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后半期期中语文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2019-2020年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伦理学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现代伦理学则开始比较系统地反省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未来的伦理学应该还需要将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纳入考虑范围。
工业文明早期,机器还是人类制造并完全可控的产品,并不存在伦理问题,直到出现智能机器人,它们开始拥有了人的一部分理性,而未来它们还可能发展到拥有自我意识。因此,我们应该考虑与它们的伦理关系。对这种伦理关系,人们最关心的可能还是它们会不会在智能方面超越人乃至替代人。为此,目前对人机关系的伦理调节大概有三个方向:一是规则设定;二是价值引导;三是能力限制。
规则设定是指规范、限制机器人的行为和手段。在这方面,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最早提出给机器人设定三个伦理规则:(一)不得伤害人和见人受到伤害不作为;(二)服从人的指令;(三)自我保存。不过,实行这些规则会加重机器人判断的负担:这“人”是指发明制造它的人还是使用它的人,是指人类个体还是整体,还有判断哪些情况会伤害人,以及在无法避免伤害人的情况下选择伤害哪个或哪些人,等等。后来人们对这三条规则有不少补充,但这将继续加重机器人判断的负担,还可能因此打开误判或假托“人类利益”的缺口。电影《我,机器人》中,新版机器人就觉得自己能够比人类自身更好地判断人类的利益,于是杀死旧版机器人,并将人类禁锢起来。
价值引导是指设置机器人的动机和价值观。一些学者认为可以给机器人预先设置“对人类友好”的价值观,但这样做就必须让它们获得一种自我意识,否则它们还是会存在判断的重负。比如怎样才是对人类友好,什么是人类的最大利益或整体利益……这些判断不仅要考虑人的物质利益,也要考虑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但它们既没有生物的肉体感受性,也没有领悟精神文化的能力——仅靠输入和记住人类的全部文献是不够的,那还需要历史的、无数活生生的富有情感和灵感的个人体验的积淀。而且,如果它们真的发展起一种自我意识,那也一定不是建立在肉体感受性基础上的人的自我意识,我们与它们无法像人与人之间那样建立“感同身受”的关系。
因此,人所能做的甚至只能做的可能就是限制它们的能力,从而保持人类对机器人的独立性乃至支配性。我们不能什么都依赖智能机器,我们最好让它们始终保持“物”的基本属性,而不是给它们建立一套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它们如果真的掌握了价值判断和建构的能力,恐怕很快就要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那是人类不易知晓其内容的“价值体系”——就像现在,对战胜棋类大师的机器人的具体计算过程,即使是专家们也不太知晓,其间还是有不少“黑箱操作”。而如果机器人有了“心灵”,那将是整体的“黑箱”。
总而言之,规则设定虽不可少,但必须简单明确,以减少甚至免除机器人判断的负担,这也是限制它们的能力。而价值引导则不必要,也不太可能,甚至后面隐藏着很大的风险。在能够给智能机器建立一套安全可靠的价值体系之前,我们还是要将智能机器的能力限制在单纯的算法和工具的领域。
(摘编自何怀宏《人物、人际与人机关系——从伦理角度看人工智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机器人的出现给伦理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人机关系开始被纳入伦理关系的范围。
B.智能机器人在根据预设规则做岀判断上有困难,规则越多它们判断时负担越重。
C.为智能机器人设置价值观,就是要让它们获得一种自我意识,减轻判断的重负。
D.对于智能机器人,我们只需限制它们的能力,而不必去为其设定规则和价值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岀有必要从伦理角度审视人机关系,接着阐述了伦理调节的三个方向。
B.文章例举《我,机器人》中的相关情节,以论证人类可能被机器人奴役的观点。
C.文章站在以人为中心的立场,比较分析了人机关系伦理调节具体措施的可行性。
D.文章反对机器人价值引导,其担忧是机器人一旦形成自我意识或许就不可控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伦理角度看待人工智能,有助于应对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将推动伦理学发展。
B.对机器人的规则设定最早由科幻作家提岀,表明科学幻想对社会发展有前瞻性。
C.若要使智能机器的价值体系安全可靠,便应确保此体系与人类价值体系相接近。
D.即使人工智能能考虑人的精神需求,人对能否与人工智能和平相处仍缺乏信心。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近百部古装剧涌进荧屏,中国灿烂的历史成为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然而与此成反比的,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古装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是,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千万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这样的“古装剧”就没有“古代模样”,只有“滑稽模样”罢了。
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
(摘自《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作者:张琼)
材料二:
