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半期线语文上教学测试专题训练(2019-2020年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一中)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很早就提出“仁民爱物”观念,如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
“仁民”主要涉及仁道原则与人的关系,它意味着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的仁道原则基于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便是“仁”, 基本含义则是“爱人”。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何为“仁”时, 孔子的回答便是:“爱人” (《论语•颜渊》) 。所谓“爱人”, 其基本含义即肯定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 并把人作为有自身价值的对象来对待。《论语•乡党》中记载:一次孔子上朝回来, 听说马厩失火, 马上急切地探询“伤人乎?”。“伤人乎”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是把人看作与物或工具不同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对象。这同时体现了仁道的原则, 而 “仁民”, 也意味着用这样的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爱物”则是将这一仁道原则进一步加以扩展、引申,运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对儒家来说, 物虽不同于人, 但它依然应当成为人珍惜、爱护的对象,对物的这种珍惜、爱护, 与注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及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活动, 如捕鱼、狩猎, 以及砍伐树木等, 儒家特别强调要注重“时”。在动植物生长的时期, 不能随意地展开渔猎、砍伐等活动, 这是“爱物”的具体展现。可见,“爱物”关乎广义上的天人关系,其具体内容涉及外部自然与人的发展、人的需求之间的协调;由此,它也使儒家的仁道原则获得了更广的意义。
由“仁民爱物”, 儒家又进一步引出“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观念。所谓“万物一体”“民胞物与”, 也就是将人和世界的其他一切对象, 即人和天地万物, 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 “民胞”意味着将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 并如同胞一般来对待;“物与”则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从总体上看便是要求在人和自然、人和天地万物之间建立起和谐、协调的关系, 避免人和自然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近代以来, 在天人关系的演进中, 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更多地被看作为人所利用、征服的对象。比较而言, 传统儒学则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 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种意识和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 “天人合一”所指向的便是人和万物的和谐关联, 避免仅仅把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对象。
(摘编自 杨国荣《政治实践与人的德性——儒学视阈中的为政和成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听到马厩失火后,把关心的首要之点放在人上,体现了孔子对人内在价值的肯定。
B. “树木以时伐”(《论语》)、“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能体现传统儒家“爱物”思想。
C. 作为“仁民爱物”的引申,“民胞物与”要求人要以其他人为同胞、以天地万物为朋友。
D. 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与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对象是 “仁民”观念,论证时追根溯源,思维严谨,有理有据。
B. 文章采用总分式,从“仁民爱物”与“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同异角度展开论述。
C. 文章多处明引儒家经典,以它们为论据进行论证分析,能有力地支撑论点,增强说服力。
D.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把近代较普遍的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同传统儒学的相关认识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传统儒家而言,物与人是相同的,人对待人与对待物都应该秉持仁道原则平等地对待。
B. 传统儒学认为人应当珍惜爱护天地万物,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是不能被人利用和征服的。
C. “仁民”“爱物”都与仁道有关,“仁民”是仁道原则的运用,“爱物”丰富了仁道原则。
D.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与“仁民爱物”相比,侧重于强调人和世间万物是生存共同体。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有门户石
吴昌勇
汉江由陕入鄂前,在陕南白河环环绕绕,被两岸青山搀着挽着。白河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有条白石河,碎银一样的白火石铺满河床和河岸,太阳底下泛着银光。和白石河齐名的,是县里当做景区打造的红石河。红石河铺满赭红色的卵石,大小不一,密密麻麻,远看河水浸着石头激起层层细浪,近看俨然石头抬着河流一路欢歌。
红石河附近的村庄,百姓房前屋后尽是从河里捡回来的石头,柴垛一样码着,各家各户门前修着花坛,花坛四壁镶嵌着核桃大小,或拳头大小的石头,看上去亲切自然。稍大一点的石头放在屋门口,当做凳子坐。到了夏季,在屋外乘凉,坐着石凳摇着蒲叶扇,神仙一样快活自在。
在红石河中下游有个石梯村,一道名曰“阳坡梁子”的大山成为陕鄂分界线,山这边是陕南白河,山那边是湖北郧县。相对于其他村组,这是一个好不容易有个平坦处的小山村。镇上干部想,既然村子是湖北的老乡到了陕南的第一脚,就当做门脸一样建设,村子里的屋舍整整齐齐地建在路旁,徽派民居的建筑格调,门前有花坛,屋后是红石河,各家各户房连房,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很安静,也很悠然。
