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至2019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数字图书馆,可以理解为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通过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构建的数字应用和海量数字资源存储、管理、服务的系统平台,是现代图书馆实现数字资源采集、管理和服务等业务功能的重要形式。
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的功能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查找信息的层面,还需要为用户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为教学、科研、在线教育提供多维度、深层次的支持,并注重开展馆际、行业、社会多元化合作,由此才能实现有效的转型。
数字图书馆转型的主要方向是_______________。其服务应当有别于数字资源商、网络信息服务实体所提供的基础信息服务,而将现有资源的知识化作为主要侧重点。如在继续关注图书馆长期开展的资源收集、整理、组织与传递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知识的资源载体、发展脉络、概念关系等相关问题,深入开展知识发现工作,为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知识发现、揭示,甚至是决策支持;同时,结合数字化环境下人机交互的特点,以知识单元、学科单元或是行业模式进行知识整合、学科知识重组与知识库构建,从而推动知识转化与知识创新,建立读者需要的“知识型数字图书馆”。
(取材于李超《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多元转型策略研究》)
材料二
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积累了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古籍。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瑰宝。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古籍原始载体都会因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而逐渐老化、破损,这对古籍的长期保护与古文化知识的研究利用造成严峻的挑战。
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新思路。古籍数字化是指对古籍进行数字化转换、存储与加工处理。古籍数字化不仅可以扩大文献受众范围,保障文献信息的长期可获取性,同时可以减少对古籍原件的翻阅,从而实现对古籍的有效保护。
中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古籍数字化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建成了相当规模的古籍索引数据库、古籍书目数据库、古籍全文数据库等古籍数字化产品。但我们也要看到,迄今为止,数字化全文只是对纸质文献的替代,文献检索一般只能达到基于字符匹配的全文检索层次,无法从概念或知识层次对文献进行挖掘利用,古籍利用效率较低。
数字人文学科则为古籍数字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数字人文的理论逻辑与技术体系,能够使古籍数字化资源平台集资料查询、计量分析、知识发现等功能于一身,辅助读者更好地发现、阅读、利用古籍,以实现古籍文献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传承。
(取材于魏晓萍《数字人文背景下数字化古籍的深度开发利用》)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数据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可能。
B. 是应用多种技术构建的系统平台。
C. 用于海量数字资源的存储与整理。
D. 查找信息的功能将会被逐渐取代。
【2】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填入横线处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加强搜索引擎功能
B. 关注资源收集与管理
C. 向知识型图书馆转变
D. 发展人机交互功能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卷帙 帙,读yì,意思是“书籍”
B. 瑰宝 瑰,读guī,意思是“珍奇”
C. 迄今 迄,读qǐ,意思是“始终”
D. 提供 供,读gòng,意思是“供给”
【4】正在积极创建“知识型数字图书馆”的某市属图书馆,近期得到一批古籍,他们应如何有效保护并充分利用这批古籍?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作答。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
B. 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捕鱼砍柴
C. 审容膝之易安 审:仔细
D. 曷不委心任去留 任:随,顺从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 侣鱼虾而友麋鹿
C. 眄庭柯以怡颜 D. 或执杖而耘耔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归去来兮!(来:助词,无意义) 复驾言兮焉求(言:助词,无意义)
B. 舞幽壑之潜蛟(之:助词,的)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之:代词,代自然界)
C. 汤之问棘也是已(是已:就是这样) 旬有五日而后反(旬:一个月)
D. 彼且恶乎待哉(且:将要)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且:而且)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而今安在哉 B. 月出于东山之上
C. 而又何羡乎 D. 乐夫天命复奚疑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A.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B.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 ①门虽设而常关 ②风飘飘而吹衣
D. ①知来者之可追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于是看见自己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B. 将有事于西畴:就要到田间去耕种。
C. 世与我而相违:人世与我已经背离了。
D. 善万物之得时:羡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时生长繁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达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B. “田园将芜胡不归”是用了《诗经·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成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典故。
C. 辞,是介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 陶渊明的创作开创了山水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9.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所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间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取材于苏轼的同名文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弊:破损
B. 幸而得之,皆手自书 书:书籍
C. 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根:根据
D. 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益:好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有悦于人之耳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 其学可谓难矣 舍我其谁
C.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 将以遗来者 舟遥遥以轻飏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都可以凭借各自的才能有所得
B. 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
纸和文字、图画一天天趋于简便,书的益处越来越多
C. 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
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
D. 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却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象犀珠玉一类的奇异珍贵之物,虽可让人赏心悦目,却不适用。
B. 孔子时的读书人虽然读书条件艰苦,却取得了后世君子无法企及的成就。
C. 苏轼认为自己体衰多病,不久于人世,遗憾的是世间还有许多未读之书。
D. 作者在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指出学者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5】作者认为李公择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第三节的内容概括作答。