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勾心斗角,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凡)
材料三:
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虚构和杜撰。司马懿是否“妻管严”、纪晓岚是否真的“铁齿铜牙”、魏璎珞是否跟富察·傅恒有感情,都不妨“戏说”。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比如《大明王朝》《琅琊榜》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传递的历史观之于现实强烈的借鉴意义。
但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的问题,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历史不过是一块幕布,宋朝唐朝清朝不过是背景,是主人公卿卿我我、为所欲为的空间,它们并没有什么值得探究或者检视的。这种轻薄的历史观会对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空洞、轻薄、虚无的存在,他们也将成为“轻飘飘”的一代人,少了历史的负荷,很难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摘自《南方周末》,作者:话剧人)
材料四:
但凡备受好评的古装剧,对古代礼仪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甄嬛传》中的第一个镜头——太监执鞭三响、群臣上朝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深刻。这一镜头就是严格按照史实而拍,而非大多清装剧中太监们那句拖长尾音的“上——朝——”。《甄嬛传》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纠偏,包括上朝的时候群臣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而不是像众多清宫戏里演的在太和殿或乾清宫,太监、侍卫路遇皇帝或妃嫔时须躬身面壁,宫女夜晚侍寝时,只能抱膝和衣而坐,随时听候召唤……类似的礼仪都需要事先由礼仪老师教会演员,拍摄时还需现场监控,避免演员因为紧张或者忘记而犯错。
在《甄嬛传》里,后宫的嫔妃们身穿旗装,踏着“花盆底”,身姿婀娜。为了更好地找到走路的感觉,孙俪在开拍前一个月就向剧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练习。尽管如此,由于横店有不少路都是用鹅卵石铺的,走路时摔倒、崴脚仍时有发生。
(摘自《乐读网》)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拍摄古装剧,应认真研究历史,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确保不背离“古代模样”,才能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
B.好的古装剧可以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可以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
C.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可以有必要的虚构甚至杜撰,但好的历史剧不可以缺少历史思考。
D.《甄嬛传》受到好评,与其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和演员的勤恳敬业分不开,这在当下浮躁的影视圈是难能可贵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大量古装剧与观众见面,可如果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难得一见了。
B.拍摄古装剧不能没有“古代模样”,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否则,很难赢得观众喜爱。
C.早年的清宫剧是借古鉴今,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而近年的清宫剧大多表现“后宫女人”的争宠,以历史叙事隐射当下职场的是非。
D.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并进而启迪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3】围绕历史剧的拍摄这一话题,后三则材料分别是侧重从哪些角度阐述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第十一根红布条
曹文轩
麻子爷爷是一个让孩子们很不愉快,甚至感到可怕的老头儿!他那一间低矮的旧茅屋,孤零零地坐落在村子后边的小河边上,四周都是树和藤蔓。他长得很不好看,满脸的黑麻子,个头又矮,还驼背,像背了一口沉重的铁锅。他总是独自一人,从不搭理别人。除了用那头独角牛耕地、拖石磙。听大人们说,它的一只角是在它买回来不久,被麻子爷爷绑在一棵腰般粗的大树上,用钢锯给锯掉的,因为锯得太挨根了,弄得鲜血淋淋的,疼得牛直淌眼泪。
人们因为他的古怪,也不怎么把他放在心里。只有在小孩子落水后需要抢救的时候,人们才忽然想起他——不,严格地说,才想起他的那头独角牛!
这一带是水网地区,大河小沟纵横交错,家家户户住在水边上,门一开就是水。到了发大水的季节,方圆三五里三天五天就传说哪里又淹死个孩子!落水的孩子被捞上来,不管有救没救,总要进行一番紧张的抢救。这地方上的抢救方法很特别:牵一头牛来,把孩子横在牛背上,然后让牛不停地在打谷场上跑动。那牛一颠一颠的,背上的孩子也跟着一下一下地跳动,这大概是起到人工呼吸的作用吧?有救的孩子,在牛跑了数圈以后,自然会“哗”地吐出肚里的水,接着哇哇哭出声来:“妈妈……妈妈……”
麻子爷爷的独角牛,是全村人最信得过的牛。只要有孩子落水,便立即听见人们四下里大声吵嚷着:“快!牵麻子爷爷的独角牛!”也只有这时人们才会想起麻子爷爷,可心里想着的却是牛而绝不是麻子爷爷。
这是发了秋水后的一个少有的好天气。一个打鱼的叔叔打捞起一个孩子,等那个打鱼的叔叔把这个孩子抱上岸,河边上已围满了人。有人忽然认出了这个孩子:“亮仔!”亮仔双眼紧闭,肚皮鼓得高高的,手脚发白,脸色青紫,看样子,没有多大救头了!
