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一政治单元测试(2019年上学期)网上在线做题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据此推断,秦汉“化家成国”主要得益于
A. 实行分封制
B. 实行宗法制
C. 采用严刑酷法
D. 推行郡县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陈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封之于陈。”胡滿属于西周时受封的
A. 王族
B. 功臣
C. 古代帝王后代
D. 周边归顺部落首领
3.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A. 中央集权
B. 家国一体
C. 天下为公
D. 官僚政治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集解》引苏林曰:“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秦始皇三十六年,在华阴平舒道有人对使者奉璧并诅咒“今年祖龙死”,于是始皇大怒,“使御史观望”。材料中秦御史的主要职责是
A. 负责监察工作
B. 行使行政大权
C. 掌握司法刑狱
D. 组织史书编撰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比较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图到乙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官吏日益增多 B. 以分权实现集权
C. 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权力分到兵部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
A.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 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
C.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朝时说:“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某朝”指
A. 西周
B. 西汉
C. 唐朝
D. 元朝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A. 汉代设中朝
B. 唐代设三省
C. 宋代设副相
D. 明代废丞相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 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 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 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着眼点是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其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是
①极力提高皇权
②竭力削弱相权
③首先集中军权
④削弱地方权力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方人对古希腊文明有着无法释怀的感念。西方人感念的是古希腊的
A. 独特的地理环境
B. 发达的商品经济
C. 高大宏伟的建筑
D. 城邦的民主制度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史》记载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
A. 三司
B. 政事堂
C. 门下省
D. 枢密院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政治制度文明之魂为“有衡”。“有衡”首先表现为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下列史实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 汉代分封同姓王
B. 唐朝三省并立
C. 元代推行行省制
D. 清朝设军机处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轼总结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由此,汉代主要的选官方式是
A. 世袭
B. 察举
C. 科考
D. 自荐
15. 详细信息
“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材料意在强调该制度
A. 扩大了官员来源
B. 提升了官员文化素养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内阁制度与宰相制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制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官僚机构
B.内阁制和宰相制都是为适应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设立
C.内阁阁臣不能制约皇权,而宰相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
D.内阁阁臣和宰相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永乐帝在位期间,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最终形成。下列有关其形成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 B.张居正是朱元璋的内阁首辅大臣
C.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属于虚职 D.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
1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汉代)皇帝只有一个笼统的尚书处,只有一个书房,最先的尚书也仅有四人,而宰相府下就有十三个机关。可见汉代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宫……(唐代与宋代)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机关所承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百官也可以经常通过谏诤、反复上“封事”、一层层政务程序等制度化的合理手段,抑制皇帝的独断专行……国家行政权力体系对于皇帝专权的这种抑制,当然必定要引起皇权的反抑制。但是从根本上说,皇权的反抑制不能靠皇帝个人的无法无天、滥施淫威等制度化手段来实现,因为这不仅效力有限,而且不具备制度上的合法性。
——王毅《中国主权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汉唐诸代不能说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的合理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皇帝通过什么方式实行“反抑制”。
19.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阶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
——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都显得“人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承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舞台上的依靠皇帝暂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奸贤愚美丑反复变换,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
——摘编自渖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
20.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
——许绰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