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20年高一下半期语文月考测验带答案与解析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以“地缘”关系为依据,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体,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马光等大儒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即通过哪种方式重建社会。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确定了家礼构想,目的是复兴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体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内小家庭之间的“亲亲”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种“亲亲”的基础上,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宗族管理权力的合法性。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治不良行为。通过祠堂祭祀活动向后人宣讲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起就受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一种群体标准模式,向前人表达崇敬和哀思,为后人树立效法的楷模。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祠堂以“地缘”关系为坚实基础,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民众,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B.在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是由宗子主持和率领。
C.封建社会统治者主要靠宗法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D.祠堂祭祀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祠堂祭祀活动可以向后人宣讲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指出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示了宗族形成和祠堂的出现,阐释祠堂祭祀蕴含的精神价值。
C.文章第三段照应第一段阐述祠堂的功能,从祭祀先人的功能引出强化宗族观念、团结族人的作用。
D.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释祭祀活动内容,指出祠堂对家族成员的榜样或约束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古代乡村每个地方都存在祠堂。
B.宗族和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是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形成的。
C.为了复兴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以程、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确定了家礼构想。
D.祠堂祭祀会宣讲一些伦理道德,家族成员从儿童期起就受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熏陶。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漆器是我国古代一项杰出的创造和发明。最初人们只是简单的在器物外表涂刷漆液。到后来,漆器的制作更加复杂,并由此发展成一项专门的手工业。漆器种类繁多,而以木胎漆器最为常见,下面以木胎漆器为例,介绍中国古代漆器的制作工艺。
制作胎骨是漆器制作的第一道工序。胎骨是整个漆器的基础,必须结实牢固。但是,木材容易在干燥时出现变形,因此在制胎前要注意木材的选用和处理。制作胎骨不只是木骨架的制作,还包括对制成的骨架进行整修处理和打底加固处理。
在制作胎体和漆上装饰之间,还有一道很重要的工序就是器表涂刷,此道工序包括做灰和上漆(也叫糙漆)两个部分。做灰是在布漆之后的器物上上灰漆,灰漆是用角、骨、蛤、砖灰等材料掺入生漆调和成的糊状的东西。做灰时,将灰粉分为粗、中、细三种粒度,调和后依次在器物上刮涂。底胎做灰以后就要进行上漆的工序。一般的糙漆有三道:灰糙、生漆糙、煎糙。最后一道糙漆时,漆要磨平磨顺,切不可出现漆皱。
糙漆完毕,素面漆胎制作完成,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漆上装饰了。漆器装饰技法大体分为髹涂、描绘、镶嵌、刻填、雕漆、堆饰等几类。
(摘编自《中国古代漆器制作工艺剖析》)
材料二: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夏代之后,漆器品种渐多,战国时漆器生产规模已经很大,漆器不仅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艺术品,而且还应用于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这时的漆器很昂贵,但新兴的诸侯不再热衷于青铜器,而把兴趣转向光亮洁净、体轻、隔热、耐腐、可嵌饰彩绘的漆器。于是,漆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汉代漆器在战国时期生产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髹漆器物种类和品目甚多,以饮食器皿为主。唐、五代的漆器工艺超越前代,镂刻錾凿,精妙绝伦。但随着瓷器的发展,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渐被价格低廉的瓷器所代替,漆器便向偏重审美价值的工艺品方向发展。两宋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漆工艺也得到相应的普及与发展,不仅官府设立了专门机构制造御用漆器,而民用漆器制造也发展起来,其产品走入了市场。明代是中国装饰漆器的高峰,皇室对漆器的青睐,促成了漆器制造业的繁荣,使之迎来了新的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