房子建好后,镇上想着得有点文化气息,让村子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动脑一想,首先想到的是红石河,以及红石河里一窝一窝的石头,于是就将重好几吨的大石头从河岸上搬进村子。很快,这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石梯村,卧着的,躺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尽是各色各样的石头。和花花草草在一起,石头就有了文化,也就成了一道自然景观。老百姓都说,真真地没有想到,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也能为村子壮门面。
日子一久,镇上又生出新主意,能不能借助石头把文化往家里送,让河里的石头学会说话,让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像样子的门户石,把核心价值观镌刻在石头上,让百姓出门进屋一眼就能看到石头上的字。镇上干部心存忐忑地进村开会征求意见,没想到老百姓满口答应,都说有了门户石,我们就真的成了高门大户的庄稼人,就真的有门户了。
群众会前脚结束,村里的百姓后脚就到红石河里选了称心如意的石头扛回来。石头上刻啥字,百姓说了算。各家各户晚上回家坐在一起好生商量,细细揣摩,像给初生的娃娃起名字一样挖空心思,然后归拢定夺。第二天师傅到家,要了字样,按照各家意思一锤一凿隶书刻字。石质坚硬,落锤下凿火星四溅。
半个月之后,村子里家家户户有了刻上字的门户石,有刻上厚道的,有刻上平安的,有刻上和谐美满的,也有刻上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嵌进石身的字体遒劲有力,后经红漆统一上色,喜庆且规整。百姓每天早起洒扫庭院,非要用湿抹布擦去石身上的灰尘,他们笑着说,门户石就是门脸,不洗把脸咋能成。镇上干部走村入户提醒百姓,要按照门户石上刻的字兴家立业,睦邻和谐,教育子女,不能冷落石头上的字。
村里有个姓寇的中年妇女,门户石上刻着“富宅”二字,想来想去拿不定发家致富的门道,就到镇上讨主意。镇上干部到她家一看,房屋宽敞通透,灶台收拾得干净利落,就问她炒菜做饭的手艺如何。她呵呵一笑,家常饭菜倒是拿得出手。邻居搭话,她的几个菜弄得有滋有味,逢年过节,我们都尝过,一点儿也不比城里馆子里炒的菜差。镇上干部遂建议她开办农家乐,日后村子来游客观光赏景,起码能有口热饭菜嘛。
“行不行?”寇姓主妇是个急性子。
“保准行!”镇上干部打了包票。
“得起个响亮点的名字?”女主人笑吟吟地望着干部。
“‘女人不是月亮’咋样?你的事业像日头一样才美气哩。”
女主人再笑,“是不是月亮,得先试试哟。”
寇姓妇女在村里第一个开起了农家乐,如今生意红火,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她逢人便说,多亏了这面门户石,多亏了镇上干部的好点子。
这之后,门户石就成了百姓心里的一面镜子,百姓时时处处端己正身,走正道,干正事,生怕怠慢门户石,怠慢好日子。见到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粗或细的门户石,心里安稳,也暖和。门户石不再是一块石头,是家里的长者,像早前村里教书的先生,一直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但所有的语言都写在脸上。门户石提起村里的精气神,也让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有了乡村表达。红石河里的石头也一下子成了宝贝,外地游客到白河,都要到村里走走看看,看刻字的石头如何种子一般播撒在人心。
临别时,都到河里捡一块石头带着。村里人说,红石河里的石头是最好的礼物。游客笑道,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
(摘编自2018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红石河的特点,为全文奠定了欢快明朗的感情基调。
B.第二段交代红石的用途,体现了村民对红石的喜爱,为下文他们接受镇干部的建议,用刻有核心价值观的石头做门户石做铺垫。
C.“笑吟吟”和“再笑”是神态描写,文中描写寇姓主妇的两次笑,体现了她对镇上干部建议他开办农家乐的信任和感激之情。
D.文章风格明快,语言朴实,虽无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读者感受干部和村民火热的情怀,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发展。
【2】如何理解“游客笑道,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3】文章以“家有门户石”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
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 )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讲述季羡林的故事,是来说明印度的“梵文”就是一种“绝学”,是一种“阳春白雪”的样态。
B.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只有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C.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D.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B.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C.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D.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指在本名外所起的表德行或本名含义的名字,社交场合自称己名,称他人之字表敬。
B.“君子”的词义与“小人”相对,原本指地位高的人,后多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好的人。
C.“寓言” 在《庄子》一书中是指借有才德的长者或先人的话语来讲述深刻道理的一种论说形式。
D.“公子”在先秦时指诸侯的儿子,后泛指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是对官僚贵族子弟的一种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耳曾与孔子相会,孔子在告别李耳后对弟子们关于“鱼”“鸟”“兽”“龙”的一番话,彰显了孔子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李耳的境界远超常人。
B.李耳作为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目睹周室衰微,决意隐居,西出函谷关时,在关令尹喜的强求下,他著书五千余字,分为上下篇,随后便隐居而去,结局无人知晓。