一个小伙子箭一般射向村后那片林子。
麻子爷爷像虾米一般蜷曲在小铺上,他已像所有将进黄土的老人一样,很多时间是靠卧床度过的。他不停地喘气和咳嗽,像一辆磨损得很厉害的独轮车,让人觉得很快就不能运转了。听了小伙子的话,他颤颤抖抖地翻身下床,哆嗦了好一阵,解开牛绳,拉着独角牛就朝林子外走。
“放!”还没等独角牛站稳,人们就把亮仔横放到它的背上。独角牛叫着,两只前蹄不安地刨着。麻子爷爷紧紧地抓住牛绳,用那对混浊的眼睛望着它的眼睛。牛忽然走动了,慢慢地,沿着打谷场的边沿。紧接着被麻子爷爷牵着的独角牛真的越跑越快了。它低着头,沿着打谷场“吃通吃通”地转着,独角牛老了,跑了一阵,嘴里往外溢着白沫,鼻子里喷着粗气。但这畜生似乎明白人的心情,不肯放慢脚步,拼命地跑着。扶着亮仔不让他从牛背上颠落下来的,是全村力气最大的一个叔叔。就这样一个叔叔也跟得气喘吁吁,汗流满面了。他差点赶不上它的速度,险些松手让牛把亮仔掀翻在地上。
至于麻子爷爷现在怎么样,可想而知了。他脸色发灰,尖尖的下额不停地滴着汗珠。他咬着牙,拼命搬动着那双老腿,不时地闭起眼睛,脸上满是痛苦。有几次他差点跌倒,可是用手撑了一下地面,跌跌撞撞地向前扑了两下,居然又挺起来,依然牵着独角牛跑动。
跑呀,跑呀,牛背上的亮仔突然吐出一口水来,紧接着“哇”地一声哭了。独角牛站住了。
麻子爷爷抬头看了一眼活过来的亮仔,手一松,牛绳落在地上,扑倒在地上。独角牛在一旁“哞哞”叫起来。“拴根红布条吧!”一位大爷说。这里的风俗,凡是在牛救活孩子以后,这个孩子家都要在牛角上拴根红布条。
“噢,麻子爷爷!”人们突然想起他来了。麻子爷爷背靠草垛,脸斜冲着天空,垂着两只软而无力的胳膊,合着眼睛。那张麻脸上的汗水已经被吹干,留下一道白色的汗迹。一个内行的老人突然从麻子爷爷的脸上发现了什么,走到麻子爷爷面前,把手放到鼻子底下。过了一会,他用发哑的声音说:“他死啦!”
人们看着他:他的身体因衰老而缩小了,灰白的寸发上沾着草屑,脸庞清瘦,因为太瘦,牙床外凸,微微露出发黄的牙齿,整个面部还隐隐显出刚才拼搏着牵动独角牛而留下的痛苦!人们长久地站着不发出一点声息,像是都在认真回忆着,想从往日的岁月里获得什么,又像是在思索,在内心深处自问什么。独角牛先是在打谷场上乱蹦乱跳,然后一动不动地卧在麻子爷爷的身边。它的双眼分明汪着洁净的水。它跟随麻子爷爷几十年了。麻子爷爷锯掉它的一只角,可是,它如果真的懂得人心,是永远不会恨他的。那时,它刚被买到这里,就碰上一个孩子落水,去打谷场的一路上,它不是赖着不走,就是胡乱奔跑,用犄角顶人。那个孩子当然没有救活,就是那天,麻子爷爷锯掉了它的一只角!也就是在那天,它比村里人还早就认识了自己的主人!
给他换衣服下葬的时候,从他怀里落下一个布包,人们打开一看,里面有十根红布条,也就是说,加上亮仔,他用他的独角牛救活十一条小小的性命!
