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第二次模拟(华文大教育联盟)

1. 详细信息
周简王六年(公元前580年),周王室与晋国一大夫争夺温邑的一块田地,双方互不相让,就到晋侯那里打官司,最后周王室获胜,得到了这块土地。这反映了
A. 周王室仍深受诸侯拥戴
B. 晋国成诸侯纷争仲裁者
C. 土地国有观念严重削弱
D. 土地私有代替了井田制
2. 详细信息
据记载,北魏末年在河北查出隐漏人口将近一半,东魏政府也查获逃漏户口60余万,而在南方,自吴至陈的300年间,政府统计的江南户口几乎没有增长。这主要说明
A. 南方统治区域逐渐缩小
B. 南方的政局动荡难以统计
C. 南方人口流失相当严重
D. 南北方政治控制力的差异
3. 详细信息
老子姓李名耳,唐朝皇室与其同姓,故从李渊始,皇帝便以老子后裔自居。武德八年(625年),李渊规定道教置儒、释之上,为三教之首,确立了崇道政策。其目的是
A. 促使儒释道三教合一
B. 引导人们安于现状
C. 为道教增添世俗色彩
D. 借助神权巩固皇权
4. 详细信息
北宋时的《百家姓》以“赵”居首。清康熙年间,官修了《御制百家姓》,此书中不收满族和蒙古八旗姓氏,无法以皇姓“爱新觉罗”起首,便以孔姓作为首姓。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皇权观念逐步衰微
B.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C. 两代皇族地位不同
D. 孔姓人数全国最多
5. 详细信息
1871年,中日签署《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在清政府看来这是一种俯就,不过是借此免使日本成为西洋的“外府”,日本的要求是按“西人成例,一体订约”。这反映了
A. 条约为不平等的条约
B. 中日存在着宗藩关系
C. 中西外交观念的差异
D. 条约有悖国际法原则
6. 详细信息
“中国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河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这首《中国雄立宇宙间》经袁世凯批准,成为近代中国第二首正式国歌,袁世凯后将“共和五族”改为“勋华揖让”,引来了众多批评和质疑,这首国歌也随着袁世凯的去世而销声匿迹。这反映了
A. 传统文化受到民众抵制
B. 共和观念具备社会基础
C. 国歌形式不被时人接受
D. 新旧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7. 详细信息
1920年,在列宁主持下召开的共产国际二大通过决议,指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混为一体,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
A. 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B. 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
C. 掀起工人运动的高潮
D. 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
8. 详细信息
1991年,中国社科院的一个研究报告把“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归纳为四种情况,分别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说明当时
A.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已经廓清
B. 传统经济模式束缚开始打破
C. 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断深入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9. 详细信息
在古代雅典,戏剧表演是一种普遍的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公民不仅仅是以观众的身份来看戏,他们更是作为政治行为主体来参与城邦组织的公共生活。据此可知,雅典城邦
A. 民主政治具有明显的随意性
B. 注重培育公民城邦至上意识
C. 观剧是参与政治的主要形式
D. 公民拥有平等与自由的权利
10. 详细信息
伏尔泰指出:“这位皇帝(雍正帝)是历代帝王中最贤明、最宽厚的一个。他一贯关心减轻穷人的疾苦,让他们劳动,他严格地遵守法律……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富裕,奖励一切有益的技艺,特别是土地的耕作。在他的治下,所有的公共建筑、交通要道和联结这个大帝国各河流的运河都得到了维修,工程宏伟而又省钱。”由此推知,伏尔泰
A. 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
B. 认同中西文化相互融合
C. 认可农本立国的理念
D. 对雍正帝评价客观公正
11. 详细信息
1963年9月28日,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概念:“我看中间地带有两个,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欧洲。日本、加拿大对美国是不满意的。”“过去几年法国人闹独立性,但没有闹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矛盾也有明显发展,关系紧张得很。”其意在强调
A. 中共放弃传统的革命外交思想
B. 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均已瓦解
C. 中国外交的孤立局面已经消融
D. 世界多极化趋势雏形得以显现
12. 详细信息
如图反映了



A.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受挫
B. 经济衰退导致欧盟瓦解
C. 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国矛盾加剧
D. 加强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1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的土地关系和土地经营方式主要是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及租佃关系,而且较之前代又有较大的发展。北宋早期,国家在将其控制的土地出租时,也仿民间体例,“明立要契”以便收成时按契约规定分配。土地契约的内容主要包括:田亩的位置、类别;出租数量;租佃者和出租者的名字。同时在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徙的自由。朱熹对此论述道:“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借,以养活家口,田主亦藉佃客耕田納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以太湖流城为中心的两淅路以及江南东路和福建路的州县,租佃关系更有进一步发展。土地的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分离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18世纪早期后,那些意识到如能将其富余的农产品卖给城里人或者其他远方市场就可获得巨大利润的人,又霄要大量的资金去支持新的农业手段。他们必须能够拥有大片的地,才能引进新的品种,采用新的技术。这些受市场引导的地主们,采取各种和平的或肮脏的手段,将小土地所有者赶出他们的土地,掠夺公共用地,然后筑起篱笆等障碍物以表明这是他们的财产。1750年以后,英国国会立法准许了此类圈地浪潮,进一步促进了这种趋势。通过这一进程,成千上万的独立小土地所有者、小佃农、租户都失去了土地