C.庄周是战国时人,他涉猎广泛,其学说内容广博,有不少文章抨击儒家、墨家学说,他的语言汪洋恣肆,文辞宏瞻,以此展现自己的性情,而诸侯王公,无法采纳他的思想学说。
D.《史记》的列传多遵循“以类相从”的法则,将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与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庄放在同一篇列传中,可见司马迁认为韩非的思想受到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思想的影响。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2)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 “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 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 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2】后人读此诗颔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表明与人同行,对他人的优点应虚心学习,对他人的缺点应引以为戒,这样,无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2)韩愈《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明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也正是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3)《论语·泰伯》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主旋律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好看了”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消费市场的共识。究其原因,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注意到题材内涵层面。主旋律题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由________的元素变为作品的灵魂。它带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深邃命题,裹挟着现实主义的磅礴力量,扭转了其近年来过于娱乐化的倾向。
多年来,影视作品对如何消弭宏大主题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感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过分严肃,失却观众缘;过度煽情,对主题来说又会________。经过不断尝试,创作者终于发现了一条平衡态度与温度的可行之路,那就是要讲“好故事”,更要“讲好”故事。要讲的“好故事”,就是以小见大的故事。经过精挑细选的“好故事”,( ),呈现的是大时代、大格局、大情怀,既能代表一群人的一个时代,又闪耀着________的人性微光。相比选择好故事,“讲好”故事更为复杂。完全以纪实影像呈现固然不失为良策,但都采用这种方式未免略显单调。而好的艺术形式则将细节从历史中唤醒,将英雄人物还原成________、可见可感的鲜活生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究其原因,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响应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注意到题材内涵层面。
B. 究其原因,是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适应了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注意到题材内涵层面。
C. 究其原因,在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下,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更加注意到题材内涵层面。
D. 究其原因,在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下,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更加注意挖掘题材内涵。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画龙点睛 喧宾夺主 无与伦比 活灵活现
B. 锦上添花 反客为主 无与伦比 有血有肉
C. 画龙点睛 反客为主 独一无二 活灵活现
D. 锦上添花 喧宾夺主 独一无二 有血有肉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讲述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B. 切入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C. 以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为小切口
D. 小切口地展现时代洪流与个体命运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利用所给材料补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人文阅读,首先是经典的阅读。品味经典:司马迁的文字是泥塑,他以简朴质拙之笔叙写先民历史;① ;② ;③ 。一个民族的语言总是通过经典散发出她独特的魅力。
材料:
木刻 漫画 水墨
沈从文 鲁迅 老舍
犀利深刻 故都百态 国民魂灵 边地风情 幽默风趣 恬静平淡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散文叙事说理,事理是直截了当的,②___________,贵能直率流畅;诗遣兴表情,兴与情都是低回往复、缠绵不尽的,所以它忌讳直率,贵有一唱三叹之音,使情溢于辞。粗略地说,散文大半用叙述语气,③____________。
10.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④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⑤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史记》)
⑥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中华经史昭示后人,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延展,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