10.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
陕 西 因 洪 水 下 大 石 塞 山 涧 中 水 遂 横 流 为 害 石 之 大 有 如 屋 者 人 力 不 能 去 州 县 患 之 雷 简 夫 为 县 令 乃 使 人 各 于 石 下 穿 一 穴 度 如 石 大 挽 石 入 穴 窖 之 水 患 遂 息 也 。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
11.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伯兮①
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
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⑤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⑥,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⑦。
注释:①选自《诗经·国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②朅(qiè):英武高大。③桀:同“杰”。④殳(shū):古兵器。⑤杲(gǎo):明亮的样子。⑥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⑦痗(mèi):忧思成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伯兮》与《无衣》的题材都与战争有关,而写作角度不同。《伯兮》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而《无衣》则从战士的角度来写。
B. 《伯兮》的第一章通过“朅”“桀”“为王前驱”等内容,赞扬了“伯”的形象、才华与地位,表达了女子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C.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所用手法完全相同。
D. 诗歌紧扣一个“思”字,边叙事,边抒情,塑造了一个温婉的女性形象——有深深的思念与哀愁,但并没有过于激烈的怨愤。
【2】《伯兮》的后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概括。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对《边城》中有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边城茶峒有在端午节捉鸭子、赛船的习俗,翠翠的爱情故事就与此有关。
B. 老船夫与孙女儿翠翠相依为命,生活很拮据,但依然乐于助人。
C. 天保和傩送每夜轮流唱歌以表达对翠翠的爱慕之情,这让翠翠很反感。
D. 老船夫在雷雨之夜去世,乐善好施的船总顺顺帮着料理了老人的后事。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边城》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翠翠与傩送兄弟的爱情纠葛,暗线是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
B.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
C. 《红楼梦》中写王熙凤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与其他人的出场形成对比,突现她鲜明的个性、张扬的风格。
D. 晴雯、翠翠、祥林嫂分别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沈从文的《边城》、鲁迅的《呐喊》中的女性人物。
14.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件小事
鲁迅
①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②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③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儿,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④ 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⑤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⑥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⑦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⑧ “你怎么啦?”
⑨ “我摔坏了。”
⑩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⑪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脾,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⑫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⑬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⑭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⑮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⑯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⑫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 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O年七月(选自《呐喊》,吉林文史出版社。略有删减)
【1】“我”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的反应是( )
A. 完全没有听到 B. 听得清清楚楚
C. 或者听到了,或者没有听到 D. 听到了,但不太清晰
【2】文章环境描写精当,请分析文中画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5.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依据原文填空。
(1)《荷塘月色》中从整体写荷叶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________。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是诗人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
(4)苏轼在《赤壁赋》中以“白露横江,_________”两句描写月出后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5)苏轼在《赤壁赋》主客对话中化用《论语·子罕》中名句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两句是“_________,而未尝往也”。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人生如梦,_________”两句,感慨人生的短暂,于是会情不自禁的洒酒祭奠。
(7)杜甫《登高》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16.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青天一缕霞
⑴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就像诗人说的那样:“①?”我能连续几个小时眺望云空而不觉厌倦。虽然眺者自眺,飞者自飞,但在久久的深情谛视中,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
⑵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霞彩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联想。比如,当我读了女作家萧红的传记和作品,了解其行藏与身世后,便自然地把这个地上的人与天上的云联系起来。看到片云当空不动,我会想到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没有母爱,没有伙伴,每天孤寂地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里,双手支颐,凝望碧空。而当一抹流云调头不顾地疾驰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的奋斗生涯。有时,两片浮游的云朵亲昵地叠合在一起,而后,又各不相干地飘走,我会想到两个叛逆的灵魂的契合,他们在荆天棘地中偶然遇合,结伴跋涉,相濡以沫,后来却分道扬镳,天各一方了。当发现一缕云霞渐渐地深化在青空中,悄然泯没与消逝时,我便抑制不住悲怀,深情悼念这位多思的才女。她,流离颠沛,忧病相煎,一缕香魂飘散在遥远的浅水湾。这时,会立即忆起她的挚友聂绀弩的诗句:“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⑶正是这种深深的忆念和所谓“因蜜寻花”的心理,催动着我在观赏巧云的最佳时节——八月中旬,来到这神驰已久的呼兰,追寻女作家六十年前的岁月。
⑷但是,当我踏进萧红故居,却未免有些失望。寥寥几幅灰暗模糊的照片,一些作家用过的旧物,疏疏落落地摆在五间正房里。原有的两千平方米的后花园,这印满了萧红的履痕、泪痕和梦痕的旧游地,如今已盖上了一列民宅。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著名女作家,陈列室中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
⑸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②”,如此而已。云,是萧红作品中的风景线。手稿没有,何不去读窗外的云?
