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州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专题训练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如图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早期

A.政治中心不断向西推进 B.经济重心已有南移之势
C.空间差别导致文化迥异 D.经济发展影响政治空间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时期,秦武公“伐邦、冀戎,初县之”;晋文公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以“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些“县”的设置
A.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
C.维护了传统贵族的政治利益 D.加剧了诸侯割居混战的局面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
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 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
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 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初年,儒生陆贾总结秦朝灭亡以及先秦政治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作《新语)12篇,主张“行仁义,法先圣",同时强调人主必须无为,受到汉高祖刘邦极大赞赏。陆贾的思想
A.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B.丰富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学说
C.促使汉初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为独尊儒术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20年,魏王曹丕设立中正官取代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这一政策意在
A.巩固门阀士族势力 B.提升官员的道德与才能
C.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
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 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
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 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朱熹在编著《资治通鉴纲目》时,改变了《资治通鉴》中魏国正统的形象,进而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这表明朱熹
A.认为道义才是政权存在价值 B.鼓励世人批判怀疑精神
C.宣扬理学倡导儒家思想复兴 D.注重对历史问题的考证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
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B.北方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商帮兴起 D.南北方之间经济差距大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 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人薛论道以十二首《题钱》诗讥讽当时世风:“人为你生烦惹恼,人为你梦扰魂劳,人为你易大节,人为你伤名教。细思量多少英豪,铜臭明知是祸由,一个个因它丧了。”这反映了
A.现实主义文风为士人所推崇 B.逐利思想取代了传统义利观
C.社会风气败坏导致社会动荡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经济学家刘逛关于清代人均GDP的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GDP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产生这一趋势特点的原因推断合理的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列强的经济掠夺
C.封建赋税盘剥沉重 D.人口的快速增长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82-1883年,胡雪岩收购了上海市场约64%的生丝,企图垄断对欧洲的生丝贸易。1883年,意大利生丝丰收,足以解决欧洲需求,洋行拒绝收购上海所有的生丝原料,导致胡雪岩破产。这反映出
A.生丝贸易战重挫了中国的经济 B.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差距拉大
C.中外贸易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举步维艰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局限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 )
A.领导太平军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B.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C.最早进行“师夷”设想并实践 D.大力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同治八年,奕訢上奏指出:从前各国条约,“最难措手者,惟‘中国如有施恩利益,各国一体均沾’等语”。光绪年间,曾纪泽进一步指出,“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这表明清朝部分官员
A.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C.仇洋和排外思想浓厚 D.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强制剪辫法令。但据1912年2月一期《申报》报道:“近来无知乡愚,惑于谣言,死命保留猪尾。又虑上街购物,或被巡士断送,以致屏迹城市,蛰居不出者,十室而九。”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A.上层变革与底层民众间的冲突 B.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官方到民间积极推进风俗革新 D.革命的进程严重影响城乡经济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0年9月,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德谟克拉西(即民主)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底专有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底利器。”“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表明他主张
A.中国共.产.党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建立真正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D.改造中国必须走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学者方克立在继承与反思我国传统文化体用观的基础上,提出学术研究需“马魂、中体、西用”之说,即“马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为精神指导原则,“中体”强调文化的民族主体性(不是精神指导原则),“西用”则强调对其他民族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的学习与借鉴。对此理念理解最准确的是,学术研究要
A.坚持理论自信与民族自信 B.具有面向世界的学术眼光
C.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术之源泉 D.三学合一,重视综合创新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某一历史事件中的军事路线图。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英国军队从广东沿海打到了江宁 B.太平军从广西桂林一路挥师东进
C.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D.解放军渡过长江已兵临南京城下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8年,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向中华、荧昌几家火柴厂提出建议进行合并。他在私信中说:“我这种努力并非出于自私,因为我想,只有用这样的组织手段,我们才能真正地发展和保护我们的民族工业。”他的建议
A.利于走出经济大萧条困境 B.推动民族产业集团化到来
C.导致政府的经济职权削弱 D.直面外资企业的严峻挑战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对地主阶级等一切反动阶级和派别实行专政;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一切工矿企业,否认外债和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保障八小时工作制;没收地主阶级军阀豪绅的一切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和红军兵士。”这表明苏维埃政府
A.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 B.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
C.坚决奉行“一边倒”方针 D.大力推行土地公有制度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计量史学就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导致下图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日益加强
B.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
C.中央苏区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D.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情况。这一变化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促使国共两党走向合作 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9年9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实行“新县制”。该文件规定“县为地方自治单位”,县长必须为国民党员;“县以下为乡(镇),乡(镇)内之编制为保甲”。由此可知,“新县制”
A.标志着保甲制度正式确立 B.降低了普通民众税费负担
C.意在加强对基层政权的控制 D.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解决土地问题“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该指示
A.延续了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C.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变化 D.意图彻底消灭农村的封建势力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中国成立之初,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风气治理运动,将“除旧与布新”作为社会风气治理的方向与目标,扫除旧社会的一切污泥浊水,在全国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新社会风气。其主要目的在于
A.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B.适应政治经济建设需要
C.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D.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2年4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英国、法国、西德等11国签订了总值达22400万美元的贸易协议,与日本工商界代表签订了总值达6000万英镑的贸易协议。这表明当时我国
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B.摆脱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C.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周恩来在评论某次国际会议时认为:“它的成就对于巩固世界和平与安全,首先是巩固亚洲的和平与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并为进一步协商解决其他重大国际问题开辟了道路。”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A.首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D.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4年,我国经济建设转向战备轨道,中央做出调整工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纵深发展的部署。到1965年,在西北、西南建设项目达300多个:东北迁往西部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就有140个,涉及多个行业,调出约8万人左右。这些举措
A.体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B.扭转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状态 D.调整了工农业发展比例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央曾在一份文件中指出: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该文件从侧面反映出
A.包产到户改变了所有制的结构 B.包产到户是人民公社体制的继续
C.民众对实行包产到户存在顾虑 D.包产到户已在中国农村广泛推行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A. 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 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 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 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32.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平定边疆叛乱、收复台湾等军事斗争的需要,清朝前期十分重视西方火器技术的引进和仿造。康熙朝设内外火器营,各省设乌枪营,由满洲和蒙古兵组成。此时的火器专家戴梓发明出可连发28发的连珠火铳(机关枪的早期形制)和类似于榴弹炮的子母炮等先进火器。乾隆以后,社会比较稳定,国防科技逐渐衰落。到鸦片战争前夕,清军的火药技术依然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火炮管理混乱,没有形成定,期造换制度。舰船装备性能落后,实战经验严重不足。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惊醒了国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军事自强”成为了洋务派的重要工作。清政府先后创办了.
30多个兵工厂;1866年,福州船政局的创办,标志着我国蒸汽规船建造工业的诞生:科学家龚振麟用新法铸造火炮,改进配制火药的工艺;1868年,江南制造慈局设翻译馆,其中与军事技术有关的译著还60多种200多卷;晚清政府还兴办了各种军事技术专业学堂,如1874年建立的操炮学堂等。
——据卢嘉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可能存在的核威胁,中共中央确定了发展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围绕“两弹一星”,1956年,毛.泽东组织编制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原子核技术等6项需要率先突破的领域,触角伸向当时前沿高科技领域。中苏两国科学院、高教部门展开对口合作,相继建立了航天、航空、船舶和核工业,整顿了兵器工业。60年代以后,中国的武器装备生产开始步入自行设计、自行制造为主的新阶段。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为国防事业留下了重要的精神遗产。同一时期,新中国先后成立了原子能研究设计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创办了军事工程学院等一批技术院校,培养了大批国防科技人才。
——摘编自刘祖爱<毛.泽东与新中国国防科技基业的奠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国防科技的发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33. 详细信息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明代王阳明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之后“实事求是”成为了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毛.泽东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代表性著作

