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市2020-2021年高一上册期末考试历史在线考试题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种制度使“分”转化为“合”,把离心力转化为向心力,这种“合”在经济结构方面的反映,是对周天子最高土地所有权观念的认同。该制度
A.用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B.使贵族集团形成森严的等级序列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D.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书》载:武帝时作“左官之律”,规定在诸侯国任职为左官,在地位上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且不得进人中央任职。官吏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依律要被追究刑事责任。此举
A.剥夺了诸侯的官吏任免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趋于完备
C.不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D.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隋文帝设立三省,使其互相牵制,这实际上就是将宰相的权力进行了分散,将决策权和行政执行权分离。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行政效率的不断降低
C.相权严重威胁到皇权 D.中枢机构制度的创新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太祖下诏:“诸州通判、官粮科院至任,并须躬自检阅帐籍所列官物,不得但凭主吏管认文状。”据此可知,通判的设置
A.保证了国家财政的增长 B.加强了中央监察的权力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影响了地方决策的效率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史》记载,“岭北行省,控制一方,广轮万里,实为太祖肇基之地,国家根本系焉,方面之寄岂可轻任。今岭北行省治所,常以勋旧重臣为之。”这表明
A.岭北行省位居各地行省之上 B.元朝重视对岭北行省官员的任命
C.行省官员有中央授予的大权 D.中央政府削弱地方行政大权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42年7月27日,道光帝接到镇江失陷的奏报,当即下旨称“此时业已专意议抚",要求耆英等“便宜行事,务期妥速办理,不可稍涉游移”。道光帝的这种态度
A.体现了政府决策的灵活 B.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
C.影响了战争的走向 D.反映了沿海民众的心声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李秀成撤兵上海时,给英、美、葡领事发出一信,信中说:“若我有志来取上海,犹如囊中取物。惟我仍念同教兄弟之情,恐争端一起,反被官兵冷笑。”这说明李秀成
A.自觉承担了反侵略任务 B.奉行友好往来的对外政策
C.抱守“天朝上国”的思想 D.尚未认清列强的侵略本质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八国联军初入北京时,内部分歧较大,俄国支持李鸿章与慈禧,英、德则不承认慈禧的政权。德国主张先将重要祸首(主要指慈禧)交出,再行议和。最后,列强仍以慈禧政府为交涉对象。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
A.联军内部彼此猜疑的加剧 B.中国人民反抗力量的显现
C.国内外反动势力勾结开始 D.慈禧政府统治秩序的恢复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毛.泽东曾指出,如果不能正确回答“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1928年,中共六大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答复,中国革命运动从此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这说明中共六大
A.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D.从理论上肯定了毛.泽东思想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9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征得蒙古族人民同意后,决定把成吉思汗的灵柩从绥远移至甘肃。6月,当成吉思汗的灵柩途经延安时,延安各界一万余人举行了盛大祭典,中共中央代表谢觉哉、边区政府的代表等都参加了祭典。当时,边区政府此举
A.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 B.实现了蒙古族内部秩序的稳定
C.体现了新中国民族平等政策 D.意在团结蒙古族人土共同抗日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抗战胜利后,成都一国民小学教师,每月工作约250小时,月工资约100万元,而当时在成都吃一碗茶要两个或三个4000元。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出当地
A.经济发展平稳 B.人民生活艰难
C.民众生活安逸 D.教育受到重视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9年,毛.泽东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表明1949年新政协
A.标志着国家政权机构走向完善 B.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具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 D.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宪法。这些法律法规
A.肯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地位 B.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统一管理
C.开启了各族人民团结共进的历程 D.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90年代,中央政府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中提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我们完全相信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理解我们的这一原则立场。该主张
A.彰显了和平统一祖国的诚意 B.说明和平是正确的统一方式
C.揭示了台湾问题国际化趋向 D.阐明了使用武力威胁的重要性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进人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特别希望同亚洲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与其成为更好的朋友,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决策。这主要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提出和平外交方针 B.积极推行不结盟的政策
C.实行睦邻友好政策 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影响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梭伦执政时期,对一般公民来说,最重要的权力是在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中的表决权,有了这个民主,他们就可以利用人数众多的优势推出自己的政治代理人来为自己说话。这表明梭伦改革
A.有效防止了官员滥用职权 B.使公民民主权利有所保障
C.剥夺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 D.使普通公民不能担任公职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罗马法学家赫尔莫杰尼安认为,“那些由长期习惯确认了的并且被长年遵守的东西,同写成文字的法一样,被作为公民间的默认协议”。据此可知,罗马习惯法具有