⑹在浪迹天涯的十年间,萧红走遍大半个中国,而且,曾远涉东瀛。她肯定领略过青岛上空彩云的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也该注意到关中一带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团成窝窝头的朵朵黄云。透明、绮丽的南国浮云;素朴、单纯,仿佛用高山雪水洗涤过的热带晴云,樱花一般的东京湾上空的绮云……这些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流云霞彩都已幻化为女作家的奇思玄想。
⑺对萧红来说,尽管童年生涯是极端枯燥、寂寞的,家园并无温馨可言,甚至经常感到格格不入;但是,就像一首诗中描述的:“③。”一颗远悬的乡心,痴情缱绻,离开得越远,回音便越响。于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便在“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中孕育诞生了。
⑻时代造就了萧红。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得到了一批革命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接触了世界近代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化觉醒意识。她在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
⑼对于乡园,她没有沉浸在一般层次上的眷恋、遐想与梦幻之中,而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思索,在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交叠的文化视点上,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深入地开掘其对于“国民性”的哲理反思和病态社会的无情清算。
⑽她“以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以充分的感性化、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通过散化情节、淡化戏剧性、浓化情致韵味的艺术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造成的弥天灾难,展示病态人生、病态社会心理的形成,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⑾同那些跨越时代的文坛巨匠相比,萧红也许算不上长河巨泊。她的生命短暂,而且身世坎坷,迭遭不幸。她失去的不少,而所得可能更多;她像一缕霞光飘然而逝,却长期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她似乎一无所有,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串坚实、清晰的脚印,树起了一座高耸的丰碑。
⑿流光似水。如今,那被女作家诅咒过的岁月,远逝了;那没有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的牛马般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女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血泪交迸的“生死场”,已经照彻了灿烂的阳光。
⒀十字街头拐弯处,当年萧红读书的小学校还在。微风摇曳中,几棵饱经风霜的老榆树似在发出岁月的絮语。下课铃声响起,一群闪着澄澈、亲切的目光的活泼可爱的女孩子,野马般地拥向了操场,有的竟至和来访的客人撞了个满怀,随之而喧腾起一阵响亮的笑声。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⑶段中的“因蜜寻花”指作者由喜欢萧红的传记和作品,进而希望了解她当年的生活环境,了解她作品形象的生活原型。
B. 萧红故居让作者有些失望,不仅陈列室中没有收藏女作家的一页手稿、一行手迹,而且这位叛逆女性的前尘梦影也不在家里。
C. 独特的视角、写法,振聋发聩的主题……萧红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清晰的脚印,她也得以长久地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
D. 文章结尾处对那群活泼可爱的女孩子的描写,不禁让人想到女作家及其作品中主人公们的悲惨生活,今昔对比,引人深思。
【2】下列诗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将它们填入原文中对应的位置。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满纸深情悲仆妇,十年断梦绕呼兰
C.爱替春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3】文章第⑻段说“时代造就了萧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4】本文题目“青天一缕霞”的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17. 作文 详细信息
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名著,提高阅读兴趣,学校准备召开一次名著阅读推介会。现请你以《论语》《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任意一部作品为内容,为这次推介会设计一份宣传海报。
要求:介绍你在宣传海报上所设计的内容,并依据原著说明你这样设计的意图。不少于150字。
②阅读名著时,我们常常会对作品中人物的某些做法感到困惑不解。如果你有机会向名著中的人物提一个问题,你会在《论语》《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哪一个人物?问他(她)一个什么问题?并说明这样选择及这样问的理由。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不少于150字。
③最近,公交车上个别乘客抢夺方向盘,与司机发生冲突的现象屡有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要杜绝这种现象,除了法律的约束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乘客文明乘车的意识。请你针对这种现象,以一位普通乘客的身份,写一份文明乘车的倡议书。
要求:态度友善,语言得体,有感染力。不少于150字。
18. 作文 详细信息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①每个时代都呼唤英雄,每个时代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任时光流转,人们的英雄情结不会改变,英雄的故事也将在不同时代持续上演。
50年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英雄故事也正在上演、流传。请展开想象,以“新时代的新英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述50年后的英雄的故事。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②种子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蛹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冲破束缚、破茧化蝶。生命的发展,就是不断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
要求: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