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二语文月考测验(2018年下半期)在线免费考试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伴随着工业革命成为一种强势文化,这种强势文化也影响到东方国家。在中国近代,不少人认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只能批判自己的文化,走西方之路。这种西方文化优越论掩盖了一个基本历史事实,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曾长期互相影响,东方文化也曾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是在19世纪西方国家取得了世界发展的主导权后,它们将西方文化标榜为人类最优秀的文化,不断向外传播,西方中心主义才盛行起来。
面对西方文化迷信,只有从历史上揭示出东方文化的价值以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滋养和影响,才能打破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从而彻底走出西方中心主义。
希腊被誉为西方文明之根,但希腊文化的形成曾受到埃及、亚述等东方文化的影响。希腊正是从东方的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中学习了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和科学技术,才成长起来。对于这一点,西方一些严肃的学者完全承认。他们认为所谓的西方文明“与其说系起源于克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系起源于近东”。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走向现代化的两个重要环节,而这两个最重要的文化变革都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18世纪,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经典陆续翻译介绍到欧洲后,欧洲形成了一股中国热。他们一系列介绍儒家思想的著作,对正处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产生了深刻影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了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把中华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
历史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与现代社会完全冲突的,中国的哲学思想也不是与现代思想根本对立的。而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东方文化对它的滋养与影响是无法掩盖的。如果设置一个二元对峙的思想文化发展模式,以期在文化上压制别人,这种做法不尊重历史,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回顾历史,明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渊源,打破将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化的逻辑,将西方文化还原为一个地域性文化,有助于我们今天确立文化自信。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否认西方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不是要走向东方中心主义,而是要以平等、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发展中国自己的文化。
(选自张西平《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不仅影响到东方国家,而且曾在历史上推动过西方工业革命。
B. 希腊从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中学习了很多东西才成长起来,这种说法,西方学者也完全承认。
C. 孔子在自己的哲学中采用过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自然神论的版本,莱布尼茨加以考证,并得到证实。
D. 设置二元对峙的思想文化发展模式,以期在文化上压制别人,是不尊重历史的文化霸权主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谈起,指出西方中心主义盛行跟19世纪西方国家取得世界发展主导权有很大关系。
B. 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历史,说明要打破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只有揭示东方文化的价值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C. 举西方哲学家、思想家的著作和言论作为例证,意在说明,没有中华文明史,也就没有西方文明史。
D. 作者希望人们把西方文化还原为地域性文化,确立文化自信,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发展中国自己的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文化优越论不仅掩盖基本的历史事实,而且将西方文化标榜为人类最优秀的文化,不断向外传播。
B. 欧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个重要的文化变革都受到东方文化影响。
C. 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文化,其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现代思想不完全冲突,也不根本对立。
D. 否定西方中心主义,不是否定西方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更不是要构建东方中心主义。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 鞋 墙
梁衡
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000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
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
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我是1963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13个补丁。90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正装”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
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念,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
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浆成“衬”,裁成帮,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2500针。那堵鞋墙共有13000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
鞋墙不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品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以此来反衬“一堵万鞋墙”给“我”的惊奇感受。
B. 第二段通过“隆重聚会”和“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这两个比喻,把无生命的鞋写活了,一个“请”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C. 以“赤着脚上课”反映出湘西的贫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反映出农村的落后,以“着正装”反映城市的富裕。
D. 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塑造“穿之不觉,弃之不惜”的鞋这个意象,表达了深刻的主旨,形成幽默的风格。
【2】作品结尾说“鞋墙不朽”,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作品以这句话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3.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少沉静,好典籍。父卒,隐居墓侧。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辨而确,当世称之。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
出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寔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纺、缣媪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至九奔命。寔整厉士马,严烽候,虏不敢犯,常为边最。以病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会梁冀诛,寔以故吏免官,禁锢数年。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
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初,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及仕官,历位边郡,而愈贫薄。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颊为备棺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
