史会考真题在线答题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8年3月,广东发现新石器时代"纺织厂",发掘现场出土了一些陶器和石器,纺轮数量众多。根据我国已知的考古发现,会纺织的原始居民是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的实行,推动了秦国从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过渡。与之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D.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如下图所示,由此可推知他关注的是我国哪一地区的历史

A. 东北 B. 新疆 C. 西藏 D. 台湾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明清时期“文字狱”次数的粗略统计,这些数据的变化最能体现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大一统观念加强
C. 科举制度的僵化 D. 儒家独尊地位确立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D. D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中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这两种形势的是
A. 《南京条约》签订和义和团运动 B. 《马关条约》签订和瓜分狂潮
C. 《辛丑条约》签订和辛亥革命 D. 《马关条约》签订和新文化运动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位历史学家评论五四运动:“全国各地城市中的学生与一般市民,结合为抗议的群众,呈现出所谓‘市民意识’,将过去书生抗言论政(如清末‘公车上书’一案)改变为群众的性质……”以上材料说明五四运动
A. 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B. 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C. 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
D. 体现了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报刊、图片、历史文献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如图所示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A. 国共合作,打倒军阀 B. 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 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材料中的“全国性的胜利”指的是
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联合
C. 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 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实现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大脉络》一书中这样描述某场战争:“……这是惨胜!这十四年苦战,中国已经筋疲力尽,中国竟是经历了一场没有凯旋的大战。”关于这场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这是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侵略战争
C.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其中第三次“大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次“大革命”
A.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 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标语口号体现了时代特色。在有些旧墙上我们还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标语口号。其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称:回顾改革开放历程就可以得出结论,是因为我们破除了“凡是”观念的羁绊,突破了“姓社姓资”的纠结,才有了这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发展。这表明
A. 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
B. 改革开放推动思想解放
C. 思想解放促进经济发展
D. 经济发展推动思想解放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反映了1999-2014年澳门本地人均生产总值(单位:澳门元)的变化情况。据此可以说明

A. “一国两制”有利于澳门经济发展 B. 改革开放促进了澳门本地经济发展
C. 世界各国可借鉴“一国两制”方案 D. 澳门回归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阿拉伯帝国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阿拉伯人担当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B. 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根同源
C.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D. 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当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政治桎梏,这个民族就必须打破这种桎梏。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权利法案》的颁布 B. 《人权宣言》的发表
C. 《独立宣言》的发表 D.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对如下图所示历史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工业革命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B. 资产阶级革命使农村人口大量迁向城市
C. 工业革命提高了城市人口的出生率 D. 黑人奴隶的买卖增加了城市人口数量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材料中的“他”应该是(  )
A. 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坚力量
B. 法国启蒙运动的积极分子
C. 倒幕运动的新兴地主代表
D. 共产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60年代,美国、俄国和日本为了解决国内面临的严重危机,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其产生的相同作用是
A. 废除了封建专制 B. 摆脱了殖民统治
C. 维护了国家统一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斯大林1926-1940年执政时期的经济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在这段时间内执政的特点是

A. 重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B. 经济部门发展严重失调
C. 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D. 国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两个层面。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召开会议并签署《慕尼黑协定》
B. 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 1945年2月,苏、美、英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D. 1945年9月,“二战”结束,这是世界正义力量和民主阵营团结一致、携手抗敌的结果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旨在说明经济全球化
A. 使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B.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对世界各国是机遇也是挑战 D.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25. 综合题 详细信息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材料三 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民强国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报道部分主题词
材料四 在中共十九大上,习.平庄严宣告: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重视科技力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
——十九大报告《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三判断,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部门是什么?请举一例在东北地区该部门的重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重大意义。
(3)材料三中“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八五”计划期间,又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4)综合以上材料,从工业化的角度谈谈我国如何才能走向民族复兴?
26. 综合题 详细信息
世界历史上,大国关系不断变化、调整,不同利益集团间的较量,左右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一观点称为“修昔底德陷阱”,被西方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他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四 美国《赫芬顿邮报》子报《世界邮报》创刊号于1月22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发布,创刊号刊登了对中国国家主席习.平的专访。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平在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摘自香港《文汇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昔底德陷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得到印证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萧条、危机”,为了“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德国和日本做了些什么?而美国又是如何应对的?
(3)材料三的“两大集团”是指哪两个集团?美苏两国的对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习.平主席说:“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请运用中国史的有关知识,加以说明。
(5)结合当今世界形势,正在崛起的中国应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请你提几点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