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上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免费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早期,“王臣”主要为周王所有,平时在国都附近活动。西周晚期,“王臣”的内涵不断扩大,整个周王朝除周王以外的人都属于“王臣”的范畴。“王臣”内涵的扩大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B.周天子的权力得以强化
C.周朝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D.天下共主理念日益凸显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官吏豪商在柜坊中存钱,少则数万贯,多则数百万贯,同时,还出现了有势力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表明唐代后期
A.商业交易成本降低 B.社会商业信用已经出现
C.官吏豪商势力增强 D.国家金融制度创新发展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朱熹弟子陈宓曾任安溪知县,他在《安溪劝农诗·劝农富》一诗中说“举债当知济汝穷,取钱须念利难供。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材料体现了
A.士大夫崇尚社会和谐的理念 B.官府强行干预民间财务纠纷
C.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D.士大夫反对民间的借贷行为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来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许多农民“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
C.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D.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中后期,西学译作有《行车指要》《水师操练》《克虏伯炮说》《制火药法》《防海新论》《宝藏兴焉》《工程致富》《探矿取金》《西艺新知》等,这些译作
A.大多出自民间学者的翻译 B.反映出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C.与洋务事业兴办密切相关 D.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8年,中共六大提出“在现在革命的阶段,共.产.党主要的策略,应该创设绝对大多数被残余封建势力剥削的农民群众的统一战线,从雇农起至中农止”。这一政策
A.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B.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C.贯彻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促进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4年,我国经济建设转向战备轨道,中央做出调整工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纵深发展的部署。到1965年,在西北、西南建设项目达300多个:东北迁往西部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就有140个,涉及多个行业,调出约8万人左右。这些举措
A.体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B.扭转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状态 D.调整了工农业发展比例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 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B. 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 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D. 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古代雅典,官员只有通过任职资格审查等程序才能正式就职。官员在接受资格审查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包括:直系亲属的姓名以及其中男性亲属所在的村社名称;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这一做法
A.扩大了公民参政权 B.保护了平民利益
C.防止了官员的腐败 D.维护了城邦体制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文艺复兴初期,人们鄙视贫穷,认为爱财并不可耻,一个人的富有说明了这个人的诚实和勤劳;文艺复兴高潮时期,莎士比亚则认为,众人希求的黄金实质上是骷髅的外形,是蛆虫的坟墓。这一变化表明文艺复兴
A.导致社会的拜金主义 B.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
C.促成了多元的财富观 D.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A.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美国较有影响的部分电影,反映了二战后的美国电影

A.是冷战的重要形式 B.凸显个人英雄主义
C.强推美国生活方式 D.渗透美国意识形态
1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乡绅阶层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成为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乡绅阶层利用宗法家族伦理制度规约着乡村社会秩序。在中国古代,“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如果说“皇权不下县”为“乡绅之治”提供了地域空间,那么“熟人社会”则为“乡绅之治”奠定了组织基础。“熟人社会”有利于有名望的乡绅利用其声望、学识树立权威,从而为治理乡村提供了方便。乡绅既是村民,又是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其在国家和乡村之间扮演着平衡者的角色,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和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责任的管理者……乡绅之治开创了基层治理的模式,既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又创造了社会财富。乡绅受儒家文化浸润,大都自觉地肩负造福家乡的使命,承担完善、建设乡村和振兴、繁荣宗族的责任。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材料二 清末新政的举措广泛而多重,初与乡村社会有关的是设立新式警察和学校,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该章程规定,城镇设议事会与董事会,乡设议事会与乡董。“城镇乡议事会议员,由本城镇乡选民互选认之议事会。”“议事会设议长一名,副议长一名,均由议员用无名单记法互选。”各乡还设“乡董一名,乡佐一名,以本乡选民,由该乡议事会选举,呈请该管地方官核准任用”。此外,该章程对于自治经费亦有详细的规定,在章程颁布后,许多州县据此划定了城、镇、乡自治区域。有学者统计,到1911年时,各省1 000多个县相继成立了城议事会、董事会。许多地方选举产生了镇、乡议事会、镇董事会和乡董、乡佐。
——摘编自王科《试论晚清以来乡村治理方式的新变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乡绅之治的特点及其主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1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嘉庆、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当然不认识那个西方世界,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西洋的文明。不过有几点我们是可以断定的。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相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的丰厚,然总在-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秦始皇的废封建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田,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分的。是故,论人论地,中国本可大有作为。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
结合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中国本可大有作为”的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5. 详细信息
材料 明朝中期金花银的出现,是赋税折纳货币正式制度化的开始。明朝初年,赋税以征收实物为主。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京师官员需持俸帖(领取俸禄的票据)前往南京支领俸米,道路远花费多。俸帖和俸米贱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朝廷虚费廪禄,各官不得实惠”。为解决这一问题,江南巡抚周忱建议朝廷以税粮折收银两,以充官俸。副都御史周铨建议于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不通舟楫处,将税粮折收布绢白银,解京充俸。江西巡抚赵新、户部尚书黄福等也先后奏请。正统元年(1436年),明王朝决定将部分地区的税粮四百余万石折银征收,谓之金花银。其后又将这一做法在全国推行,并以为永例。金花银送往内库,一部分用于发放官体,一部分供皇帝赏赐和挥霍。金花银给明代财政制度及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变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花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金花银的影响。
16. 详细信息
材料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与其盟友入侵苏联。由于希特勒坚持中央集团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向北围攻列宁格勒,向南进攻乌克兰,导致了德军在1941年9月30日才放下手来将目标瞄准莫斯科。10月中旬,德国中央集团军结束了对维亚济马一线的苏联红军的围歼,此时朱可夫又抽调了一批新部队,前往莫斯科。这时,秋雨季节开始了,泥泞的道路给两军都带来了不便,它在阻碍德军进攻的同时也妨碍了苏联红军的防守,双方的许多作战车辆都陷入了泥泞中。1941年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当局命令居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连克里姆林宫附近都不例外,组建新的民兵师,使全城做好巷战准备。1941年11月7日,苏联举行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当时纳粹德国军队已经到达,斯大林在红场举行阅兵典礼并发表著名演说,他说道:“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当天苏联所有广播站都播放了这次演讲。苏联军民同仇敌忾,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军进攻莫斯科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莫斯科保卫战与中国徐州会战具有的相似影响。
1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摘编自《邓稼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稼先的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邓稼先的选择做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