A.稳定性 B.随意性 C.强制性 D.排他性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走向消失。这反映出当时的罗马
A.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B.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
C.公民权利得到扩大 D.重视对法律文件加以完善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76-1780年,美国大多数州都依据自身需要,制定了州宪法,使州政府受到成文宪法的约束。虽然英国很久以前就有了宪法,但英国宪法是不成文的,它由许多法律、先例及习惯构成。这反映出
A.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政治奴役 B.美国法制成果更具有时代性
C.英国法制对美国的影响深刻 D.国际法制建设的多元化特征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德国统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不愿“同老普鲁士分离”,认为接受德意志皇帝称号等于“把老的普鲁土称号撂下”,因而不肯接受除“普鲁士国王”以外的新称号。这导致统一后的德国
A.政局仍保持分裂状态 B.地方邦国均各自为政
C.专制主义色彩较浓厚 D.确立了君主专制政体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法国,公社的名称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中期,当时一些城市中的商人和市民为了反对城市领主的压迫而自动联合起来,结成自治团体。这种争取自治权利的城市被称为“公社”。照此理解,巴黎公社是
A.主张废除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政权
B.反对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自治政权
C.争取民主、自由的工农民主政权
D.为了争夺自治权的反封建市民政权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这场运动基本上是完全自发的“骚动”,它不是由哪个政党直接准备和发动的。“没有任何个政党为伟大转折做好了准备”。没有人想过骚乱会产生什么样的重大结果,更没有人想过这将是俄罗斯帝国崩溃的导火索。据此可知,当时俄国
A.无产阶级力量强大 B.专制政府实力虚弱
C.布尔什维克党成熟 D.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8年,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意语报纸《意裔日报》列举数据表明美国向意援助了多少资金以及即将援助什么物资等。一些意语媒体甚至耸人听闻地宣称,如果意大利落人苏联势力范围,“孩子会把父母送人监狱”“人们会吃自己的孩子”。美国媒体此举
A.促使意大利的经济迅速好转 B.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C.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D.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80年代后,曾以“脱亚人欧”为荣的日本日益重视亚洲,强调要在这一.地区发挥“真正的中心作用”及“领先和领导作用”。这反映出,此时日本
A.旨在排斥美国插手亚洲事务 B.致力于打造政治大国形象
C.与欧洲国家的矛盾日益加剧 D.企图再次建立亚洲的霸权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前期由于皇帝都比较勤勉政事,内阁还只是作为一个“垂询”机构,同时为了避免内阁专权,成祖时期规定阁臣不得设立官署,不得专制诸司。阁臣的品位很低甚至不如个外省的知府。更不用说节制六部的尚书了。但是到了明仁宗朝的时候就发生了变化,内阁的职权和地位得到快速发展,其位高权重丝毫不亚于隋唐时期的宰相,《明史》载:“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太)保、(太)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栽决机宜,悉由票拟。”
——摘编自徐徳亮《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
材料二 尽管军机处在1732年正式成立,并且从未中断(除了乾隆元年(1736年)中断1年),但它自始至终都是“三无”机构一一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这种“三无”临时机构便于最高领导人绕开固有的行政流程,实现其在人事组织上的各种意图。在需要的时候,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现有官僚体系的冲击,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施加对现有官僚体系的打击。
——摘编自雪珥《军机处:破解集权命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阁臣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军机处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皇权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此趋势产生的原因。
2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船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两国陆军一战于朝鲜,二战于辽东,三战于威海,海军在黄海也展开决战。清军“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清廷被迫向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地赔款,落得一个丧权辱国的结局。从一定意义上说,甲午之败,虽败于日本,实质上根在制度,根在清廷,根在清军自身。“国势蹙也,财源匮也,民心涣也,威柄失也,而四者皆国之命脉所系,失之何以自立?”
——摘编自《甲午战争120周年:必须有强大的实力》
材料二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曾经的东洋小国日本,战胜了“老大帝国”清朝,夺取了东亚霸权。正因如此,当年的日本在甲午战后高唱“自强”之歌。然而也正是这看似热闹非凡的“自强”让日本走上了“自爆”之路。在当时许多日本当权者看来,甲午战争的胜利不仅表明,凭借自身实力的增强,曾经闭塞、落后的国家也能后来居上,更表明只要努力到位,敢于冒险和打破规则,小可以吞大,弱可以胜强,蛇可以吞象,不可能可以变为可能。正是这种不讲规则、不择手段的做法,将日本引上了军国主义的危险道路,并最终盛极而衰,落得个凄惨的结局。
——摘编自新京报《甲午120周年日本也应以史为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应当以怎样的态度看待这场“甲午之战”。
2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有些主要的事件,影响着美国的地位及外交战略。越战失败和水门事件同时留下的后遗症:巨大的失望同时,20世纪70年代也目睹了像通用汽车这样的私企巨头的潦倒。
——摘編自2001年8月24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法德双方在对外政策上坚持了政治现实主义取向,认识到为保障各自和彼此的安全、稳定和繁荣,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特殊两极格局下,必须尽快实现和解。这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清醒认识、理性界定和务实追求,也体现了戴高乐、阿登纳、施密特、德斯坦、勃兰特等领导人的战略性、长远性政治考量
——摘编自赵明吴《法德和解对东北亚的启示》
材料三 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在这个新的主角亮相之前,世界经济将继续发生混乱……但目前在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日本。日本有责任应该主动地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増长而发挥最大的力量。
——摘编自198年1月1日《日本产经新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战略做出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和解的原因和影响。
(3)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