(摘编自《对于中国漆器简史,你了解多少》)
材料三:对于故宫的漆器修复而言,无论是民间技艺还是官造技艺,无论是素髹还是彩漆,无论是戗金还是描金,都必须心领神会,也许今天做的是雕器,明天就要做彩绘。而要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些高超技艺,得花很长时间勤学苦练。所以,故宫博物院规定,进入漆器室的修复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造型基础外,还要练就过硬的漆工艺技术。在接触文物之前,至少还要有一年的实践训练,学习一系列的文物修复操作规程。
和气象万千的漆器文物相比,漆器的修复工艺和制造工艺并无二致,但漆器修复只能隐在“无形”之中,追求“原貌”是文物修复的最高目标。除了掌握漆器制造的“十八般武艺”,复原器物的外形,还要参透附着在漆器上的精神、情感和理念,复活器物的不朽之魂。实际上,修复是在前人留下的“舞台”上戴着历史的“脚镣”跳着穿越时空隧道的古典之舞,这里不允许有个人的随意发挥与创造。
(摘编自《“漆”彩世界的修复技艺》)
【1】下列对“漆器制作”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漆器制作最初是在器物外表涂刷漆液,后来发展成一项工艺复杂、种类繁多的专门的手工业。
B.制作一件木胎漆器,需要经过制作胎骨、器表涂刷和漆上装饰三道工序,而制作胎骨是整个工艺的基础。
C.对木胎漆器进行器表涂刷时,首先需要在布漆后的木骨上做灰,然后要对素面漆胎进行糙漆处理。
D.做灰时,将灰粉分为粗、中、细三种粒度,调和后依次在器物上刮涂,做灰用的灰漆以角、骨、蛤等材料掺入生漆调和而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漆器制作历史十分悠久,战国时期漆器生产规模很大,用途也十分广泛,虽然造价昂贵,但还是受到新兴诸侯的喜爱。
B.战国时漆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它具有光亮洁净、体轻、隔热、耐腐、可嵌饰彩绘等特点,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C.到了唐朝,由于价格更为低廉的瓷器的发展,漆器由日常生活用品逐渐向工艺品方向发展,实用性明显降低。
D.两宋时期漆器工艺更为普及,在官方与民间均得到发展,并进入市场;明朝装饰漆器发展达到高峰,主要得益于皇室的青睐。
【3】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漆器修复人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 警
弋舟
上了车,我才知道这是要把老奎送到养老院去。地方是老郭找的,离得也不算远,还在我们派出所的辖区里。这家养老院是私营的,规模不小,据说条件不错,住进去不容易,有的老人已经排了两年的队。天知道老郭是怎么搞定的。我想这事儿,怕是不会像让两根烟那么轻而易举。这就是我师父。他除了跟老奎长得像点儿,俩人之间既不沾亲又不带故。再说了,他已经退休了,自己还在跟喉癌死磕。
两个老头都不说话。我偶尔回头,看到坐在后排的他们,居然手拉着手。两只满是老年斑的手彼此扣着,像盘根错节的枯树根咬合在一起。车里有股老年人身上特有的怪味儿。这气味还带着颜色,青灰,又泛着点儿苔藓长着毛的墨绿。没错,你也可以说那就是死亡的味道。
到了地方,老奎却不想进去了。老郭也不劝他,让我跟他在院门口等着,自己蹒跚着进去找人办手续。老奎的包袱扔在地上,他一屁股坐了上去,从口袋里拿出只铝烟盒。这只铝烟盒我太熟悉了,老郭的,现在竟然到了他的手里。铝烟盒里装着烟丝,估计不够他抽几回的。也就是说,用这只铝烟盒来装烟丝,实用性不大。它更像是个装饰品或者是纪念物。不知为什么,我还觉得拿在老奎手里,它也像是个女人用的粉饼盒。尽管它也算不上太讲究,但对于老奎来说,还是精致了点儿。
他开始卷烟。我跟他说这家养老院有多好。我的话他压根没往耳朵里进。他抽着烟,眼睛空洞地望出去,像是曾经望着滔滔的江水。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又问了那个问题。它挺困扰我的,我当时想的是,我要是再不问一下,可能就永远不会得到答案了。我装作漫不经心地问老奎——为啥要在一把年纪了的时候想到来自首?老奎不搭理我,抽他的烟,望他的水。问完我才明白,其实我也没那么想得到个答案。这世界上说不清的东西太多了,而有答案的东西却太少。
“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冷不丁,老奎来了这么一句。
我听见了。但当时像没听见一样。随后我才意识到,“孤单”这个说法,我压根就没跟他挂上过钩。这个词不该在他老奎的词库里。我认为有些情感是他无从觉醒到的。哪怕它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攫紧了他的心,疯狂地荼毒他。就好比如果他真的被“孤单”所煎熬,恐怕他也只会本能地有所不适而已。那情形完全是生理上的,在他,可能就像是嗅到了一股令人反胃的恶臭。他没法将之上升为一种情感。所以,我以为听见了另外一个人说话。
他还是不看我。但我没看错的话,他的眼角有混浊的老泪。你见过人的眼泪像洗过抹布的脏水吗?当时我就见识了。他还能流出脏水一样的眼泪,这算是上帝对他的一个优待。你知道,动物们只能干瞪着眼睛默默承受。不过这可不像一辈子都让上帝头疼的那个老恶棍。他敢杀人,敢卖闺女,敢当钉子户,可是不敢承受老了的“孤单”。
