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2020-2021年高二期中无纸试卷完整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等到这种已经接受了的观点被推翻以后,又会有一种意想不到和完全新的发展,它又成为一个新的哲学观点的源泉。这说明( )
①具体科学支撑哲学,又受哲学的影响
②哲学基于具体科学,又指导具体科学
③哲学是指导具体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力量
④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科学进步的源泉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汉思想家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北宋思想家张载认为“太虚即气”,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着的活火,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原子所组成的。上述哲学观点( )
A.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都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C.都蕴含着唯物主义思想 D.都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八佰》是由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由管虎执导,黄志忠、张俊一、欧豪、张承、王千源、姜武等人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该片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受到一致好评。影片改编自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材料说明( )
①艺术作品是对原型的如实反映,电影还原了历史事件
②艺术创作源于艺术家对战争的内心感悟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④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艺术创作应该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9年6月,新华社发布了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把荒地变良田的“绿色奇迹”的消息。海水稻是利用常规育种方法和分子技术培育出的存活率高、抗病性强的新型水稻品种,它的推广可以实现盐碱地变良田的历史性飞跃。这表明( )
①海水稻种植成功证明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将荒地改造为良田的重要因素
③科学家通过努力培养出新型水稻品种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④海水稻的成功培育,是人们尊重和改造自然规律的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习.平总书记对生态环保问题一直非常重视。2020年5月11日至12日在山西考察时,他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这启示我们( )
①秉持绿色生态理念,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起新的联系
②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立足整体,统筹全局,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封闭小区是农耕文明的理念,一个个楼盘就是一个个小的独立王国。为使交通路网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但这一改革因为与一些人的利益有冲突而遭到他们的反对。这说明( )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所以量变比质变重要
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改革创新的各个阶段都是发展的
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创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2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成立40周年。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特区成立后,建设者们以“拓荒牛”的精神开拓创新,“杀出一条血路”“大胆试、大胆闯”,通过发挥特区经济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作用,推动了许多重大改革实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些重大改革实践,有的已经成功推向全国,为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决定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的目标是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材料主要表明( )
①实践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习.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为战“疫”指明方向。下列要求与观点支撑对应正确的是( )

具体要求

观点支撑

要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
统一

要准确分析把握疫情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确保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组织动员所联系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两栖类动物是由古总鳍鱼进化而来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我国中科院院士张弥曼及其研究团队,运用化石还原技术研究了杨氏鱼的结构,认为古总鳍鱼是现代两栖类动物祖先的观点值得商榷。此后的泥盆纪、志留纪鱼化石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张弥曼院士质疑的合理性。这表明( )
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因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各不相同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④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3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心系人民的初心和情怀。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9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追授黄文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习.平曾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他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同志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为人民服务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得自身的价值
②个人要在服务和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③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要砥砺自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创造和实现个人价值需要借助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9年4月2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湖北省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推动普通高校的考生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明确指出:取消普通高中文理分科,自2021年起高考考试科目由现行的“3+文综或理综”改为“3+1+2”组合方式。高考制度的调整是基于(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于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国家领导人强调,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以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用民族精神为中国梦“塑心”“聚能”。这一观点是基于
①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民族精神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全过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习.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坚定文化自信就要( )
①全面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做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继承、发展和创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④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辉煌成就和生命力,坚定其发展信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13个以五年为期的发展规划(计划)串起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体现着显著的制度优势和独特的治理经验。纵览13个五年规划(计划),在规划目标、内容、体系与机制上适应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五年规划是动员与配置全社会资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治理方式,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安排,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相信“十四五”规划将根据未来的发展要求,引领并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国家编制五年规划(计划)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