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2009年上期)附答案与解析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⑴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⑵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⑷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⑸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⑹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⑺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⑻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上古的自然崇拜观念,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漫长历史中的园林建筑。有人指出,中国的园林建筑,最主要体现的是天、地、人的自然融合,其主要要素是山、水、花草和建筑。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台、灵沼,而灵台、灵沼分别对应山、水。因为山、水是自然的基本元素,而建筑就是置于山、水之中,构成“天人合一”的关系。
⑼种类繁多的民间公共建筑如宗祠、先贤祠、神祠、会馆、书院和景观楼阁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无不深深浸染着传统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较少,现存较完整的几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规定的布局模式,为示清廉,风格都比较朴素。属于居住建筑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现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 种类繁多,形式十分多样, 以其更直接更真切的方式面对普通人生,所体现的群体文化心态也特别率真而质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质明智之美,有时并不在皇皇巨构之下。
⑽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1】在第⑼段 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信息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有一个起始、发展、高潮和结束的过程。
B.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影响到宫殿、都城规划、宗教建筑坛庙和帝王陵墓等几乎所有的建筑。
C. 注重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征,其中园林建筑就是一个范例。
D. 中国建筑群体组合讲求严谨、平和和深沉。
【3】本文在介绍中国传统建筑中比较深入,不仅清晰地说明各类建筑的不同的特征,还阐述了产生这些特征背后深刻的 、 、 等原因。
【4】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空格:

