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一中高三上半年适应性历史考试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殷墟出土的甲骨上记录了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其并非向统治者心中的至高神祷告,而是请祖先将要求向神转达。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商代
A. 传统宗教饱受质疑
B. 人文主义融入家族体制
C. 宗法观念趋于形成
D. 社会生活充满神秘色彩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仓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
A. 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権
B. 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C. 等级秩序应该受到推崇
D. 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五常法五行”“六纪法六合”。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B.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
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 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
A. 儒学独尊
B. 国家财政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幼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
A. 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 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 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 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A. 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B. 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 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
D. 社会风俗急剧转变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代中期,棉加工业等“低端”产业大多从苏州市区迁往郊区市镇,但其产品仍主要供应市区消费;苏州市区只保留了印刷业等“高端”产业,其原料大多来自郊区市镇工业。这说明此时的市镇
A. 经济独立性日益削弱
B. 区域分工更加明显
C. 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D. 产业结构出现倒退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 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5年,中国有学者论到:“德意志、日本之军队,节制谨严,故能称雄于世界;法、美等国则不然,能富而不能强。此无他,一为君主,一为共和故也。”此论
A. 主张完全照搬欧美政治制度
B. 意在比较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孰优孰劣
C. 逆历史潮流遭先进人士抨击
D. 反映了民众实现民族富强的迫切愿望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可说明
A. 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
B. 国民革命兴起的原因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
D. 苏联支持国民党反共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1853-1964年》中记载:“日军先是于1937年之夏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城市遭到轰炸,郊区的战斗趋于白热化,有二十五万中国人在战火中丧生,多为平民。在日军实施某起大屠杀的遗址,一块纪念碑这样写道:‘血流成河,染红了大海。”,此次战役
A. 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
C. 使得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D. 日军犯下侵华战争中最恶劣的罪行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2一1943年河南发生大饥荒。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采用教育民众互助友爱、组织开展纺织运动、协助灾民发展生产等方式,安置了25万涌人边区的灾民。这主要反映出
A. 恶劣的战时环境导致灾情扩大
B. 抗日根据地适时调整了工作重心
C. 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正式确立
D. 中共充分认识到战争胜利的根源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份中共中央工作文件指出:由于美国低估会议的可能成果,以及美、英、法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中国应该采取积极方针,打破美国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与这份文件相关的外交活动
A. 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
B. 使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D. 确立的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A. 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 B. 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C. 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D. 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

