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九年级中考一模历史(辽宁省锦州市)

1. 详细信息
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商鞅变法
C. 文成公主入藏 D. 孝文帝改革
2. 详细信息
2018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以下对这一公祭仪式理解正确的是(  )
①铭记胜利和光荣,勿忘牺牲和耻辱 
②加强军备,积极备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③维护和平、正义、良知,避免悲剧重演 
④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详细信息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探讨“文艺复兴”这个名词,最后认定其实质体现在一个“兴”上,你认为这个“兴”的主要含义应该指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B.封建文化的兴起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神学文化的复兴
4. 详细信息
记录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公元1500年前后的第六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的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它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根据材料判断这个‘重要的分水岭’的含义是(  )
A. 世界各个地区从相互隔绝、孤立发展到连接成一个整体
B. 锤炼了欧洲人敢于胃险、勇于拼搏的精神
C. 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从此开始
D. 人类历史开始迈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5. 详细信息
2017年5月5日,凝聚着国人梦想的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天空中终于有了属于中国人的大型喷气式客机。下图是C919主要供应商示意图,它反映了当今世界

A. 政治多极化趋势
B. 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
C. 经济全球化趋势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6. 详细信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 )。
A. 1894年 B. 1840年 C. 1856年 D. 1851年
7. 详细信息
农业合作化和土地改革最大的区别是
A. 受到农民的欢迎
B. 改变了所有制
C. 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
D.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8. 详细信息
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下边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 文化大革.命结束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9. 详细信息
某国“在1825年建成世界上地一条铁路,1850年基本形成全国干线铁路网”,率先进入“铁路时代”。这个国家是(  )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法国
10. 详细信息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被称为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是因为(  )
A.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B. 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侵略和掠夺
C. 探险家对美洲的探索范围不断扩大
D. 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纷纷建立
11. 详细信息
“一直把中国当成未开化的落后民族、而不以为战争对手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怕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散漫且分裂的中国人……在应对现代侵略战争的这种组织力日渐形成的过程中……一步步开始迈入了现代国家的行列。”这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A. 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B. 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C. 使中国走向现代民族国家
D.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2. 详细信息
澳门回归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5%的增幅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取得这一成就主要的政治因素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一国两制”方针 D. 科教兴国战略
13. 详细信息
现代社会面临的首要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是(  )
A. 环境危机 B. 人口增长过快
C. 恐怖主义 D. 宗教纷争
14. 详细信息
宏观的角度来探究过去,即从长时段和跨学科两方面的视角来探究历史,远距离、大范围观察才能认清历史大脉络。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指出材料一中“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第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三次大革命”是指什么?
15. 详细信息
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友好往来是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
﹣﹣习.平在2016年4月29日的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辟“丝绸之路”的背景事件。
材料二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 “伟大僧人”的名字及其留下的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材料三 某历史文献记载:“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年,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大海)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三,概括这一事件的特点。
16. 详细信息
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那一天”令人铭记,催人奋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1)那一天,火炬高擎。简述那一天学生提出“外争主权”的历史背景及结果。

(2)那一天,烽火燎原。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七七事变是中国十四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节点。
《人民日报》报道:“天色已晚,天安门广场这时变成了红灯的海洋……举着红灯游行的群众像火龙似地穿过全城,使新的首都沉浸在狂欢里直到深夜。”
(3)那一天,民族新生。请谈谈你对“民族新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