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2019年高一历史上册月考测验试卷带解析及答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法官断案:谁来继承诸侯的王位?案例陈述:西周某时期某诸侯,他娶了个妻子(正妻),婚后生了大女儿,随后他又娶了个妻子,先后生了大儿子、二儿子;几年后,他的正妻生了个三儿子。不久这个诸侯因病去世,那么,由谁来继承诸侯呢?
A. 大女儿
B. 大儿子
C. 二儿子
D. 三儿子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 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典章制度、意识形态等带到分封之地。这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复制.学者强调的是分封制
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 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 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记载,战国前期各诸侯国国君庙号为某公,而到战国中后期,庙号就开始为“某王”了,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得到完善
B. 诸侯国的地位得到提高
C. 分封制进一步瓦解
D. 王权专制得到加强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观察下列两幅图,其变化反映的历史脉络是

A. 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B. 从设立郡县到设置行省
C. 从土地私有到土地国有
D. 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213年,某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 实行郡国并存
B. 实行郡县制
C. 实行分封制
D. 主张中央集权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知识分子论》中说,“‘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局面在历史上实在少见,也许只有史家绝唱称的‘贞观之治’勉强可以接近这种理想”。这种相互制衡的制度是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内阁六部制
D. 三权分立制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A. 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 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 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 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A. 权力过于分散
B. 行政效率提高
C. 中央集权加强
D. 君权空前强化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 唐朝设政事堂
B. 元朝设中书省
C. 明朝废除宰相制
D. 清朝设军机处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
A. “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 “寒素洁北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孙中山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他说的是
A. 七国之乱
B. 胡惟庸案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武宣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在武宣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
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史料记载,太平军入城刚一个月,敌人威胁尚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修建了金碧辉煌的天王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大兴土木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B. 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C. 天王府成为太平天国政权革命性的象征
D.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中,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B.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C. 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D. 当收成时……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学界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践表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时代”使太平天国遇到了以前农民起义所没有遇到的新情况,主要是指
A. 反动政府的军事装备更先进
B. 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 用宗教理论作为斗争的武器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己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这说明孙中山
A. 追求和平建国之路
B. 被袁世凯表象迷惑
C. 圆满完成革命任务
D. 革命策略有合理性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5年清明节前夕,国民政府规定每年由国府中央派员前往祭扫黄帝陵等圣贤陵墓,其中1937年、1938年、1939年为国共两党合祭黄帝陵。国民政府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 凝聚民族精神抗击外来侵略
B. 继承历史传统标榜政权合法
C. 借助传统习俗化解国内危机
D. 倡导个人崇拜树立统治权威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8年4月上旬,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华中第十一军相呼应夹击武汉,后来考虑到华北地区“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而放弃了这一计划。日军改变计划的原因是
A. 世界战局变动的影响 B. 日军进攻重点的改变
C. 日军侵华准备不充分 D. 敌后战场力量的牵制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0年,八路军总部发布战役预备命令:“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创立显著的战绩……”之后,八路军开展的“较大胜利的战斗”应是
A. 台儿庄战役
B. 百团大战
C. 挺进大别山
D. 东北战役
22. 详细信息
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薄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材料四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特点。
(4)据材料四,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特点。
23. 详细信息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四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指出材料三中图一、图三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