他坐在那儿,整个人蜷缩着,像是被人扔出去时还揉成了团的废纸,你要是想重新弄平整,得用熨斗使劲熨才行。报纸卷出的烟卷都快烧到他指头上了。有一阵,我甚至动念,是不是想办法帮他把闺女给找回来。但这念头立刻打消了。还是算了吧。有什么好说的呢?你要是也被自己的亲爹卖过一回,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从上海回来,咋就觉得屋里更空了。”他说,“我都后悔为啥非要那么大的房子,不如回监狱去待着。”
那房子并不大,一居室而已,凑合着住倒是够了,可已经放不下一个老混蛋的“孤单”。这玩意儿好像有体量,而且呈弥漫状,随物赋形,无孔不入,能把整个世界都塞得满满当当的。
老郭在院子里朝我们招手。我把老奎拎起来,还替他拎起了包袱。这两样都不重,轻飘飘的。我师父老郭站在不远处。几个统一穿着橘红色马甲的老人在窗口探头探脑。条件再好,在我眼里,这里也是生老病死的所在,是荒凉之地。但你无能为力。可能最后我也得把我妈送进来。可能最后我自己也得被人送进来。我们向老郭走过去,我突然觉得我师父也是轻飘飘的,大概也已经瘦到了能被我一只手就拎起来的地步。时值仲秋,天高云淡,但那一刻,我的感觉并不比待在六十年未遇的酷暑中好受多少。那是浩渺的炽灼跟微茫的薄凉交织在一起的滋味。
(选自《2016年中国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既是“出警”活动的参与者,又是见证人,小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借助“我”的观察和思考,有力凸显了师傅老郭的形象。
B.老奎做尽了坏事,还无事生非,以主动自首来制造事端,是一个十足的老混蛋,即便如此,他也有常人的情感,害怕孤单。
C.小说巧用对比手法,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对比,前者如“我”和老郭思想差距上的对比,后者如老奎做尽坏事和害怕孤单的对比。
D.老郭已经退休,又身患喉癌,但依然参加“出警”,塑造“老郭”这一形象可以鼓励人们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
【2】铝烟盒这一细节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
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巢刺王①者不自安,往往思乱。徵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道遇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传送京师,徵与其副谋曰:“属有诏,宫府旧人普原之。今复执送志安等,谁不自疑者?”即贷而后闻。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
后帝尝于酒中曰:“魏徵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②所以事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
徵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闻者媢③之,毁短百为。徵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奸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徵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帝滋不悦,乃停叔玉④昏,而仆所为碑,其家衰矣。
辽东之役,高丽、靺鞨犯阵,李勣等力战破之。军还,帝怅然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
(节选自《新唐书·魏徵传》,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指李建成,巢刺王指李元吉,②稷:舜帝的贤臣。③媢:嫉妒。④叔玉:魏徵之子。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B.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C.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D.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他任用贤臣,善于纳谏,使国力强盛,开创“贞观之治”。
B.昏,同“婚”,指婚姻,在古代姻亲关系中,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
C.行在,是“行在所”的简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到的地方。
D.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各一者,叫做“少牢”。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上低于“太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徵年少不幸但志向高远。他幼年丧父,虽然生活穷困潦倒,但不以经营资产为意,而是胸怀大志,不断学习,通晓诗书术数,后来辅佐太子李建成。
B.魏徵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隐太子李建成的河北旧部人心不稳,魏徵向太宗建议通过显示公心消除祸患,并在前往安抚的途中,上奏朝廷后释放了两名太子旧部。
C.魏徵做事坚持原则。在太宗不听从自己建议的情况下,对皇帝的话总是不马上赞同,对此太宗曾提出疑问,魏徵回答是因为担心自己随便答应,皇帝会匆忙行事。
D.太宗对魏徵的态度有过改变。魏徵死后,太宗痛悼思念,但嫉妒魏徵者不断诋毁,太宗施加了一系列惩罚,而辽东战役后,太宗又想起魏徵,并施加恩礼。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联想到丰富的历史往事,于是借西塞山抒发自己对历朝盛衰荣辱的感叹。