麻子爷爷下葬的第二天,那头独角牛突然失踪了。几天后,几个孩子在滩头发现它死了,一半在滩上,一半在水中。
它的那只独角朝天竖着,拴在它角上的第十一根鲜艳的红布条,在河上吹来的风里飘动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麻子爷爷在孩子们的认知里是一个让人感到可怕的老头儿,与后面他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B.小说语言平白如话,环境描写真实自然,人物形象本色不做作,故事情节的叙述充满了画面感。
C.小说中从麻子爷爷狠心锯掉独角牛的牛角这一情节,可以看出他曾经是一个严厉得不近人情的人。
D.小说中写到人们“又像是在思索,在内心深处自问什么”,写出人们的痛里含着歉疚和反省。
【2】结合小说内容,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麻子爷爷”这一人物形象的。
【3】小说的结尾写独角牛死在滩头和风中飘动的红布条,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诗句中不含借代修辞的一项是( )
A.妆成每被秋娘妒 B.庄生晓梦迷蝴蝶
C.五陵年少争缠头 D.欲寄彩笺兼尺素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数个、多个 B.女也不爽 爽:差错、过失
C.均之二策 均:衡量 D.沛公则置车骑 置:弃置
6. 其他 详细信息
把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通判绛州,迁直集院。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后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庆历二年,为知制语,纠察在京刑狱。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含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②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廩之仍书甚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遗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英宗立,召为枢密使。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
注:①夷简:吕夷简,时任宰相。②前资:古代称已去职的官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B.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C.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廩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D.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旦,即春节,每年的正月初一日。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成为正月,“旦”为旭日东升,农历的初一日。
B.河朔,泛指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河,古代特指黄河;朔,在表示方位时指东方,如“朔风”即东风。
C.母忧,即“丁母忧”,遭逢母亲去世的丧事。旧制,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的丧事,官员必须停职守制。
D.虚位,指特意空出职位,表示期待贤能。原为宴席之上空出座位,等待贤者到来,表示尊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弼热衷学习,才华横溢。富弼从小就热爱学习,气量大度;被范仲淹认为是辅佐帝王的良才;晏殊看了他的文章,很欣赏富弼,将女儿嫁给他。
B.富弼见识卓越,虑事周详。康定元年发生日食之后,他建议撒除宴会舞乐,执政者未采纳此建议,而契丹果然撤除了宴会,令北宋朝廷蒙羞。
C.富弼忠于朝廷,勇于担当。契丹屯兵边境,派遣使者前来谋取关南的土地,富弼挺身而出,为主分忧,接待应对契丹使者,据理力争。
D.富弼勤于职事,救民水火。河朔大水,灾民流离,食宿无着,他采用前人聚民施粥的方式,调动官民之资,养生丧死,成效显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
8.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进艇①
杜甫
南京②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③无谢④玉为缸。
(注)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寓居草堂时。进艇:划小船。②南京:指当时的成都。③瓷罂: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④无谢:不让,不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避乱于成都日久,在草堂的北窗独坐,极目北望,顿生一种悲怆感伤的情绪。
B.颔联紧扣诗题,描写诗人在晴朗的日子里,与老妻幼子乐游于清江之上,富有生活情趣。
C.颈联写浣花溪畔“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的美景,意在表达对良好自然生态的赞美。
D.尾联写与家人一起享用茶浆,用的虽是粗陋的瓷器,但作者却认为足以比得上玉制容器。
【2】诗写“茗饮蔗浆携所有”,这其中“茗饮”清苦而“蔗浆”甘甜,把苦茗与甜蔗同置艇上,时饮茗来时饮浆,时苦时甜,恰如在品味一段人生。请结合诗歌说说诗人的“苦”与“甘”。
9.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琵琶行》中,“______”是白居易听到浔阳当地音乐时的感受;而“______”一句则写出了他当夜听到琵琶声时的感受。
(2)《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所赠管箫的喜爱。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与纯美的风景摄影所不同的是,纪实摄影崇尚 ,追求朴实无华的风格,且具有一定指向性,需要摄影师本着对人类生存及命运的体恤、关切和 ,以人道主义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如实记录,在表明立场的同时揭示拍摄事物的内在价值和时代意义,因此不宜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大、粉饰和虚构,也切勿形式大于内容。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一方面取决于客观呈现未加修饰的现实,揭示出矛盾和问题,做到不煽情、不冷漠、不取悦; ( )
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在文学界,没有一个有才能的作家不重视细节描写。摄影也是如此。好的摄影人善于对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影像捕获,通过局部和小切口展示人们常常 的丰富细节。比如这次疫情中被摄影师拍摄的含泪的眼、粗糙的手、疲倦的面容和贴着创可贴的脸,它们构成了影像的血肉和 ,成为最具典型化的象征性符号。若干年后,也许人们会淡忘这场疫情,但白衣天使脸上的美丽印记却依然令人记忆深刻。
【1】依次填入文中模线上的调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师法自然 同情 司空见惯 肌理
B.取法乎上 共情 司空见惯 肌肤
C.师法自然 共情 视而不见 肌理
D.取法乎上 同情 视而不见 肌肤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
B.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
C.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向人们提供一 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
D.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最具说服力和真实性,它就好比影像的细胞。
B.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它就好比影像的细胞。
C.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说服力和真实性。
D.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11.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根据名著《三国演义》内容,完成下列填空题。
(1)《三国演义》中素有“千古奇策”之称的是_________。
(2)《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精神的英雄人物是_________。
(3)《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著名战役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在华容道上“三笑一哭”的是_______,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
12. 作文 详细信息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疫情来临,真正拯救世界的不是那些音乐、舞蹈、有趣的段子……而是普通人身上“落地就能生根的生命力”,是人们对于生活最本真的热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支持的守望相助,是面对菜根也能嚼出甜味儿的乐天派精神……
让这个世界继续下去的,除了对抗病毒的现代医学,更是每个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请以“认真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