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第一中学2019年高一历史上册月考测验无纸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史学家认为西周社会与商朝一样,仍是由贵族、平民、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对这种现象的原因合理的解释是
A. 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
B. 宗法制进一步细化了西周贵族等级
C. 世袭制造成了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
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神化了西周王权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A. 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
B. 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
C. 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D. 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 秦首创皇帝制度
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是( )
A.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减少重大事情决策失误
C. 促使中央官员彼此牵制 D. 体现国家治理民主科学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
A. 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
B. 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
C. 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
D. 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127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A. 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 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C. 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
D. 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9. 详细信息
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待中、诸曹、诸曹、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延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
A. 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
B. 使内外朝权力平衡
C. 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
D. 告诫自己人外有人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 德才兼备
B. 家庭背景
C. 个人声望
D. 考试成绩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从两汉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和官职并自成体系,地方监察官直接由中央监察机构统领,监督机构相对独立。这一特色
A. 有利于监察效能的发挥
B. 改变了监察制度的初衷
C. 削弱了地方官吏的行政权
D. 导致了监察权力的滥用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A. 地方制度的沿革
B. 宰相制度的完善
C. 选官制度的完善
D. 中枢机构的演变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并规定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这些做法
A. 促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B. 意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
C. 推动了文人政治的形成 D. 打破了人情关系的羁绊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A. 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 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 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 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15. 详细信息
据史料载,宋仁宗朝的参知政事吴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可见当时
A. 参知政事地位高于宰相
B. 皇权旁落导致宰相专权
C. 政治清明有赖于贤相
D. 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16. 详细信息
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元朝此措施
A. 导致了国家贫弱
B. 废除了丞相制度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结束了郡县体制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 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强化
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
D. 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今各部之节,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材料说明当时
A. 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B. 六部权力已被内阁剥夺
C. 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D. 相权日盛严重威胁君权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设刺史,唐设御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 分割地方权力
B. 对地方官的监督
C. 发挥文官的作用
D. 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20. 详细信息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巨相见,无论宣寺不得参,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一一现象主要是清代
A. 政治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
B. 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C. 提高办事效率的必然选择
D. 弥补废丞相弊端的结果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史书曾记载: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
A. 清朝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 清朝不了解世界形势
C. 中英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 清朝不懂得国际公法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材料中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C. 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D.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史实属同一条约的是
A.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24. 详细信息
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他所描述场景发生于(  )
A. 抗日战争期间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期间
C. 鸦片战争期间 D. 义和团运动期间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 遭到了列强的镇压
B.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 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1896年开始,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这主要反映出
A. 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
B. 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
C. 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
D. 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 义和团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维新变法
D. 辛亥革命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
A. 割地的面积
B. 列强办厂的特权
C. 开放的口岸
D. 赔款的数额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你见过扯线木偶吗?木偶被线扯着,任人摆布。近代中国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请问,清政府最终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A. 三元里人民斗争
B. 平壤战役
C. 黄海战役
D. 威海卫战役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3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上奏称台湾“惟沿海仅数县之地”,“气局未成”,闽台“本为一省”,“仍须唇齿相依”。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此举
A. 体现了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
B. 反映了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C. 化解了列强侵略带来的边疆危机
D. 扫除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障碍
3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皇家园林付之一炬,文物损失不计其数。但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的具体时间,中外记录存在差异。关于1860年10月6日晚圆明园的各方回如下表

据此可知,关于火烧圆明园事件的记载
A. 中国人的记录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B. 中外历史史料之间可以相互印证
C. 个人主观回忆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 确定历史细节仍需挖掘相关史料
3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皇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这说明当时
A.地方自主性增强
B.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C.中央集权削弱
D.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35.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共同政治目的。
3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42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夏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

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据《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筒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