(节选自《后汉书·崔寔传》)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段句,正确的一句是
A. 服竟/ 三公并辟/皆不就/恒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谐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B. 服竟/ 三公并辟/皆不就/恒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谐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C. 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恒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 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D. 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恒帝初/诏公卿郡园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谐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拜”是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迁”既可以指官职的调动,又可以指官职的晋升
B.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既可指司马、司徒、司空,又可指太傅、太师、太保。
D. “建宁”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3】下列对夏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助一项是
A. 崔寔明于政务,做官才能卓越。他撰述的《政论》曾获仲长统高度评价,认为所有国君,应抄一遍,置于座旁。
B. 崔寔关注民生,改善百姓生活,他做五原太守时,叫百姓卖掉储戴的粮食,替他们添置纺织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
C. 崔寔秉性纯正,事亲至孝,为父守丧期满,三我请他做官,他都不去,母亲病死,他于赶任途中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
D. 崔寔为官清正、品性廉洁。他父亲去世时,家中资产竭尽,十分贫困,为葬父亲,只能卖掉田产,他病逝时,甚至没有线装殓,同僚出资替他料理后事。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夏州城楼
罗隐①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②。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注】①罗隐: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才华出众,然历十余年不第。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唐代属边塞要地。②晋英雄:五胡乱华,大夏建国于夏州后,晋朝与之战于夏州,边塞战士死伤极多。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颔联由“唐土地”联想到“魏晋魂”,指出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晋朝与大夏国的战斗,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
B. 首联诗人在猎猎旗风中登上夏州城楼,有感于屡试不第而凭栏远眺,心中一片怅然。“寒”字和“独”字渲染了边关苍凉寒冷的气氛,凸显诗人孤独寂寞之感。
C. 尾联诗人渴望脱去儒生冠服,执戟上战场,表达了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壮志和决心,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
D. 颈联由追怀英雄而自悲自叹,往事不堪回首,连战马的嘶鸣也不忍听,只能将一腔心事托付塞外的鸿雁,诗句沉郁有味,有无穷牢愁见于言外。
【2】这首诗第二句中“怅”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关雎》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的深切思念,同时写出了他界追求不到而苦闷难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饮酒》(其五) 中,阐明作者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而闲静无忧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5)《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送社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即将远离的朋友在人生路上要学会坚强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 。”
(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解释了不苟且偷生,而要舍生取义的原因。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花鸟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寨外风光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春晚只是一台晚会,不必求全责备,也不必奢望它能够承担所有期待,它已被赋予太多角色,变得步履沉重,气喘吁吁了。
②《家庭现场急救》软件用了近500幅插图、动画及AVI 小电影,演示了各种自数与互救的办法,您体会在关键时刻如何妙手回春。
③这篇文章记述了一场篮球比赛的经过,杨面描写养常传神,神态、动作等描写十分精彩,人物呼之欲出。
④数十年来,每闻有古籍文物流亡国外,他总是叹然神伤,不胜感唱,而且不惜重金,辗转搜求,唯恐失之眉睫。
⑤他学贯中西,对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的研究造诣精深,见仁见智,写出了许多价值很高的论著。
⑥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我和几个朋友去黄浦江边散步,看着街上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真正的领略到了上海令人目眩神迷的佳节盛景。
A. ①②⑥ B. ③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你们在研究当下的中国,也在影响未来的中国,你们在讲台上散发着学识和修养的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知。
B. 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确认非法疫苗案部分上下线为药品经营企业业务员,并公布了可能造成涉案药品流入非法渠道的9家药品经营企业。
C. 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强调,要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肃查处恶意欠薪案件,从源头上消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D.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对于未来利率走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这要看经济形势,特别是物价的数据所决定。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加点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看
B. 岁暮阴阳催短景 景:影,日光
C. 族庖月更刀 族:众
D. 多于九土之城郭 九土: 九州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不属于诗殊句式的一项是
A. 秦人不暇自哀
B. 举以予人
C.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D.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本届书法研讨会,推举您忝列参加,辛苦您了。
B. 王刚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鸡栩栩如生。
C. 你的报告对我有一定的帮助,特此致谢。
D. 您借走的《古文观止》已有数月,望能璧还与我。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武隆因境内的武龙山而得名, 。 。 。 。 。 。至今青龙桥头还住着两户农民,代替老虎守护“天坑”“天桥”,被称作“虎民”。
① 因与广西一地同名,于明朝1380年改“龙”为“隆”,寓意兴隆,但当地人状物取名还是多喜欢用“龙”字 ② 正如长白山上的老山参旁边,总会有蟒蛇盘踞一样,在“大炼钢铁”之前,武隆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在天生三桥上终年有老虎守护 ③ 因此武隆人尊老虎为“山王菩萨”,礼敬有加,感谢它们千百年来很好地为武隆护卫住了大自然的馈赠 ④ 其山“逶迤如龙,下有空洞” ⑤ 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蜿蜒排开,遮空蔽日,龙气森然 ⑥ 每到夜色降临,老虎对着“天坑”方向的万丈深洞嘶声吼叫,山林震荡,百兽变色
A. ③④①⑤②⑥
B. ③④①⑥②⑤
C. ④①②⑤③⑥
D. ④①⑤②⑥③
12.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文化”是满腹经纶的才学;有人认为,“文化”少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有人认为,“文化”是无需提醒的自觉;也有人认为,“文化”是为别人看想的善良,还有人说,“文化”是阅尽沧桑的经历。
以上对“文化”的解读,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自已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