代表性言论

1921—1927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索。

1927—1937

《反对本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1937—1945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无产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一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的领导叔,在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战线,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1945—1949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党要立即开始着手备项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4. 详细信息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体制下,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营企业上缴的工商税收和利润,国营企业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企业和职工失去了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这是我国经济一度严重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1983年4月,国务院决定实行利改税的第一步,即税利并存制度。在企业实现利润中,先征政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分配。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实行第二步利改共税,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财政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供安排使用,从税利并存逐步过渡到完全的以税代利。这体现了“国家得大共,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的分配原则,比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盈关系。
——摘编自刘佐《国营企业“利改税“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国企“利改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国企“利改税”改革的作用。
3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共中央认为,只有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表示支持苏联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战争,并提出争取英美加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1年10月26日,印尼、菲律宾、缅甸等国代表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并建立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与英美等国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策略。中国共.产.党不仅在下层,同时也与英美上层人士加强军事和情报方面的合作。为了统一在华日本人反战组织的领导,1942年8月,在延安还成立了华北日本人反战同盟联合会。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理论,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莫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姜廷玉《中国共.产.党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背景。
3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富弼,河南洛阳人,北宋名相,文学家。富弼“少有大志,自刻苦为学”,天圣八年以茂才异等科及第,授河南府长水县知县。庆历年间积极追随范仲淹坚定支持革新,在边事危机中赞成征讨西夏,据辽割地及联姻要求。曾两次临危受命使辽,据理力争毫无惧色,甚至不惜以命相争,最终利用自己对宋、辽、西夏三国关系的透彻了解,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庆历新政失败后,富弼出知地方,在青州时正遇大水,积极抚民救灾十万余人。熙宁二年二月富弼再度为相,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并在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富弼在天文灾异、青苗法和边事的问题上与王安石和神宗发生严重分歧,屡屡称疾求退。但每遇国家大事,他仍建言献策。元丰六年,富弼以八十高龄去世,遗奏中仍劝神宗谨慎对待边事和改革。
——摘编自李婉婷《富弼与北宋中后期政治》
(1)根据材料,概括富弼为北宋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富弼能做出贡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