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2020-2021年初一上册期末历史网上检测无纸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图中哪处文化遗存的考古成果可为此提供史料实证

A.A B.B C.C D.D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的主要原因是
A.私有制的发展 B.原始社会的解体
C.统治者的自私 D.早期国家的建立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据引文,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 洪水泛滥
B. 战乱频繁
C. 分封诸侯
D. 丧失民心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弟周公旦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商、奄故地;政治、军事经验十分丰富的姜尚被封在反周势力非常强大的夷人故地。这表明分封制
A.扩大周朝的控制区域 B.意图建立王畿的“藩屏”
C.防止夏、商旧族叛乱 D.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一种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通俗读物。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是

A.导致商亡周立 B.开创皇帝制度
C.神权王权结合 D.中央集权确立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表。该表反映出

时期

时间起止

诸侯国数量变化(个)

战争爆发频率(次)

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

没有战争的年份(年)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123-2

203

1.859

90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27-1

150

1.527

105


A.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B.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C.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D.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光盘行动”,就是提倡当今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 国家产生 B. 文明起源 C. 政权分立 D. 社会转型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班固在《汉书》中写到:“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这表明他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统治 B.为长期统一莫定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多民族国家 D.百姓得到了安定环境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系列纪念银币之一,纪念币正面有“陈胜吴广——公元前3世纪”字样。该纪念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灭六国统一全国 B.秦朝的农民起义
C.开通了丝绸之路 D.实行南北面官制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历史时期演变的时间轴,时间轴上1和2两处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A.焚书坑儒,张骞西行 B.陈胜起义,独尊儒术
C.与民休息,光武中兴 D.百家争鸣,党锢之祸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魏晋时期,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主要原因是
A.儒家从此走向没落 B.社会动荡不安
C.统治者提倡三教合一 D.佛教道教学说的扩张性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为参观“微笑彩俑——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展览,应参考的图书图书资料当是
甲:《诗经》、乙:《战国策》、丙:《史记》、丁:《汉书》
A.甲、丙 B.乙、丁 C.丙、丁 D.甲、丁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辨析史料可以接近历史真相。研读以下资料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 B.纸是两汉时期唯一的书写用品
C.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演变图,其中指代西晋政权的是

A.A B.B C.C D.D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 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 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 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 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国志》载:“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 B.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
C.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发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晋书·苻坚载记下》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当时统治“东南一隅”的政权是
A.孙吴 B.西晋 C.东晋 D.刘宋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材 料 或 史 实

结 论

A

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B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

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

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

D

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开发












A. A. B. B C. C D. D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裴秀
21. 详细信息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为巩固“普天之下”的王土,西周统治者实行禅让制。( )
改正:
(2)秦朝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设立丞相、太尉、刺史,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
改正:
(3)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
改正:
(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
改正:
(5)东晋顾恺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被后人誉为“书圣”。 ( )
改正:
22. 综合题 详细信息
中华文明灿烂,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1)材料一中儒家思想创始人是谁?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相互辩论产生什么影响?
(2)材料二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材料三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西方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23. 综合题 详细信息
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依据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挚(奴隶)。
——《史记·商君列传》
(2)概括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材料三

(3)材料三《宋书》记载反映了江南地区什么历史现象?根据图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农业的发展与哪些因素息息相关。
24. 综合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的疆域和民族关系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秦、汉疆域示意图

(1)图一反映秦朝为巩固北部边疆采取了什么措施?图二西汉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管辖,设立什么机构?
(2)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反映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
材料二(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民族交融的特点。它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 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瞭望新闻周刊》
(4)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及其形成的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