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一历史2019年上期月考测验同步练习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段词反映了中国古代
A.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D.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下图所示的古代农具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的象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B. 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 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 D. 明清时期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韬在《瀛海杂谈》中称:“自黄姑归后,织纴器具大备,机杼之声,比刻相闻。濒海百里,实半赖之。昔完正课之外,尚有余布,是以人民称殷实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明朝花楼机的使用,促成了“衣被天下”的局面
B. 元朝的黄道婆传授棉纺织技术,引发了中国的“棉业革命”
C. 明朝政府的赋税政策,客观上鼓励了民间棉纺织业的发展
D. 明朝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同类商品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同业店铺的街区叫做行。长安东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鱼行、秤行、金银行、烛行等220行,行数之多表明商品种类比以前大为增加。由此可见当时
A. 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B. 商品销售的专业化
C. 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D. 城市布局发生巨大变化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从中可以得出
A. 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市的管理制度废除
C. 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 D. 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 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
D. 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 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B. 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 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首要问题
D. 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A. 清除侨寇残余势力 B. 开放海禁政策
C. 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 采取富民政策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先生说:“从秦到清两千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很简单地说它是专制政治了。”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西周分封制
B. 唐代三省六部制
C. 明代废除丞相
D. 清代设军机处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谁有资格入选陪审团?
A. 10岁雅典男童
B. 来自波斯的20岁商人
C. 30岁雅典贵妇
D. 40岁雅典男性公民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曾发出“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的感叹。德国诗人阿恩特也曾追问:“德国人的祖国是什么?是普鲁士?是士瓦本?是葡萄映红的莱茵河畔?是海鸥翱翔的波罗的海沿岸?噢,不!不!不!他的祖国必须更大”。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导致诗人们如此感叹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现状
B. 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
C. 君主专制的黑暗
D. 异族入侵、领土被宰割的现状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为最高之机关,而国务院为责任之主体。总统所发之法律、命令及一切公文,皆须国务员副署。 总统员有任免文武官吏之权,而主张此项权利,必待国务院之副署始能发生效力。与上述内容相似的法律文件是
A. 美国1787年宪法
B. 《权利法案》
C. 《独立宣言》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描述某条约时说:“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所说的条约
A.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B. 使中国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C. 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其著作中说:“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场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场“战斗”指的是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土地革命
D. 红军长征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巴黎公社共有86名委员,其中工人约30名,其余是新闻记者、职员、教师和医生。公社委员们之间虽然有政治分歧,但没有权力斗争,一直尽心尽力为这个200万人口的城市提供公共服务。他们也能达成共识,实行一些进步的和民主的政策。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A. 践行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B.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 真正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 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习.平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以来,世界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重大变化并没有让马克思主义‘过时’,而是更加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习.平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
A. 开放性
B. 教条性
C. 科学性
D. 人民性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说:“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说明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的具体表现是
A. 实行一边倒
B. 推行不结盟
C. 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70年代,美国洛温撤尔教授说:“美国在中美洲的根本困难在于我们的领导习惯于几乎绝对的美国控制……而美国绝对控制下的安逸日子已经过去。”材料主要说明当时美国
A. 经济霸主地位遭到严重削弱 B. 对拉美国家的控制得以终止
C. 霸权政策遭到拉美国家抵制 D. 在与苏联争夺中处于优势
23. 详细信息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商业是农业的辅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唐·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材料四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五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何种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土地制度在所有关系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的何种经济形态?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种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宋东京与唐长安城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4)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材料四中的“新经济的萌芽”指的是什么,从材料五中找出一句话作为其判断依据,并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出明清时期经济的主要变化。
2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倭寇浙东,命都督杨文、刘德、商篙吴巡视两浙。(太祖)下令:“禁民间用番货、番香。”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明太祖实录》卷23l
材料二 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日本因内战失败而丧失军职的武士,也有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民、渔民、盐民等,甚至还有少数名落孙山的落魄书生、被罢免职务的官吏等。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材料三 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别寇转为商,市禁别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
——唐枢《御倭杂著》
材料四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图计穷,势必啸聚。……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明神宗实录》卷

(1)据材料一,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
(2)结合有关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产生的后果。
(3)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