B.首联运用了比喻和俯仰结合的描写手法,描写西塞山前江水蔚蓝、天空云如白絮倒映在澄澈的江中的优美和谐的景色。
C.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斜生”巧妙的写出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D.颈联以羡慕的心情对西塞山一带烹紫蕨、摘黄柑的乡村生活加以赞美,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耻学于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3)《诗经·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所赠的管箫喜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绘画继续发展。由于帝王将相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使绘画艺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城市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也给绘画艺术开辟了新天地。朝廷在宫内设立了翰林图画院,以绘画考试吸收画家,以此形成“院体画”,其特点是严密精细,注重法度,作品多供帝王_________,________多为山水、花鸟。宋徽宗赵佶身为帝王,擅长书画,是“院体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花鸟画尤为突出,风格工整艳丽、高贵优美,流传下来的作品有《芙蓉锦鸡图)等。同时,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也大量出现,( )。宋代的大画家李公麟,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能从外貌上区分身份、地域和性格特点,现存作品有《免胄图》等。米芾、米友仁、赵伯驹、李唐、马远、夏圭等以山水画、花鸟画闻名。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家”。马、夏二人创立“水墨苍劲”的画风,善于利用画面的空间,表现_____。在花鸟画方面,宋代还兴起了以梅、竹、兰、菊为题材的“四君子图”,这些画借景抒情,表现画家美好的情操和高雅的______,代表画家有文同、苏轼、郑思肖、杨无咎等。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帝王将相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因此使绘画艺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B.帝王将相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绘画艺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C.帝王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使绘画艺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D.由于帝王及朝廷百官富有文化教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使绘画艺术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观赏 体裁 画外之意 品位
B.观赏 题材 画外之意 品味
C.观看 题材 景外之景 品味
D.观看 体裁 景外之景 品位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中,张择端因《清明上河图》举世闻名
B.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举世闻名
C.张择端,就是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的作者
D.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张择端创作的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请仿照示例,从《三国演义》中另选一个英雄人物,表达人物对“英雄”的不同理解。要求:符合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示例句式相近,60字左右。
示例:诸葛亮说:“英雄要有信念。虽然我苦撑危局,但我不忘初心,六出祁山、五伐中原,喋血五丈原时,我就是英雄。”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社会 “乡土性”的三个表现。(每个表现不超过5个字)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10.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在校园辩论赛上,正方的观点是“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反方的观点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你支持哪方的观点?请阐述你的观点和主要理由,200字左右。要求:开头用一个统领全段内容的句子;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语言连贯、得体。
11.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味道折射出个人气质,蕴含着人生百味,承载着文化品格……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