1949~1952年

1953~1957年

1963~1965年

工业

36%

19.2%

7.9%

农业

14%

4.5%

11.1%




出现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 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 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C. 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A. 简化了司法程序
B. 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C. 彰显了契约精神
D. 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18. 详细信息
尽管西欧在14世纪中叶因黑死病危机损失了不少人口,但在瘟疫结束后西欧农民的收入却有了很大提高。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根据当时的文献分析认为,14世纪后期意大利地区农民的肉食和糖类的摄入量和贵族基本相当$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
A. 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B. 新航路开辟推动物质生活进步
C. 文艺复兴推动社会消费水平上升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贵族衰落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阿伦·布洛克在评价西方某一运动时说:“古人世界的重新发现释放了新的能力,刺激了想象力,最后发现了新的真理,创造了新的形式,而不仅仅是恢复了过去已被淹没或歪曲的许多价值。”该运动
A. 复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内核
B. 诠释了全新的文化体系
C. 导致了西方社会人文精神的诞生
D. 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制宪会议期间,北方资产阶级虽反对奴隶贸易,却支持在宪法中写人引渡逃奴的内容;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分配上争吵不休,却对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毫无争议。这充分说明美国
A. 制宪目的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
B. 联邦与各州达成妥协
C. 对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形成共识
D. 两大政党的主张趋同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A. 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 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 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 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0年5月,纽约警方向社会公布了一批揭发材料,声称苏联政府企图通过援助美国共.产.党来颠覆美国政府,虽然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据此可以推知
A. 美苏争霸加重政治紧张局势
B. 美国政治经济困局造成政府敏感
C.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受挫
D. 意识形态对立阻断国际人口流动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吴有法在《德国史探研》中说到:“‘德国’问题在不同时期,含义也不同。对刚成立的联郑德国来说,‘德国问题’就是复兴西德经济、取得独立的国家主权,改善德法关系,防止德国成为‘第四帝国’。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 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
B. 德法关系的改善解决了“德国问题”
C. 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
D. 欧洲一体化完成的标志是欧盟成立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2)1978年,苏联向西方出口石油增加了5%,但其外汇收入却增加了2.5倍,达到了140亿美元。苏联用于购买国外技术和粮食的财政硬通货中60%以上是石油收入。这一现象(  )
A.体现出勃列日涅夫改革显著成效
B.助长了苏联低效僵化体制的发展
C.说明苏联的工业正快速健康发展
D.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发展到宋代的时候达到了高峰。主要有田径、球类、射请、摔跤、举重、游泳、马术、式术、荡秋千、放风筝、拔河、龙舟竟渡、登山与踢等运动。宋代体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首先,宋代的体育开始商业化发展,体育器材等作为商品进行大批量生产;其次,宋代体育注重服务普通民众,开始走入民间为广大人民服务;再次,宋代体育出现总结性的专著,如出现相扑专著《角力记》、摇丸专著《丸经》等。第四,宋代体育对身体对抗性不再热衷,而注重技巧化、观赏性。第五,宋代体育发展开始日渐规范化、制度化,如国家成立专门机构管理马球运动,社会出现专门体育社团来整顿行规、规范比赛。
——摘编自张利华《宋代体育研究》
材料二 英国有现代体育发源国的类誉。足球、孝击、橄榄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和部分水上项目基本上都起源于英国贵族们热衷的“户外运动”。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期间,英国体育运动由野蛮残忍的混乱状态转变为理性的休闲运动;由单纯的娱乐运动发展到职业化商业化态势;由城乡同一的体育活动状态转变为以城市为主导的具备有组织、有规则、商业化、职业化的特征的现代体育运动。现代体育首先诞生于英国,其主因是英国首先自发成为具有现代特征的国家。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共同塑造了英国现代社会,城市文明最终形成。城市文明赋予体育运动一系列现代特征。
——摘编自任明慧《英国现代体育的起源》
材料三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体育发展特点的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促进英国体育走向现代化的。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意义。
2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帑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材料二 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饬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绅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晩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1870年,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190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1901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中国,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三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洽理规划。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
27.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伦敦1%的人口拥有55%的国民财富,而3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采矿、纺织等行业失业率不断上升。为此,英国政府实施税制改革,规定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财产越多,税率越高。1909年,“人民预算案”提出,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上下两院对此分歧严重,一度引发宪政危机。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这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
——摘编自滕淑娜、顾銮斋《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建设性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税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作用。
28.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法国面对英、美两个联合阵线的要挟,不得不作出妥协和让步。结果,法国放弃莱菌独立的要求,换得萨尔开采权;并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莱茵河左岸由联军占领十五年,右岸五十公里内划为非军事区。并由英美承允一旦德国发动侵略,立即给法国以援助。
——摘编自于忠《从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的谈判看帝国主义的矛盾与妥协》
材料二 1945年2月5日,在雅尔塔会议上作为政治问题讨伦分割德国时,英、美、苏三国首脑未经反复争论很快取得协议:一致同意分割德国的原则。最后在《雅尔塔会议议定书》中规定:三国将对德国拥有最高权力。为行使此种权力,他们将采取这些步骤,包括完全解除武装、非军事化。但鉴于国际形势以及盟国间利害错综复杂,三国不得不重新考虑永久处理德国的政策。
——据韩国衡《盟国对德处理中的军事占领和分割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中战胜国对德国处理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和会、雅尔塔会议对德国产生的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