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19年高二上期历史月考测验试卷完整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A. 违背宗法等级观念
B. 代表平民百姓利益
C. 宣扬积极救世情怀
D. 过于追求实用功利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欧洲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国内社会的剧烈变动
C. 统治阶级政策的引导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 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
B. 《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C. 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
D. 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由孔子到孟子,“孝”的内涵中家庭、道德伦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孝道与治道开始慢慢地融合,并成为历代帝王和圣贤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孝”由家庭推向社会,把个人的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
A. 儒家理想化的治国追求
B. 儒家思想成为了专制统治的工具
C. 追求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D. 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以治理天下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B.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这些思想
A. 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
B. 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 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
D.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礼记·射义》记载西周一种“射礼”活动,“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这体现出射礼
A. 拥有浓厚的民本主义内涵
B. 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
C. 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D. 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娱乐活动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A. 由“无为”发展为“有为”
B.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 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D. 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中出土于甘肃天水的“秦铜诏铁权”(砝码),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件文物可以

①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资料
②用来研究秦朝郡县的设置问题
③用来研究秦朝衡器的标准问题
④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统一问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 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
D. 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但在唐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和《中庸》也只是《礼记》中的两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重始于北宋,而四书之正式结集则成于朱熹。导致四书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 两宋时期理学家辈出
B. 理论化思辨化的儒学形成
C. 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
D. 市民阶层的数量不断增加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 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 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C. 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 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 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 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是孝道为先、淡泊名利、施恩不图回报的精神偶像。汉代民间开始兴起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唐宋时,寒食节作为民间习俗得到了官方认可,甚至用法令维护寒食礼制。寒食节的发展表明
A. 民间习俗都来源于民间传说
B. 民众好恶决定官府统治政策
C. 儒学的社会影响力日趋扩大
D. 统治者创设民俗以强化专制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 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 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
C. 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 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
A. 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 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 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 知德合一
B. 格物致知
C. 致良知
D. 穷理格物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 忧乐。”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 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B. 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
C. 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 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说明了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 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 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能否发挥作用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判断下列四个选项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A.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 “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
C. 《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
D. 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24. 详细信息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文化遗产——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

(1)据材料一的图片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指出儒家学说在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3)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观点,李贽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李贽观点提出的背景。
(4)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有哪些?
25.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翁在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对蜀地民风进行教化改进。他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就学于太学,学成归来,让他们担任要职,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涕力田(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摘编自《汉书·文翁传》
(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改进蜀地民风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翁改进民风的意义。
26.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同“暗”)于大理”。在学术争鸣中,最忌“私其所积,为空间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各家学派都不可持门户之见,守一曲,走极端,“观于道之一隅而来之能识也”。他提出“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即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中县衡焉”即依据对“道”的全面把握来确定文化思想的“和”的内核。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做到史论结合)