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山西省榆社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入学儒家,即
A. 爱无差等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存天理,灭人欲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最能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法律制度中,礼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是
A.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B.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C. “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
D. 有“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统治者)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 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 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 B. 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 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墨子曾批评说:“今王公大臣……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为改变这一状况,墨子主张
A.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B.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D. “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韩非子格外强调君主权势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他指出君主应“独制海内”,否则“爱臣太亲,比危其身;人臣太责,必易主位”.韩非子
A. 最早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
B. 认识到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C. 反对设立各种政府机构
D. 主张君主应实行集权统治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2年凤凰卫视在“中国名片”的栏目采访中提出了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问题组。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 ①道家②儒家③墨家④法家
B. 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墨家
C. 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
D. ①法家②墨家③儒家④道家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科任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  )
A. 重征赋税 B. 无为而治 C. 实现仁政 D. 独尊儒术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董仲舒说:“后人言大一统者,咸指万民归心,国家统一而说。”这说明在董仲舒看来,“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关系是
A. 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B. 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C.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 用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乃使相土相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这反映
A. 董仲舒儒学影响深
B.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以久
C. 古代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 古代文化具有深厚的神学思想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A. 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 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 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 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 )
A. “仁政”学说 B. “天人感应”学说
C. 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思想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这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 提出君权神授,强调尊君
B. 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C. 继承德治主张,强调民本思想
D. 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B. “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 “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D. “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尧舜之道无他,耕耨是也,桑蚕是也,鸡豚狗彘是也。”下列观点与本材料作者观点相似的是
A. “克己复礼”
B. “穿衣吃饭,即是伦理”
C.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D. “存天理,灭人欲”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20. 详细信息
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1年1月14日新华网博客
材料二 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
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