结构

语言

特征

总分式

作用

清晰地说明了中国建筑的各种的特征及它们所包含的文化现象。



;
【5】借鉴上文内容,选择一例典型的中国建筑说明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⑴对文人来说,行走是用双腿丈量思想。
⑵孔子的一生都在行走,都在漂泊,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在行走中发现自觉修养和虚心好学无处不在。弟子颜回对老师顶礼膜拜,连孔子走路的节奏与姿势也一丝不苟地模仿,亦步亦趋。庄子对这种没出息的行为很是不屑,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失去了自我,还能有多大折腾?所以他在《秋水》中编了一个邯郸学步的故事,来讽刺拘泥礼法的儒生。
⑶荀子的一生也走过不少地方,他在行走中发现了积累的重要性,他总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⑷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人走路讲究很大,大都中规中矩。有个性的走姿,还得看魏晋文人。魏晋文人放浪形骸,走路也不拘礼法,而且他们极喜欢行走。
⑸文人常常用行走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独特的命运,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实际上是浓缩的历史。
⑹屈原走得沉重,他身上配挂着美玉,一路走来,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我依稀看到他行走的背影,高大的身子佝偻着腰,理想和道德的重量已经压弯了他的身躯,使他不堪重负。他的理想遥遥无期,又不甘舍弃,只好吟哦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路风尘,一直走进汨罗江中。
⑺李白的一生是艰难行走的一生,他的诗歌可以说是“走”出来的。他十六岁时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行走生涯,从蜀中一直走到夜郎,这个天生的有用之才,也深感行路之难,一下子作了三首《行路难》,对现实发出沉重的叹息和愤怒的抗议,所谓“蜀道难,难以上青天”,“大道上青天,我独出不得”,多少压抑都付行走中!
⑻比起屈原和李白, 行走得比较洒脱。风雨横行的山路上,他穿草鞋,拄竹杖,笑吟“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有一天,解衣就寝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他又愉快地起床,走很远的路,去承天寺找到另一个无眠之人,一同闲庭散步,看月之圆缺,思人之悲欢。
⑼心理学家认为,走姿也暗藏着性格的玄机,比如走路的时候速度快的,一般待人接物比较认真而严谨,言出必行,目标坚定。
⑽似乎有一点道理。
⑾据萧红回忆鲁迅,说鲁迅走路很轻捷,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鲁迅在披荆斩棘中开辟自己的路,正如他自己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⑿当代诗人流沙河历尽岁月的沧桑,谈不上人情练达,但却称得上世事洞明。在人人都想发财的时代,他说“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乐趣”,又叹“嗟吾辈之苟活,蚁走蜂忙,天天疲于奔命,看彼等之雄起,狼吞虎咬,处处敢于发财。”他自述退休后的生活是“不开会,不上班,远离文坛,不争长短。只读书,只写字,近到菜市,只买东西。”颇有些隐于闹市、仙风道骨的味道。与之对应,他走路似乎脚不着地,但绝不是那种让人担心的风一吹就倒的轻飘飘,他的飘逸之中有潇洒出尘的风度,用“大步流星,虎虎生风”来形容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也不过分,所以朋友们赞他“骨瘦身轻,风姿如鹤”。
⒀悲观者说:“每活一天就是又向死亡靠近一步。那时因为他紧盯着死亡,即使年纪轻轻也会步履沉重。
⒁中国人所有的陋习,差不多都被柏杨骂过,柏杨戏说他走路,一向两眼看地,瞧见一块钱,立刻一个箭步,抓在手里,死也不放。这种玩笑话,大概也是讽刺某些中国人的。
⒂读书是间接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了解人生。
⒃有一首诗,写得很有意思:
当我的左脚
踩住
鞋带
我的身体
就倾斜了
原来
把自己绊倒
现代人的通病是忽视了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身的浮躁,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则不达”。
⒄现代人的另一个通病是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其实达官贵人也好,贩夫走卒也罢,人生的终点站都不是一样吗?杭州的一家寺庙中有副门联,读之让人回味良久:是命也是运也,缓缓而行,名乎利乎,坐坐再去。美学家朱光潜也曾提醒世人:“慢慢走啊,欣赏”,短短六个字,惊醒了不少人生旅途中的跋涉者。
⒅台湾作家张文亮就是一位,他写过一篇《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的文章,说上帝给他一个任务,叫他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慢吞吞地让他烦恼不已,但同时让他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语,见到了满天星斗,他恍然发觉自己错了,不是上帝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而是上帝叫 。
⒆文章告诉我们,陷入名利的滚滚红尘之人,放轻放慢人生的脚步,会发现享受过程的滋味其实很美。
【1】在文章第⑻段空格处填上恰当的人名____________
【2】“用双腿丈量思想”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⒅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不符文章的观点的两项是:( ) ( )
A.思想家在行走中得到启发。
B.文人的“行走方式”的不同也形成了各自命运的不同。
C.走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性格。
D.路途中有坎坷,但我们必须坚定、勇敢地走下去。
E.走路的时候把我们绊倒的往往是一根鞋带。
F.慢慢走,不要忽略身边美丽的景致。
【5】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作者从“行”的角度入题,独特而又富有形象性。
B.文章旁征博引,思路开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整篇文章注重起承转合,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D.文章的语言以白描见长,朴素而令人回味。
E.文章通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文章的观点更鲜明。
F.文章多用抒情笔墨,渲染了气氛,感染了读者。
【6】根据文章内容,为文章选择适当的标题。
A.文人之行 B.文人之醒
C.慢慢行,欣赏啊 D.行百里路
【7】选择一篇鲁迅的作品,来印证第⑾段中“鲁迅在披荆斩棘中开辟自己的路”这句话。
3.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⑵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⑶五月渔郎相忆否,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⑷此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⑸_____________,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⑹以谘诹善道,______________,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⑺__________________,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⑻满纸荒唐言,______________。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各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 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 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 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 辛苦向天涯。
【1】上面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
【2】体会首联中的“尽”、“ 赊”两字,说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在表达上含蓄蕴藉。结合颈联,说明诗歌的这个特征。
5.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燕昭汉光武之明
乐毅为燕破齐,或谗之昭王曰:“齐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斩言者,遣使立毅为齐王。毅惶恐不受,以死自誓。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光武以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破隗嚣,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今人咸知毅、异之为名将,然非二君之明,必困谗口矣。田单复齐国,信陵君败秦兵,陈汤诛郅支,卢植破黄巾,邓艾平蜀,王濬平吴,谢安却苻坚,慕容垂挫桓温,史万岁破突厥,李靖灭吐谷浑,郭子仪、李光弼中兴唐室,李晟复京师,皆有大功于社稷,率为谮人所惎,或至杀身。区区庸主不足责,唐太宗亦未能免。营营青蝇,亦可畏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 ⑵异上书谢
⑶率为谮人所惎 ⑷率为谮人所惎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乐毅为燕破齐 率为谮人所惎
B.或谗之昭王曰 今人咸知毅、异之为名将
C.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南面而王耳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非二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⑵区区庸主不足责,唐太宗亦未能免。
【4】“燕昭汉光武之明”句中的“明”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主要运用充分的________论证和鲜明的__________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来阐述观点。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竹间记
明 陈谟
嘉植之类,其清者三,曰竹、曰梅、曰松而已。 之清以直气, 之清以雅韵,而 兼之,有直气而无其偃蹇,有雅韵而无其娟妍者也。故竹之间,尤至清所在,而君子尚之。然而日至乎其间者寡矣。不日至乎其间,而以号于众曰友竹。友竹者,是友其外也,名也,与竹而二,竹莫之爱也。必常处于其间,然后竹与我莫逆斯心也,非名也,而我与竹一矣。晋、唐来友竹者是不一二止,吾独取王子猷焉。子猷所居所至,毋论淹日月久近,即命种竹。或怪之,则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是斯须颠沛,不离其间也。或植嘉竹,则未问主人,径造竹所,是心乎其间而忘乎其外也。古今贤达高致,尚有若此者哉!闻子猷之风而兴者,吾得王简夫氏。其为己,处官有直气无偃蹇,有雅韵无娟妍。凡比德于此君者,实盛似子猷无地无竹,无时不在竹间,而简夫如之又甚称。吾闻南华之山、九成台之下、曲江之墟,以仙隐则宜,以吏隐则宜,以大隐则唐相张公之宇也。简夫植竹焉,日与贤人大夫啸咏其间,海邦之民蒙安静之政,乐岂弟之泽,得与优游于陵谷谷陵之外者,又子猷之所无也。因为君记竹间,乃并书之。
【1】选择“松”、“竹”、“梅”,依次填入文章空格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吾独取王子猷焉”,请说出“独取”的理由。
【3】“处官有直气无偃蹇”其中“偃蹇”在此句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出了竹的气韵。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5】古人常以某一植物入诗文,来喻托某种精神气质。由此,请举出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古诗文一例,并加以简要陈述。
7. 作文 详细信息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古代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说:“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撑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