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精品同步课程-统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 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 传统社会解体,道德观念滑坡
C. 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 民主氛围浓厚,社会环境宽松
2. 详细信息
“真正决定革命和保皇胜败的,不是辩论,也不是棒子,而是国内清政府的政策,如果清政府的政策一直比较对头,能够充分满足地方实力派和士绅的利益,保皇派肯定占上风,革命基本上就没戏了。”由此可见,作者认为
A. 辛亥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B. 晚清政府变革迟缓引发革命
C. 地方割据削弱清政府的力量
D. 晩清派系林立政局复杂动荡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它所彰显的政治意义是
A.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B.否定了儒表法里治国思想
C.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D.断绝了袁世凯称帝的梦想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传统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 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清除了欧美列强的在华势力
C. 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D. 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鲁迅先生曾对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发表过这样的感触:“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一历史时期主要指的是
A.清政府统治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国民大革命时期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尽管1915~1916年和1917年曾经有过企图抹煞辛亥革命的尝试,但主张共和政体革命党人还是达到最低目标: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这里提到的企图是
A. 签署“中日民四条约”
B. 段祺瑞与黎元洪“府院之争”
C. 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
D. 颁布了《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A. 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实现了均衡发展
B. 两次负增长均因为大规模外敌入侵
C. 两次快速发展的相同原因是政府对经济的扶持
D. 抗战期间全国各地民族工业均遭日本掠夺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表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上表反映出

A.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民族工业数量少且规模小
C.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D.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检察官、律师、行政官员的制服用料均使用本国丝织品或毛织品”。这从侧面说明民国初年
A.政府推动实业发展 B.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C.官员队伍日益壮大 D.国民服饰逐渐趋同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近代的社交礼仪,从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到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在称呼上,从“老爷”、“大人”到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这一现象始于
A. 甲午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国民革命后
D. 抗日战争后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浸入中国沿海城市。经过多年的潜移默化,在通商口岸形成了一批穿西装、吃西餐的人群。这种现象说明了当时中国
A.传统生活方式完全被西方所取代
B.传统文化得到发扬
C.生活方式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
D.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杜威《中国的新文化》一文中,大力宣扬“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也试图让中国人相信,只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随之水到渠成。”这里最为坚实的基础指的是
A.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
B.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资中筠先生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绝非盲目的批判和扬弃。他们对外来文化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这种观点
A.全面系统地评价了新文化运动 B.体现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
C.不利于正确地认识新文化运动 D.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偏见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00年,杜亚泉在他主编的《亚泉杂志》序言中称;“实质上,只有靠‘人文和科学’,政治学上的‘进步’才能实现。”由此可知,杜亚泉
A.主张传播民主和科学观念 B.强调民众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C.高举五四新文化运动旗帜 D.积极推动清末预备立宪进程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陈独秀的上述言论旨在
A. 强调民主与科学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
B. 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 说明应该客观公正看待孔子及其思想
D. 谴责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伦理纲常
16. 详细信息
材料 荣宗敬(1873 — 1938年)和荣德生(1875 — 1952年)两兄弟生于江苏无锡西乡荣巷, 是近代中国杰出的实业家。荣氏兄弟于1896年以广生钱庄发家起步,在1899年荣德生赴广东 三水河口厘金局任总账。广州的所见所闻所学对他思想产生很大冲击,最终走向了一条实业 救国之路,决定试办一家面粉厂,为此虚心求教、各方奔走并考察国内外面粉厂。1902年他们 创办保兴面粉厂,从1912年至1921年,所经营的面粉厂达到12家,拥有粉磨301部,日产面粉 能力7.6万包,十年间扩张了 24倍,占当时全国民族资本面粉生产能力的31.4%,因而荣氏兄 弟获得了'面粉大王"的桂冠。进入20年代以后,他们在继续扩张企业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 花在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革新上,并且提高工人福利。还在地方上出资创办大公图书馆及铺桥、 修路、建筑园林。然而30年代中期,荣氏企业遇到了空前的困难,特别是1937年8月13号战 火波及上海及江南地区,荣氏企业当即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摘编自《近代民族工业的巨子荣宗敬、荣德生》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荣氏两兄弟取得“面粉大王”桂冠的历史机遇。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荣氏兄弟实业之路的主要因素。
17. 详细信息
近代中国思想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立儒家的身份?学术界有以下两种主张:①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②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据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遺产》整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的基本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你同意材料四中的哪一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现代化进程中儒家身份的确立”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