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中学、芮城中学2020-2021年高二上半年期中考试历史题同步训练免费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
A. 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 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 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 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罕言天道的重人事而经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此举意在
A. 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
B. 以神化君权提升儒学地位
C. 糅合道家、明阳家的理论
D. 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鹅湖之会后,朱熹赋诗一首,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A.南辕北撤 B.大同小异 C.水火不容 D.大异小同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由材料可知
A.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三纲五常 B.王阳明科学的说明了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C.王阳明的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王阳明要求加强道德修养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辽金元史新编》中说道:“这一时代(宋代)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士大夫阶层追求大雅意境
B. 理学和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C. 宋代的审美观发生了变革
D. 国家主要统治思想的转变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下列选项符合该朝代的是

A.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B.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功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5年1月,中国科学院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项,名单中突出四大发明,但也有叠铸法、水碓、转轴舵、新莽铜卡尺等发明。该材料主要表明
A.四大发明是传统科技的典范 B.传统科技中也有近代科技成分
C.中国古代科技侧重于实用性 D.中国传统科技在现代仍很发达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人对美的追求 B.文字的频繁使用
C.蔡伦改良造纸术 D.“书同文”的推行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
A. 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
B. 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
C. 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
D. 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 《孔子改制考》
B. 《海国图志》
C. 《天演论》
D. 《变法通议》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
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
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
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 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 B. 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 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D. 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其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不动摇这个基础,便万万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物。中国的军阀只是这些乡村封建阶级的首领,说要打倒军阀而不要打倒乡村的封建阶级,岂非不知道轻重本末?材料
A. 主张全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 说明国民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C. 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D. 找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9年,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985年后,他又说“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这些论断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上述论断反映出邓.小平
A. 肯定了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B. 认识到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
C.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 不断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是某一学派对法律本质的论述:“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这一学派是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学派
C.启蒙思想家
D.自然哲学家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彼特拉克说:“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据此可以得出
A. 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
B. 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
C. 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
D.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道“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这一观点
A. 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
B. 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C. 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的原则
D. 倡导人们要真诚悔改,安心致富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爆发于18世纪的这场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时,它所产生的重大政治影响是
A.促进了欧洲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B.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
C.动摇了欧洲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D.彻底摧毁了欧洲人的宗教信仰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根据生物进化论,可以说“猿进化为人”。恩格斯又提出来另一种说法: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劳动的产物。能同时解释这两种说法的是
A.用进废退 B.获得性遗传
C.自然选择 D.社会进化
21. 详细信息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至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宇宙之问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除此之外,董还提出了哪些主张?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汉代新儒学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学的新发展及产生的消极影响。
(4)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2.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卢梭从社会契约论中引申出了“人民主权”说。人民是最高权利的来源。人民的意志、公共意志应表现为最高权利。人民绝不允许在自己头上再加一个最高指挥者。最高统治者是人民托他办事的。卢梭反复论证:每个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的,平等和自由是合乎人的天性的,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他还认为:把最高权力集中一个自然人之手,也就是集中于一个具体的人手里,是及不合理的。
——杨鹏飞《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现代文明》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问题
(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的民主思想是什么?
(2)材料料二中卢梭提出的思想是什么?有何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潮能与欧洲启蒙思想“等量齐观”吗?说出中外启蒙思想的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影响有何不同?
23. 详细信息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从“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从“臣民”到“国民”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3)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上述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