——随之也失去了社会地位和安全。摘编自(美)丹尼斯谢尔曼《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租佃关系的新变化,并简析出现这种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农业生产关系出现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对英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英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不同特点。
1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所孜孜以求的是科举及第,从19岁初应童子试,笃意科举,先后十几次参加乡试,却从未考中举人。成就其身后显荣的是小说创作,这却是其生前的“业余爱好”,他不顾朋友的劝诫,坚持著迷,终于写就《聊斋志异》一书。他在《聊斋志异》中用不少篇幅深刻地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特别是对考官的昏聩无知刻画得入骨三分,对科举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心灵,写得酣顿淋漓。他还以漫画般的笔触,描绘了久因场屋的读书人,梦想科举高中而迷离恍惚、如醉如狂的精神状态。他的《聊斋志异》集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之大成,现在被译成多种文字,改编成电影、戏剧、电视剧等,蒲松龄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有的学者为此写道,蒲松龄没有从全心投入的事业中获得人生之乐,度过的是内心悲苦的一生,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判断“谁知一事无成就”与历史对他的评价相差甚远。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提供了中国古代一种文化现象,蕴含了诸多历史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历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5. 详细信息
材料:1938年,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分裂活动,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团结国内各民族,在共同对日原则下,实现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使少数民族享有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取得了成功的效果。
1945年,中共七大肯定了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工作,提出要改善国内少数民族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拥有自治的权利。1946年3月,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意见进步指出:应确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是非独立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仍属于中国版图,并为中国民主联合政府一部分。随后,陆续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内蒙古的阴谋,1947年5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府。同时在陕甘宁、晋冀鲁等解放区也建立起一些县级以下少数民族自治区。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早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及实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早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影响。
16. 详细信息
材料:1942年5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战争必须以“无条件投降”而结束,协商停战是办不到的。1943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会议闭幕式上,罗斯福正式提出:“唯有彻底消灭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力量,世界才能获得和平……消灭德意日的战争力量,就是要德意日无条件投降,那意味着未来的世界和平得到合理保证。它并不意味着毁灭德意日的人口,但它的确意味着这些国家以征服和奴役别国人民为基础的那种晢学的毁灭。”罗斯福这一提议提出后,很快得到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领导人的响应,同盟国的一系列文件都列入了要求轴心国无条件授降的内容,从而使无条件投降成为整个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政策。
——摘编自徐康明《无条件投降政策的形成和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无条件投降”的含义及其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提出的“无条件投降”的积极影响。
17. 详细信息
材料:陈序经(1903-1967)幼时随父到南洋,因不愿意接受殖民教育,回国学习。后又赴美国、徳国留学,回国后相继在岭南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在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大讨论中,他系统提出和论证了“全盘西化”的理论。
他认为,复返中国固有文化和折衷中西文化的主张都是错误的。周秦时代的中国古代文并不低于欧洲古代的希腊文化,而中世纪的西洋文化,也不见得高于汉以后的中国文化。但在15、16世纪以后,近代西洋文化明显超过了中国文化。他提出:“救治目前中国的危亡,我们不得不要全盘西洋化。”他主张要学习西方大工业生产和民主政治制度,认为“全盘西化”的范国不仅包括西洋学问的学习、西式教育的提倡、新式交通的发展,还包括新法律、新政治与新社会的逐步形成,更重要的是要引进西方的民主制度。他批判用“教育的中国化”反对“教肓的现代化”的观点,认为现在中国已非60年前的中国,中国的全部教育都要现代化。
——摘编自葛洪泽《近代化理想的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序经的主要学术观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序经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